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嗎
  ——兼說“論語”兩字的含義
  文/莊樗
  《論語》是記載孔子與他的弟子、孔子與當時的人們以及孔子的弟子們之間言論的書。當時的人們對於孔子的言行推崇備至。他的弟子和當時的人,一個個跟在孔子的屁股後面,不衹把這個聖人的言談記錄下來,而且把孔夫子身體力行的實踐都做了備份。他們都知道,這個偉大的人物必定會在歷史上留下千古芳名。他的弟子,能夠稱得上登堂入室的據稱有七十二個。這七十二人留下了七十二本筆記,因而有“七十二門徒,七十二《論語》”的說法。而那些七十二門徒之外的人們,以及那些沒能聽到課的人,就相互藉用、傳抄筆記。
  後來,經過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的編撰整理,刪改相同的部分、影響孔聖人的形象部分,終於輯成一本書。這部書可以考證的最初的成書年代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
  這個第一次定型版本,一直流傳到了秦始皇統治的時代。秦始皇后半生,執著地希望能得到長生不老的方術。他榜招天下能人術士,希望能夠獲得長生不老的方法,使天下永遠在他的統治之下。他不惜投出大量錢財人力,極盡所能,試圖長生。煉丹師們從中牟取暴利,加官晉爵,順帶把秦始皇當成了小白鼠,做新藥的試驗。最終因為受到方術之士的欺騙(比如徐福,攜帶五百童男童女和錢財,消失海上,據說去了日本做了天皇),秦始皇大怒,以為受到讀書人的愚弄,於是“焚書坑儒”。
  這一場秦火雖然針對的是煉丹師等方術之士的書,但是卻幾乎燒盡了當時最有影響的大部分書籍,《論語》也不能免遭這種“殃及池魚”的禍害。
  秦火過後,孔子的再傳弟子們,又根據自己的記憶和理解,把印象中的《論語》給重新記錄下來,便有了《魯論語》和《齊論語》這兩本書。在漢初,它們屬於今文《論語》。內容上,《魯論語》和《齊論語》相差應該不會很大,雖然我們不能排除孔子的弟子們因為自己的理解和記憶的偏差,但是復述的弟子們距孔子生活的年代非常接近,而且,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語》的版本也並不是那時的版本。
  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以《魯論語》為原本,參照《齊論語》版本,把兩本書合而為一,定名《張侯論》。
  再後來,因為孔傢大作裝修,有人在墻壁的夾層中,發現了比《魯論語》和《齊論語》更早的版本,即《古文論語》。
  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師鄭玄根據張禹所編輯的《張侯論》為基礎版本,又參照《古文論語》和《齊論語》,為《論語》作註,即《論語註》,後世流傳的版本,即是由此定型下來的。
  雖然僅有二十章的語錄,但是《論語》經過歷代的註疏,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體係,但它有一條基本的核心綫索貫穿在其中。可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卻看到了於丹教授的《於丹〈論語〉心得》,無視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把一本傳銷書籍冠上了“論語”的名字。須知她於丹也並非是石頭裏蹦出來的。問題是,在輝煌燦爛的漢語裏,還有另一個詞叫“牛嚼牡丹”。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傢,怎麽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麽一本語錄。”
  於丹教授在這裏給《論語》是什麽樣的語錄作了一個介紹說明,大致就是以下兩點:一是《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二是《論語》是一本快樂哲學,一份“心靈雞湯”。
  我不知於丹“教授”是否把“簡單”這個詞的意思等同於“樸素”。我們可以在《漢語大詞典》裏找到“簡單”的三個解釋:“①單純,不復雜;②謂經歷、能力等平凡;③疏略草率。”明顯,以上三種含義都不能對《論語》是什麽作一個形容。比如我們可以說,真理是樸素的,然而,我們卻不能輕易說:真理是簡單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