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来文化在内地行得通的话,必须和当地进行对接嫁接。我们很多企业家在海外学了很多真理,结果发现还是不行,跟本土对接很有问题,所以这些企业家觉得还得学中国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弄清楚,然后再对接。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企业家进入北大,开始学习国学。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包括很多部级干部,有两个部长,还有大校,上校等等都来了,很多部长都在海外学习过,通过各种方式,有的是直接把大鼻子请过来,有的是直接出去考察,有的是把专家请过来。西方文化是人家经过千百年精华的成果,但是也得对接,就像以前佛教跟我们国家对接一样。国学热这样个背景先产生了。
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前几年经济发展,我们思想文化可能抓得不够,可能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往下走,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希望有一个回归,回归我们的祖先,从我们祖先身上找到我们的道德根基,找到我们原始的精神基因。一方面企业发展进步人们需要国学,一方面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国学,我是这样来解释的。
听众:不争应如何理解?中国的文化,有人提出,中国人讲和谐,不斗争,不讲淘汰,不讲死亡,这里有指责道家的,也有指责儒家的。
方教授:其实这个说法看你怎么解释。我觉得斗争有高层次的竞争,有低层次的斗争;淘汰有高层次的淘汰死亡,有低层次的淘汰的死亡。我把你灭了,什么都容不下,这是低层次的死亡。高层次的斗争是双赢,我们应该把斗争理解为调整。就像我上午说的,你适合走椭圆形,他适合走S型,他适合走圆形,这时候我们两个都走S型,我们就发生冲突了,这个时候不是说把你灭了,这个时候调整看谁适合走椭圆形,谁适合谁S型,如果你不适合,并不是把你灭了,看你适合走那一种。所以我觉得高层次的斗争应该是双赢,所以老子说的不争,不是不去拼争,老子用另外一种去拼争:双赢的方式。
我上午说了“圣人常善救人”,就是说,咱俩都在椭圆形竞争,竞争的结果你并不是适合在椭圆形待着,我不让你死,你适合在圆形待着,你应该去那个位置,应该是双赢。这是一个不争的含义,儒家的中庸也是这个含义,双赢。还有老子还说了一个不争,不为个人争,不争个人的利益,而是争大家的。“既与为人己欲得”,天下人的私欲都满足了,我的私欲也满足了,不要脱离大家,先不要跟个人争,我觉得老子的不争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通过双赢,还有一个不为个人争。“为大家争”这是我的看法。
听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怎么解释?
方教授:这是一些思想家的语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人们习惯用魔表达自己,这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和语句。我觉得最终正确的东西,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东西,肯定会取得胜利,不过这个胜利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魔鬼也会想办法战胜正义的力量。但是最终正义的力量会胜利。
听众:我们如何来学习老子?
方教授:第一点肯定得读书,不读书全部免谈。第二你在读老子的时候,你的想法我就是老子,是老子在说明我,从此我就是老子了,我该怎么理解我就怎么理解,我不去看别人怎么理解,我只看我自己。另外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带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老子思想领会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能纸上谈兵。第三是软知识,上午我讲了软知识,这个实际是我们在生活中形成隐性的智慧,这个不是文字能表达、能明确说出来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我们经常说有的人直觉能力特别强,这种人软知识特别强,他有一种感受。你问他这种感受怎么的来的,你说不出来,也没有论证,但是他确实感受到要出事,平面很平和,但是他能感受出来,平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调动你的软知识。
听众:《道德经》和《周易》有什么联系?
方教授:这个学术界有两种说法。有的人说,《道德经》思想来源于《周易》,有的人说《周易》的思想来源于《道德经》。两种说法都有,现在还弄不明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