|
作家评传 》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50節:黃金時代的革命、愛情與荒誕/王偉群(2)
李銀河 Li Yinhe
王小波:知青本身似乎就不夠月份,但我不想評價那個年代,不妨看作自己中了一個大彩,說青春無悔也沒錯,沒地兒悔了。經歷了一個時代,回過頭來想一想,腦子裏盡是黑色幽默。比如那會兒吃憶苦飯,其實我們平常吃的都是憶苦飯,還偏要再去弄些粗糠、南瓜藤、芭蕉樹切碎了燴在一塊,那個難吃就甭提了,到半夜特難受,起來上厠所,發現厠所門口排起了長隊。
李大同:我們草原上的憶苦飯還是吃羊肉,為了體現與新社會不同,衹好不洗腸子,直接下鍋,沒想到那湯異香撲鼻,我們大叫着“再來一碗”。
記者?: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黑色幽默,簡直無需藝術加工。
李大同:那個時代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都是荒誕的,而在當時大傢都極自然地接受了它。
記者:這恰是歷史的荒誕之處。
王小波:1980年,我在大學裏讀到了喬治?奧維爾的《1984》,這是一個終身難忘的經歷。這本書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紮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面烏托邦三部麯,但對我來說,它已經不是烏托邦了,而是歷史。
艾曉明(學者):烏托邦代表了人類對理想與完美的追求,在20世紀,反面烏托邦作傢描寫的是一切都按照完美的模式鑄造出來卻完美得讓人受不了的地方,因為它的完美,人不再成其為人,而成為《動物農莊》裏的羊群。反面烏托邦影射了20世紀的一種特殊的機製,王小波照烏托邦本來的面目去寫,照它本來的真幻不清、混沌混亂,照它的語言、語義、邏輯、心理的悖論來寫。這裏有的不是是非,而是一種全體荒謬,從前提到一切具體結論、細微末節的荒謬,但所有的荒謬背後都有一整套革命時期的邏輯推理。
記者:談《黃金時代》,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性。有評論說,《黃金時代》的主題就是性愛。
李銀河(學者):王小波筆下的性同以往文學中的性有很大不同,它既不同於勞倫斯把性寫成美,也不同於《金瓶梅》把性寫成醜,以警世勸善為目的。他筆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幹淨,既蓬勃又恬淡。
朱正琳(學者):王小波寫的是一種生存狀態,他不僅僅是在寫“文化大革命”,就像薩特或加繆不僅僅寫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國傢的小說長期接受了蘇聯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把文學小說理解為反映現實社會問題。《黃金時代》超出了它所表現的那個時代。寫這樣一個生存狀態,不寫性行不行?不行。馬剋思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社會化了,衹有一種關係是具有兩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這就是性關係。當我們的社會關係是那麽不自然的時候,愛情可能是矯揉造作的,性一定是自然的。因此,在《黃金時代》中,衹有用性的描寫,才能把他要表現的生存狀態立體、全面地反映出來。對於性的描寫,什麽是色情的什麽不是色情的?在我看來,必要的就不是色情,多餘的筆墨為了嘩衆取寵就是色情的。
邢小群(編輯):王小波超越了當代人在現代社會中性文化的睏境,讓人耳目一新。在王小波看來,性不需要任何理由,它衹是一種存在。王小波對兩性關係的描寫非常細緻入微,但是閱讀的效果卻不像讀《金瓶梅》的反感,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生命體驗的美感。以前的許多作品往往是遮遮掩掩、欲蓋彌彰,讓讀者以意會代替直接的閱讀,這都是出於對性的一種羞恥心。王小波認為性就是自然的存在,不需要遮蓋,應該珍貴的是情。他在對以往的道貌岸然的反諷中,將性的價值中立化了。
王小波:雖然在文學中過分地寫性有媚俗之嫌,但是我還是决定對這些章節不作改動,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又何須掩飾?雖然這樣的生活沒有什麽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地活過來,還要這樣一步步地活下去。對於我們來說,沒有比這種生活更值得珍視的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
|
|
第1節:序 | 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 | 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 | 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 | 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 | 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 | 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 | 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 | 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 | 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 | 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 | 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 | 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