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新史   》 第一捲 君主專製的興衰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從事史學工作的人和新聞工作者一樣,經常必須將復雜的事態簡化為概述。因此,不得不讓一些居支配地位的人物成為釀造史實的主角。簡短的人名尤其方便,從美國諸總統TR(老羅斯福)、FDR(羅斯福)、IKE(艾森豪威爾)、JFK(肯尼迪),以及Bush(布什),即可見一斑。以一個名字代表全部已成慣例,如一所大使館的所有通訊都是用大使的名字發出。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載於每一件記事之前,更是無所不在。設想美國以「布什三年」、「布什四年」代替一九九一、一九九二的情形,便不難體會了。更何況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專製者呢?
  然而,專製是有程度差異的,而且有多種不同的形態。極端的定義可以指:統治者將一己意願加諸國傢社會的權限地位。這種形態已經瀕於高壓暴政了。從最低限度而言,專製是在法律之上的,是可以一意孤行的,是製定法律而不受法律管製的。
  專製政體實施之時,像中國皇帝這樣的專製君主必須顧到程序上的規則、道德上的警戒,以及自己的利益和聲望。他得有臣子的配合與恰當的信息與諫言。例如,程序上規定,唯有事情正式稟告上來的時候皇帝纔可以有所行動,唯有臣屬們把可供選擇的策略呈給他的時候他才能做定奪。此外,臣子人數衆多,可以分班休息,皇帝卻衹有一個人,簡直沒有私人自由行動可言。尤其在崇尚宮中儀式禮節的時代,更屬睏難。做皇帝的要擔負許多職責,受禮製的擺布,白天應付大臣們,晚上應付後宮,着實辛苦!
  隨後各章要述及的,並不是中國專製政體下宮中公務繁重的層面,而是有關其它似乎較為引人註意的特徵。第一是君權無所不在,幾乎凡事都要皇帝說了纔算。第二是,凡事因此而政治化,連穿衣、禮教、書籍、繪畫都不例外。人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帶上政治意味。第三是,皇帝嚴禁任何對立的權威存在,也不放過任何可課稅的盈收,以防其獨攬的大權遭到挑戰。
  總之,中國的君主體製間或能形成強勢領導,這似乎是促成中國極早發展精進成就的因素。我們不能說一切歸功於皇帝--斷無此理--卻可將君主體製的效力看作是中國社會協調團结力量的粗略指標。但是,長此以往,這種強勢領導特質在國傢不斷成長之際,能延續多久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總序餘序
自序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
第一捲 君主專製的興衰第1章  起源:考古之發現
第2章  首度統一:帝王的儒學第3章  佛教時代的再統一
第4章  中國最偉大的時代:北宋與南宋第5章  宋代中國與內亞細亞的矛盾
第6章  明代的政府第7章  清朝治世
第二捲  帝製中國的晚期(1600-1911)第八章  成長而無發展之矛盾
第九章  邊境騷動與門戶開放第十章  造反與中興
第十一章  早期近代化與清朝衰微第十二章  共和革命 一九〇一--一九一六
第三捲  中華民國(一九一二--一九四九)第十三章  追尋中國的文明社會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與南京政府第十五章  中國共産黨之復臨
第十六章  中國的抗日之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第十七章  內戰與國民黨在臺灣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