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百戰奇略 》
第二捲
劉基 Liu Ji
11。衆戰【提示】
本篇以《衆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衆敵寡情況下作戰應當註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對敵作戰中,若兵力對比處於我衆敵寡時,不能在險狹之地與敵决戰,而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作戰,這樣纔便於兵力展開,進退開合靈活機動。在冷兵器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古代,兵力數量的多少無疑是戰勝攻取的基本條件,但地形條件的好壞利弊,也是剋敵製勝的重要客觀因素。一個善於用兵的指揮員,不但應當懂得有什麽兵力打什麽仗,有什麽武器打什麽仗,還應懂得根據兵力和武器狀況,選擇適於己而不適於敵的有利地形條件。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善於利用地形條件剋敵製勝的戰例是不勝枚舉的,然而,不能根據兵力情況選擇適宜地形條件而導致作戰失敗的,也是不乏其例的,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攻晉的淝水之戰的慘敗,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當時,苻堅恃衆輕敵,把數十萬大軍擺在淝水一岸,由於地勢狹窄,不利於大兵團機動,故當其前鋒軍稍嚮後撤,立即引起整個部隊陣勢大亂,完全失去自控能力。晉軍乘機渡水,窮追猛打,大敗秦軍。苻堅以“衆號百萬”(《晉書·謝玄傳》,下同)之師竟敗給“衆凡八萬”的東晉軍,這固然主要由於秦軍士氣低落、普遍厭戰和苻堅驕傲輕敵所致,而在作戰指導上,身為全軍統帥的苻堅不善選擇有利地形條件,把衆多軍隊置於狹窄地段而難於機動,也是導致秦軍慘敗的一個原因。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衆敵寡時,不可與敵交戰於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地域作戰場,以便於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至壽陽,並臨淝水一岸而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境,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你們要能稍嚮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當憑據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衝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衹有這樣,纔是萬全必勝之策。”苻堅不以為然地說:“衹管退軍,讓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嚮河中而殲滅之。”苻融(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於是,苻堅下令秦軍後撤。不料部隊因動而大亂,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順利渡過淝水。晉軍都督謝石率部進攻秦軍張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謝玄和謝琰依然揮軍奮擊,與敵激戰於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原文】
凡戰,若我衆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①,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衆進止。”②晉太元③時,秦苻堅④進屯壽陽⑤,列陣淝水⑥,與晉將謝元⑦相拒。元使謂苻堅⑧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僕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衆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衆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⑨,而我以鐵騎數十萬⑩嚮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衆因亂而不能止。於是,元與謝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⒀拒張蚝⒁,小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衆大潰。⒂【註釋】
①聞鼓則進:王本及汪本皆作“聞鼓則戰”。
②用衆進止:語出《司馬法·用衆第五》。
③晉太元:馬本及諸本皆脫“太”,今據史補。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秦音淝水之戰,即發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在淝水作戰失敗後,為羌族首領姚萇所擒殺。
⑤壽陽:今安徽壽縣。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內。
⑦謝元:史載本作“謝玄”,因《百戰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諱(“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玄”為“元”。謝玄,東晉名將,宰相謝安之侄。曾受命組織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戰後,他率軍收復了徐、兗、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堅: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苻融”,今據史載校改。
⑨但卻軍,令得過:馬本及諸本皆作“但卻,無令得過”,顯與原意相悖,故據史校改。
⑩數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萬”,今據史校改。
⑾謝琰:東晉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將軍。
⑿桓伊:東晉譙國鑟e縣(今安徽宿縣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後遷豫州刺史。淝水之戰後,因功升任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軍:即謝安之弟謝石所率之軍。
⒁張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張耗”,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謝玄傳》。
12。寡戰【提示】
本篇以《寡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寡敵衆形勢下作戰應註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如以少數兵力對付衆多敵軍的時候,一定要利用黃昏時分,或者在草木叢生之地設伏,或者在險路隘口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就能勝利。山嶽叢林、深溝險𠔌之地,是大部隊難以展開兵力的地區,但對小部隊來說,卻是便於活動的殺敵戰場。戰爭實踐表明,以少量兵力對衆多兵力的敵人作戰,強攻硬拚是難以剋敵製勝的,最好的辦法是選擇隱蔽、險要的地形,或設伏,或截擊,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於達成突然襲擊之目的。由此可見,本篇引錄《吳子·應變》所揭示的“用少者務隘”的觀點,乃是古代作戰以少勝多的重要指導原則。
北朝西魏宇文泰擊敗東魏高歡進攻的渭麯之戰,就是較好體現“用少務隘”原則的一個戰例。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情況看,高歡軍明顯優於宇文泰軍。但宇文氏面對強敵,並不畏怯,他及時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應敵對策,采納了李弼的建議,先敵占領了渭麯險要之地,且“背水東西為陣”,設置伏兵以待高歡軍,並以少量兵力誘敵入伏。高歡則恃衆輕進,以至“卒亂而不成列”;宇文泰乘機擊鼓,伏兵突然四起,采取正面進攻與兩翼側擊相結合的戰術,一舉擊敗高歡,創造了“用少務隘”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是用較少的兵力抗擊較多兵力的敵人,一定要選在日落黃昏時分,或者於草木深處暗設伏兵,或者在隘口險路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必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小部隊對敵作戰時,務必選擇險隘的地形條件。”
《北史》記載: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東魏將領高歡率軍西渡黃河後,直逼西魏華州,因華州刺史王羆防守嚴密難剋,不得不轉兵渡過洛水,而駐紮在許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軍抗擊高歡軍。宇文泰進至渭水之南,所徵諸州之兵尚未會齊,諸將以敵衆己寡為由,請求暫且等待高歡繼續西進而觀察形勢再作决策。宇文泰則反駁說:“高歡倘若進至鹹陽,民心將會動蕩不安。現在乘其剛到立足未穩,正好可以攻擊它。”於是,立即造浮橋於渭水之上,命部隊攜帶三天口糧,以輕裝騎兵迅速渡過渭水,而以運輸部隊自渭水南岸沿河嚮西運動。十月初一,宇文泰率軍進至沙苑,距高歡軍僅六十餘裏。高歡聞訊立即率軍趕來。騎兵偵察員報告說高歡軍即將到來,宇文泰馬上召集衆將商議對策。驃騎大將軍李弼說:“因為敵衆我寡,我們不可以在平坦開闊之地設陣同敵交戰。從這裏嚮東十裏,有渭水一彎麯處,可以搶先占領該地以等待敵軍。”宇文泰遂率軍進至那裏,且背靠渭水自東嚮西列陣,以李弼所部為右翼,以趙貴所部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蘆葦之中,聽到鼓聲立即奮起出擊。黃昏時分,高歡率軍到達這裏,看到西魏軍少,所部爭相前進,致使部隊混亂而不成戰鬥隊形。當兩軍即將交戰之際,宇文泰突然擂響戰鼓,其部衆聞聲都驟然奮起出擊。驃騎大將軍於謹等將率主力直撲高歡軍正面,李弼、趙貴率部從左、右兩翼出擊,將敵軍分割為兩段,以正面突擊與兩翼橫擊相結合的戰術,一舉大敗高歡軍。
【原文】
凡戰,若以寡敵衆,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①《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將高歡②渡河③,逼華州④,刺史王羆⑤嚴守,乃涉洛,軍於許原⑥西。西魏遣將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⑧。諸將以衆寡不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⑨,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造浮橋於渭南,軍士賫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齊軍六十餘裏。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將議。李弼⑿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陣⒀。此東十裏,有渭麯⒁,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麯,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⒂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⒃,齊軍至,望見軍少,爭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將交,泰鳴鼓,士卒皆起。於謹⒄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絶其軍為二,遂犬破之。”⒅【註釋】
①用少者務隘:語出《吳子·應變第五》。
②高歡: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為鮮卑化的漢人。初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後叛降爾朱榮。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勢力,擁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長安,別立元善見(孝文帝曾孫)為帝(孝靜帝),遷都鄴城,是為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執魏政十六年,死後,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追尊歡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黃河的專稱。南北朝以前,稱“河”或“河水”,隋唐以後稱“黃河”。
④華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
⑤王羆: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王霸”,今據史校改。
⑥許原:故址在今陝西大荔西北五十裏。
⑦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曾參加鮮於修禮起義軍,繼歸葛榮,後降爾朱榮。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對抗,為大丞相,執掌西魏朝政。死後,其子宇文覺代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追尊泰為文帝。
⑧未會: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來會”,今據史校改。
⑨鹹陽:治所在今陝西涇陽。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陝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北魏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西討,以功拜徵虜將軍,後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西魏文帝時,他歸附文帝,官至太師,封趙國公。
⒀不可平地置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不可爭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⒁渭麯:即渭水之一彎麯處。
⒂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將平。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北周閔帝時,封楚國公。
⒃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⒄於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嚮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後,晉封燕國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13。愛戰【提示】
本篇以《愛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愛兵的重要性。這裏的“愛”,與“恩”為同義詞。它認為,作戰中士卒所以寧願冒死前進而不願後退求生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實施恩惠的結果。衹要將帥愛卒如同愛子,那麽,士卒愛將也會像愛父一般。故在危難時,士卒無不情願以拚死搏鬥來報答將帥恩德的。士卒是武裝力量的主體,軍隊戰鬥力的第一要素。戰鬥中沒有廣大士卒的奮勇殺敵,是無法取得作戰勝利的。而要在戰鬥中充分發揮部隊英勇殺敵的犧牲精神,要靠平時將帥對他們嚴格教育訓練和切實關心愛護。因此,是否做到愛兵,乃是衡量將帥治軍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從治軍的高度闡述了將帥愛兵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很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曾涌現不少將帥愛兵的感人事跡,戰國初期的魏將吳起,便是突出的一例。他把愛兵問題作為治軍的重要內容來抓,其主要特點:一是能以普通一兵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二是能夠體察下情,關心士卒疾苦,身居將帥高位,竟親自為卒吮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所以,他所帶出來的部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他在鎮守西河郡地期間,曾身經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者竟多達六十四次,堪稱善戎能戰的“常勝將軍”。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吳起之所以成為戰績輝煌的著名將帥,主要是其“用兵廉平,得士卒心”的結果。這是很有道理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寧肯前進而死,卻不願後退而生的,這都是由於將帥平時對他們實行恩惠、愛護的結果。
全軍士卒深知將帥愛護他們如同愛子那樣無微不至,那麽,他們熱愛將帥也會像熱愛自己的父親那樣至敬至誠。所以,作戰中儘管陷入危亡境地,卻沒有不願以拚死奮戰來報答將帥恩德的。誠如兵法所說:“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自己的愛子,士卒可以同將帥在危難中生死與共。”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出任西河太守時,能和最下層的士卒穿同樣衣服、吃同樣飯菜;睡覺時不鋪墊軟席,行軍時不乘車騎馬;親自包紮攜帶軍糧,替士卒分擔勞苦。有個士卒長了膿瘡,吳起為他吮吸膿汁。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哭了起來。有人問她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士卒,而將軍親口為他吮吸膿瘡,你為什麽還哭呢?”她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往年吳公曾為他父親吮吸膿瘡,他父親因此在作戰中奮勇直前而不後退,結果就戰死在沙場。如今吳公又為其子吮吸膿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戰死在什麽地方。所以,我是在為他哭泣。”魏文侯鑒於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正,深得士卒擁護,就委派他為將鎮守西河地區。在此期間,他先後同諸侯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的作戰有六十四次之多。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法曰:“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①戰國②魏將吳起為西河守,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贏糧③,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④,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吳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與諸侯⑦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⑧。
【註釋】
①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戰國: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春秋”,今據史校改。
③贏糧:贏,通“盈”;贏糧,謂裝滿糧食。
④旋踵:旋轉腳跟,引申為轉身後退之意。
⑤文侯:即戰國時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令,實行改革,奬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生産,使魏國成為當時強國。
⑥西河:郡名。戰國魏置。轄境當今陝西東部的黃河西岸地區。
⑦諸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的各國國君。在其封疆之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形成各自為政的許多諸侯國。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4。威戰【提示】
此篇與前篇《愛戰》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姊妹篇。《愛戰》側重論述將帥愛兵的重要性,《威戰》則側重闡述理兵從嚴的重要性,二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治軍這個同一重要問題。它認為,士卒之所以敢於赴湯蹈火地去殺敵,是為將者執法如山、從嚴要求的結果;而士卒畏敵不前,則是將帥治軍不嚴的表現。本篇引自《尚書·胤政篇》的“威剋厥愛允濟”
一語,意思是,從嚴要求(威)勝過(剋)偏愛放任(厥愛),事情就能成功(允濟)。軍隊打勝仗靠強大的戰鬥力,而強大的戰鬥力,是靠將帥平時對士卒的關心愛護和嚴格管理訓練出來的。所以,對部隊正確實施恩威並重的管理原則,歷來是將帥治軍所強調的重要問題。
春秋時期齊將司馬穰苴在治軍上是以恩威並重而著稱於世的。他一方面執法如山,從嚴要求部隊,對公然違犯軍令的齊王寵臣莊賈處以斬首,“以徇三軍”;一方面對士卒關懷備至,凡有關部隊住宿、飲食、醫病等問題,他都親自過問安排。由千司馬穰苴能夠把對部隊的關心愛護和從嚴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強,士氣旺盛,臨戰之際,人人“爭奮出為之赴戰”。齊軍鬥志昂揚的強大威勢,迫使晉、燕入侵軍聞風喪膽,不戰先退。
司馬穰苴乘機揮軍跟蹤追擊,收復了所有淪陷的國土,取得了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奮勇前進而不敢後退的,是由於畏懼將帥的威嚴而不畏懼敵人的緣故;如果敢於後退而不敢前進的,那是由於畏懼敵人而不畏懼將帥的緣故。將帥命令士卒赴場蹈火而不敢違抗的,是由於威嚴的軍紀促使他們這樣做的。誠如兵法所說:“威嚴的軍紀剋服了單純的憐愛,作戰就會取得成功。”
春秋齊景公執政期間,晉國攻打齊國的東阿和鄄城,而燕國則侵犯齊國黃河南岸的領土。齊國軍隊被打敗了。齊景公非常憂慮這件事。大臣晏嬰為此而嚮景公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為田氏門中偏房所生,可是此人論文韜能使衆人歸服,論武略可令敵人畏懼。希望君王用他試一試。”景公於是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用兵之事,非常高興,就任命他為將軍率兵抗擊燕、晉入侵軍。穰苴受任後,對景公說:“我本人一嚮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從平民中提拔起來,加官於大夫之上,士兵不會服從,百姓不會親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沒有權威可言,因此,請求派一個為君王所寵信、全國所尊崇的人來作監軍,纔可以統軍作戰。”
於是,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寵臣莊賈為監軍。田穰苴辭別了齊景公,與莊賈約定說:“明天中午於軍營門會齊。”第二天,穰苴先趕到軍營,設置了測日影的標竿和計時間的漏壺,以等待莊賈的到來。莊賈嚮以顯貴而驕橫,這次又認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軍隊,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監軍,故對如約赴軍之事不很着急在意。親戚朋友為他送行,留他宴飲,到了中午時分他還沒有到達軍營。田穰苴便放倒測影標竿,撤掉計時漏壺,然後進入軍營,檢閱隊伍,指揮士兵,宣佈軍紀。部署完畢,待到傍晚時分,莊賈纔來到軍營。田穰苴質問莊賈說:“為什麽過了約定時間纔到?”莊賈滿不在乎地回答道:“不纔受大臣和親戚們盛情餞行,故留飲有所耽擱。”穰苴厲聲指斥說:“身為將帥,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應忘掉自己的家庭;親臨戰陣指揮部隊,就應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進擊的緊急時刻,就應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敵人侵入我國內地,國內人心動蕩,士卒們日曬夜露於邊境之上,君王為此睡不安穩,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係在你的手裏,還說什麽送行呢?”說罷,就把軍法官叫來,問道:“軍法上對於約期而遲到的人,規定該怎樣處置?”軍法官回答說:“應當處斬。”莊賈這時纔感到害怕起來,並立即派人飛馬報告齊景公,請求解救。莊賈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時,田穰苴已按軍法將莊賈斬首示衆了。全軍將士都震驚戰慄不已。過了好久,齊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節乘車來救莊賈,徑直衝入軍營。田穰苴對使者說:“將領在軍中執行軍務,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他又問軍法官,說:“軍營中不準車馬馳入,如今使者這樣幹,軍法規定該怎樣辦?”軍法官回答說:“應當處斬。”使者一聽大為恐懼。但田穰苴卻說:“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殺掉的。”於是,就斬了使者的僕人、砍斷車子左邊的車轅、殺了左邊駕車的馬匹,並嚮全軍示衆。田穰苴讓使者還報齊景公,然後又繼續佈置軍務。對於部隊的行軍宿營、掘井埋竈、士卒伙食、看病吃藥等事宜,田穰苴都親自過問和佈置。他還把自己那份官俸糧餉全部拿出來,供士卒們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樣平分糧食,特別是照顧到那些體弱有病的士卒。三天之後率軍出發,生病的士卒都請求跟隨部隊一同出徵,大傢奮勇爭先地為報答將軍的關懷而去戰鬥。晉軍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撤兵而去;燕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渡過黃河嚮北撤走,齊國的危急得以解除。田穰苴揮軍追擊,收復了所有淪陷的國土,然後率軍凱旋而歸。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前進而不敢退後,是畏我而不畏敵也。若敢退而不敢進者,是畏敵而不畏我也。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法曰:“威剋厥愛允濟。”①春秋齊景公時,晉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④,曰:“穰苴雖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衆,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景公乃召穰苴,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親,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⑥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軍門。”
穰苴先馳至軍中,立表下漏⑦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僕表决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賈乃至。穰苴曰:“何為後期?”賈對曰:“不佞⑧,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傢,臨陣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⑨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⑩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返,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皆震慄。久之,景公遣使持節⑾救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問軍正曰:“軍中不馳,今使者雲何?”對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殺其僕、車之左駙⑿、馬之左驂⒀,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後行事。士卒次捨⒁、井竈、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以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渡河而解。於是,穰苴乃率衆追擊之,遂取所亡邦內故境,率兵而歸。⒄【註釋】
①威剋厥愛允濟:語出《尚書·胤政篇》。
②鄄(juàn):史載原作“甄”,《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避諱宋仁宗嫌名(“禎”)而改“甄”為“鄄”。鄄,今山東鄄城北。
③河上:指黃河南岸之滄、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齊國人,本姓田,為大司馬,故又稱司馬穰苴,善於治軍,深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舊時指妾所生之子。
⑥莊賈:春秋齊國大夫,景公之寵臣。
⑦立表下漏:謂立標竿以測日影,設漏壺以記時間。表,古代測日影時所立的標竿;漏,古代記時用的漏壺。
⑧不佞:猶言“不纔”,自謙之詞。
⑨援桴鼓:謂拿起鼓槌敲鼓。桴(eū),鼓槌。
⑩軍正:軍中執法之官。
⑾持節:古代使者所拿作為憑證之物,節,符節。
⑿左駙:即車之左面的夾車木。駙,通“輔”,夾車木。
⒀左驂:即左面駕車的馬。驂(cān),一車駕三馬為驂。
⒁次捨:即宿營。次,古代行軍停駐一地謂之“次”。
⒂拊循:安撫,撫慰。拊,同“撫”。
⒃最比:謂尤其照顧到。最,尤其,極為;比,及,到。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15。賞戰【提示】
本篇以《賞戰》為題,旨在闡述奬賞制度在古代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在攻城作戰中,士卒們之所以身冒矢石而爭先登城,不避白刃格鬥而爭先赴戰,都是由於懸以重賞的結果。這是不無道理的。所以,設奬行賞,乃為歷代兵傢治軍用兵都十分重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奬賞的目的,在於激勵鬥志、鼓舞士氣。運用得當,恰到好處,就能調動廣大將士的積極性,提高部隊戰鬥力。但是,如果運用不當,而造成賞之過濫,不該奬賞的而受賞,應該奬賞的而未受賞,那麽,此種奬賞也可能變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氣的腐蝕劑。這是實行奬賞制度過程中,不可不加註意防止的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堪稱是位善用奬賞制度治軍用兵的軍事傢。他每次統軍攻戰,都把繳獲來的貴重財物,全部分賞給有功的將士。對於功勳大而應當受到重賞的,他“不吝千金”;但對那些無功而妄圖要賞的,他卻“分毫不與”,在奬賞問題上由於做到了秉公無私,一絲不苟,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將士的積極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故能取得“每戰必勝”的輝煌戰績。
【譯文】
凡在攻城作戰中遇到高墻深壕,箭石交下如註的情勢,要使士卒爭先恐後地攀登城垣;當兩軍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鬥的時候,要使士卒奮不顧身地前赴後繼,都必須懸以重賞來激勵他們英勇殺敵,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誠如兵法所說:“重賞激勵之下,必有勇士涌現。”
東漢末年,大將曹操每當攻剋敵人城鎮的時候,對所繳獲來的貴重財物,全部都用以奬賞有功將士。如果有誰勳勞顯著而應當重賞的,即使賞賜千金也不吝惜;但對那些無功而妄想索賞的人,則一分一毫也不給。所以,曹操每次率軍攻戰都必定取得勝利。
【原文】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爭先登;白刃始合,士卒爭先赴者,必誘之以重賞,則敵無不剋焉。法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①漢末大將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麗②之物,則悉以賞有功者。若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妄施,分毫不與。故能每戰必勝。③【註釋】
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語出《三略·上略》。
②靡麗:謂華麗貴重。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裴鬆之註引《魏書》。
16。罰戰【提示】
本篇以《罰戰》為題,旨在闡述懲罰制度在治軍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對於那些畏敵不前的加以懲處,就可以使部隊臨戰敢進而不敢退,就可以打勝仗。懲罰與奬賞,是歷代兵傢治軍用兵所常采用的相反相成的兩種有效手段和措施。實踐中運用得當,真正做到賞罰分明,恰到好處,就能提高士卒積極性,增強部隊戰鬥力。本篇引自《司馬法》的“罰不遷列”一語中的“遷列”意即移動行列,句義是說實施懲罰要就地執行。這就是說,懲罰不但嚴明、適變,而且要果斷、適時。衹有這樣,才能收到懲一儆百、及時教育部衆的作用,從而達到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陣朝大將楊素是以治軍嚴整而聞名於世的。歷來軍隊是有紀律約束的武裝集團,衹有維護鐵的紀律,才能令行禁止,具有強大戰鬥力。楊素能夠嚴格要求部隊,對違犯軍令者及時予以懲治,防止部隊鬆散懈怠,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每戰都專門“求人過失”而成批的殺人,特別是對於“不能陷陣而還者”,不問緣由,一律殺掉,這就不可取了。對廣大士卒,應以說服教育為主,同時輔以必要地懲治。如果拋開說服教育的一面,單純以懲罰為樂事,這種懲辦主義的作法,非但不能達到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的目的,相反則極易激化矛盾,釀成事變,造成損失。此類情況,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是不乏其例的。這是應當引以為訓的。
【譯文】
大凡在作戰中,要使士卒在與敵人遭遇時,敢於奮勇前進而不敢後退,而對於畏敵後退一步的,必須用重刑加以懲處。這樣,就可以打勝仗。誠如兵法所說:“懲罰罪過要就地執行,絶不遷延姑息。”
隋朝時期,大將楊素治軍嚴整。他的部隊如有違犯軍令的人,立即處斬,而絶不寬容。
每當將要對敵交戰之時,他就搜求犯有過失的士卒而立即殺掉,被殺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數人。由於殺人太多,鮮血流遍帳前,而楊素卻談笑風生,若無其事。到了與敵對陣交戰之時,他先令三百人進擊敵人,若能攻陷敵陣也就罷了,如果不能衝破敵陣而活着回來的,不論多少都全部殺掉。然後又派二三百人再去進攻,對於不能陷陣而生還者仍如舊法全部殺掉。將士們因此而震懼,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奮勇殺敵,所以每戰都能獲勝。
【原文】
凡戰,使士卒遇敵敢進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懲之以重刑,故可以取勝也。法曰:“罰不遷列。”②隋大將楊素③,禦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每將對敵,輒求人過失而斬之,多者百餘人,少者不下十數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對陣,先令三百人赴敵,陷陣則已,如不能陷陣而還者,無問多少,悉斬之。又令二三百人復進,還如嚮者。將士股慄,有必死之心,由是戰無不勝。④【註釋】
①退一寸者:馬本及諸本均無“退”字,根據前後文義,疑脫,故補。
②罰不遷列:語出《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
③楊素:隋代名將。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字處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車騎大將軍。後從隋文帝滅陳作戰有功,官至上柱國,封越國公。他與晉王楊廣交厚,曾參予楊廣謀篡活動。楊廣即帝位後,改封其為楚國公,官至尚書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書·楊素傳》。
17。主戰【提示】
本篇以《主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禦作戰的“主軍”應註意掌握的問題。
在人類戰爭史上,大凡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其實力往往比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要強大得多。在強敵進攻的形勢下,防禦一方怎樣才能打敗進攻之敵而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這常常是戰爭指導者所極為關註和探討的重要問題。本篇正是從戰略防禦作戰的角度,提出不要輕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决戰,而要采取“保城備險”以消耗敵人、“絶其糧道”以睏敝敵人的方針,然後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這對力量弱小而處於防禦地位的一方,無疑是比較穩妥可行的正確作戰方針。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後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進攻的鄴城防禦作戰,就是較好地體現上述作戰方針的一個成功戰例。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是魏攻燕守;從雙方兵力對比看,是魏衆燕寡。燕軍統帥慕容德在取得擊敗魏軍前鋒部隊的初戰小勝後,打算乘勝大舉反攻,與魏軍主力决戰。但別駕韓卻認為决戰條件不成熟,他根據“魏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晉書·慕容德記》,下同)的對雙方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了“深溝高壘,以佚待勞”,積蓄力量,伺機决戰的正確方針。慕容德采納了韓的戰略主張,於是召還部隊,固守鄴城,並親自撫慰將士。因此,全軍上下,“人感其德,皆樂為致死”。其後,乘魏軍內部矛盾激化而“各引軍潛遁”的有利時機,慕容德及時派將率軍追擊,結果大敗魏軍,取得了鄴城保衛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實施防禦作戰時,不可輕易與敵决戰。為使我軍安全無危,鑒於士兵戀鄉易散,應當徵集丁壯,儲備糧𠔌,保衛城鎮,守險拒敵,斷敵糧道。從而使敵人欲戰不能,糧草不濟,待它完全陷入睏疲不堪之時,再出兵反擊它,必定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
《晉書》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親率大軍進攻駐守鄴城的後燕大將慕容德,魏前軍拓跋章部被後燕軍所擊敗。慕容德打算乘勝再攻擊北魏軍,他的別駕韓進見說:“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戰略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現在,對魏軍不能攻擊的理由有四條,而我軍不宜輕易行動的理由有三條。”慕容德問道:“都是些什麽理由?”韓回答說:“魏軍遠離本土入侵我境,利於在平原曠野與我速戰速决,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一條理由;魏軍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經置於死地必定拚命奮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二條理由;魏軍前鋒遭到挫敗,其後續部隊必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衆多,我軍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上述諸點,都是兵傢所忌諱的問題。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以逸待勞。魏軍從千裏之外運送軍糧自然睏難異常,而就地解决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睏斃增多。魏軍長時間出徵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贊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原文】
凡戰①,若彼為客、我為主②,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卒顧傢,當集人聚𠔌,保城備險,絶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睏敝擊之,必勝。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③《晉書》④:後魏武帝⑤,親徵後燕慕容德⑥於鄴城⑦,前軍⑧大敗績。德又欲攻之,別駕韓進曰:“古人先决勝廟堂⑨,然後攻戰。今魏不可⑩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軍⑾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入近畿,緻其死地,二不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彼衆我寡,四不可擊也。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⑿,衆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隍⒀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此皆兵傢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彼千裏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⒁,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德曰:“別駕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註釋】
①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②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裏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禦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③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由於官兵思鄉戀土,易於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④《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⑤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鮮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為範陽王。其後北魏攻占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慕容德率衆南遷至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占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⑦鄴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於今河南安陽東北。
⑧前軍:指北魏將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鄴城的前鋒部隊。
⑨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出戰之前,必先議决於廟堂之上,然後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⑩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致,又與史載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⑾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⑿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⒀城隍:即護城壕。
⒁靡費:耗費。
⒂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18。客戰【提示】
本篇以《客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客軍”應註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進攻固守本土的敵人,衹有深入敵境縱深地區作戰,才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因為,這是由於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士卒無路可逃,衹能拚死作戰;敵人在本國作戰因思鄉戀土容易逃散的緣故。“深入則專”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說,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就能專心緻志地對敵作戰。戰爭的地理條件,雖然是影響部隊作戰心理的一個因素,但决定軍心士氣消長的,主要是戰爭的性質和目的。本篇取義於《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地理條件對部隊作戰心理的影響作用,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僅僅看到地理條件對軍心士氣的影響,而忽視戰爭性質和目的對軍心士氣消長的决定性作用,這就失之偏頗了。對此是不可不加註意的。
西漢初年,漢將韓信攻趙的井陘之戰,趙軍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趙軍主帥陳餘作戰指導失誤造成的。當時,陳餘率衆號稱二十萬,從兵力對比看,明顯優於漢軍(數萬),他恃衆輕敵,急欲同漢軍决戰。謀臣李左車根據漢軍“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和千裏運糧、供應睏難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的方針,以奇兵迂回漢軍背後,奪其輜重,斷其糧道,置漢軍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下同)的睏難境地,然後伺機决戰,必能獲勝。但是,身居主帥之位的陳餘卻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為辭,拒絶了李左車的正確戰略主張,從而失去了固守待機、以計取勝的條件。而漢軍主帥韓信正是利用了陳餘恃衆輕敵、急於决戰的驕躁心理,采取正面列陣誘敵出戰與設伏襲占敵營相結合的指導方針,一舉殲滅趙軍,擊斬陳餘,活捉了趙王歇,創造了“客軍”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處於進攻地位時,就務必要深入敵國腹心地區。深入其腹心地區,就會使敵人不能取得勝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客軍”深入敵國腹心地區,因無返顧之路,衹能拚命進擊;而“主軍”處於本國作戰,士兵思鄉戀土,易於逃散緻敗的緣故。誠如兵法所說:“深入敵人腹心地區作戰,將士就會專心緻志地去殺敵。”
西漢初年,韓信與張耳奉劉邦之命率兵數萬,企圖東下井陘,進攻趙國。趙王歇和輔佐他的成安君陳餘調集部隊扼守井陘口,號稱二十萬衆。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陳餘說:“聽說漢將韓信從黃河西岸東渡,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悅,剛剛血洗了閼與。如今又以張耳為輔佐,商議要攻占趙國,此是乘勝而離開本國實施遠征,其兵鋒所嚮是不可阻擋的。但我聽說,從千裏以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而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如今井陘這條道路,車輛無法並列通行,騎兵不能並排行走,漢軍行進在數百裏的狹長道路上,他們的運糧車勢必落在部隊之後。希望您暫且撥給我奇兵三萬人,抄小路攔截他們的輜重糧草;而您就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不與其交戰。這樣,他們嚮前無法交戰,退後無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斷其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掠不到糧草,不出十天,韓、張兩將之頭就會懸挂在將軍的指揮旗下。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必將為他們所擒獲。”成安君陳餘自以為正義之師不使用詐謀奇計,根本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其後果然被韓信部隊所殺。
【原文】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謂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則專。”③漢韓信④、張耳⑤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⑥擊趙。趙王⑦及成安君陳餘⑧聚兵井陘口,衆號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⑨說成安君曰:“聞漢韓信涉西河⑩,虜魏豹⑾,擒夏悅⑿,新喋血閼與⒀。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⒁,其鋒不可當。臣聞千裏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⒂,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⒃,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裏〕,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⒄絶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能鬥⒅,退不能還,〔吾奇兵絶其後,使〕野無所掠,不十日,兩將之頭可懸麾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則,必為所擒。”成安君自以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果被殺。⒆【註釋】
①重地:《孫子兵法》所使用的軍事術語。謂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
②散地:《孫子兵法》軍事術語。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輕地”。據《孫子兵法·九地篇》稱:“主軍”乃是“自戰其地”,而“自戰其地為散地”,故改。
③深入則專: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韓信:西漢初名將。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初從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將。楚漢戰爭中,劉邦采其策,攻占了關中。劉邦在滎陽、成臯間與項羽相持時,派韓信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遊地區,被封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漢朝建立,改封其為楚王。後因被告謀反,為呂後所殺。
⑤張耳: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陳勝起義時,他與陳餘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趙王,他為丞相。陳勝起義失敗後,他受項羽分封為常山王。後因與陳餘有隙,棄項投劉邦,改封趙王。
⑥井陘:故址在今河北井陘西北。
⑦趙王:即趙王歇。
⑧陳餘:秦末大梁人。陳勝起義後,奉命與張耳從武臣進占趙地。
武臣被殺後,他與張耳共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迫走張耳,自為代王。
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⑨李左車:西漢初趙王歇之謀士。
⑩西河:指黃河。
⑾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秦末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豹逃至楚,藉兵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豹為西魏正,後為韓信所虜殺。
⑿夏悅: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悅奉陳餘命與張同往說齊王田榮共擊常山王張耳,大破之。其它事跡不詳。
⒀閼與:古邑名。戰國韓地,後屬趙。故址在今山西和順。
⒁遠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遠閼”,今從王本、汪本。
⒂樵蘇後爨:謂打柴燒飯。樵蘇,打柴割草;爨(cuàn),燒火煮飯。
⒃方軌:兩車並行謂之方軌。
⒄間道:偏僻小路。
⒅鬥:馬本及諸本皆作“進”,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9。強戰【提示】
本篇以《強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註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時,應當偽裝成兵力弱小之狀,以引誘敵人前來與我决戰,我則以精銳部隊實施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係《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實質是孫子“示形緻敵”指導原則下用以隱蔽自己實力,調動敵人就範,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突襲殲敵的一種手段。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常為兵傢所采用的有效戰法之一。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李牧在戍守北部邊境期間,就是采用此種“能而示之不能”戰法擊敗匈奴入侵軍的。當時,李牧在加緊操練兵馬,積極做好防禦準備的前提下,嚴格規定部隊:對入侵掠奪的匈奴兵,衹準退守固壘,不準主動出擊。他采用這種隱強示弱的方法,不僅迷惑了匈奴人,以為他怯懦弱小,而且還瞞過了趙王,誤認他畏敵怯戰。其後,李牧乘匈奴入侵軍驕縱不備之際,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敗入侵的匈奴軍,使趙國北部邊境出現了十幾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力強,可以偽裝成兵力怯弱以誘惑敵人,敵人必定輕率前來與我交戰,我便乘機出動精銳部隊攻擊它,敵人就一定會被我打敗。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打時而偽裝成不能打。”
戰國末期,趙國將領李牧常年駐守代郡、雁門郡邊境地區防禦匈奴。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置官吏,收取的租稅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為養兵的經費。每天宰殺幾頭牛供部隊食用,訓練士卒騎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臺,多派間諜偵察敵情,給戰士以優厚待遇,並規定說:“匈奴如果入侵邊境進行搶掠時,大傢應立即退入營壘堅守,倘若有人膽敢捕捉匈奴兵,一律處斬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搶掠,他的部隊都退入營壘堅守,不同匈奴兵交戰。像這樣一連好多年,邊境上沒受什麽傷亡和損失。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變。於是,趙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為將。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很多,致使邊境地區無法耕種和放牧。於是,趙王又去請李牧出任邊帥。李牧推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不得不強行起用李牧統率邊兵。李牧說:“如果一定任用我,衹有允許我像以前那樣辦法行事,我纔敢接受任命。”趙王答應了。李牧於是到了邊境,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匈奴兵來犯一無所獲,但他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守邊士卒每天都得到賞賜,卻不用他們打仗,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决一死戰。李牧於是就準備了經過挑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挑選曾獲重金奬賞的勇士五萬人,會拉弓射箭的射手十萬人,然後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又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李牧佯裝不勝,故意丟棄幾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領單於得此消息後,立即親率大軍入侵趙國邊境。李牧布設很多奇陣,指揮趙軍展開左右兩翼包抄匈奴軍,把他們打得大敗,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單於倉皇遠逃。此後十餘年間,匈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衆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戰國趙將李牧②,常居代、雁門③,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輸入幕府⑤,為士卒費。日擊數牛享士,習騎射,謹烽火⑥,多間諜,厚⑦遇戰士,約曰:“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盜,輒入收保,不與戰。如是數歲,無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謂⑧李牧,李牧如故。趙王召之,使人代牧將。歲餘,匈奴來,每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於是,復請牧。牧稱疾,杜門不出,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許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約。匈奴來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一萬三千匹、百金之士⑨五萬人、控弦者⑩十萬人,悉勒兵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來,佯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以擊之,大破之,殺匈奴十萬餘騎,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犯趙邊。⑾【註釋】
①能而示之不能: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李牧:戰國末趙國名將。長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甚得軍心,曾率軍打敗東鬍、林鬍、匈奴。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軍擊敗秦軍有功,被封為武安君,後因趙王中秦國反間計被殺。
③代、雁門:代,郡名,地處今河北蔚縣一帶;雁門,郡名,地處今山西河麯、五寨、寧武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
④市租: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從王本和汪本。市租,謂收取租稅。
⑤幕府:古代將帥出徵,所設府署以帳幕搭設而成,故稱將帥之府署為“幕府”。後世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撫衙門,也稱“幕府”。
⑥烽火: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為“風火”,今從王本。烽火,古代邊防報警設施。當敵人入侵時,即在邊境所築的高臺(烽火臺)上燒柴或點燃狼糞以傳報敵情。
⑦厚: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後”,今據史校改。
⑧謂:史籍原作“讓”,《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父名(“允讓”之“讓”)
援引時改“讓”為“謂”。
⑨百金之士:指敢於衝鋒陷陣而獲得重金奬賞的勇士。
⑩控弦者:指會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0。弱戰【提示】
本篇以《弱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敵強我弱形勢下作戰應註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它認為,在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敵作戰,要用“多設旌旗,倍增火竈”的辦法,偽裝成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虛實、強弱之勢,因而也就不敢輕易同我交戰。這樣,我軍就可安全撤退,遠離危險。本篇援引《孫子兵法·勢篇》的“強弱,形也”一語,原意是,軍隊的強大或者弱小,是由敵我雙方實力對比的大小所顯現的。但本篇這裏則轉意為,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軍事實踐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實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慧的競賽。在一定物質力量的基礎上,要打敗敵人,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指導的能動作用,在運謀鬥智上勝敵一籌。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內容的“示形”方法,以達到欺騙敵人、迷惑敵人乃至戰勝敵人之目的,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經常被采用的一種有效戰法。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將虞詡就是運用“弱而示強”之法戰勝羌兵的。虞詡奉命率部出任武都太守,以解羌兵進攻武都之危,結果被羌兵攔截在陳倉、崤𠔌一帶不得前進。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羌兵優於漢軍,在此衆寡不敵的形勢下,虞詡首先采取虛張聲勢之法,故意揚言已嚮朝廷請求救兵,但必須等到救兵一到才能進發,以此麻痹和鬆懈羌兵;繼則乘羌兵四處抄掠而兵力分散之機,日夜兼程,急速嚮武都進發,並在途中采取“增竈示強”之法,進一步欺騙和迷惑羌兵,使其無法摸清漢軍的虛實,從而擺脫了羌兵的追擊,順利到達了武都郡。其後,虞詡所以能以“兵不滿三千”(見《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下同)之數,而擊敗“萬餘”羌兵對武都的進攻,這主要是由於虞詡運謀鬥志勝過羌兵的結果。當時,有人以“孫臏減竈而君增之”為辭,嚮虞詡提出疑問。但虞詡回答得好:“孫臏見(現)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虞詡此種不為古代成法所拘泥,善於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的作戰指導,是值得後人效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於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竈,偽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易嚮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後以虞詡有將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衆數千人,阻截虞詡於陳倉、崤𠔌一帶;虞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痹羌人,虞詡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兵,衹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詡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裏,並命令部隊官兵每人各造兩個鍋竈,每天增竈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詡部隊。有人問道:“孫臏圍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竈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竈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不得超過三十裏,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裏。這是為什麽?”虞詡回答說:“敵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竈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嚮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嚮敵人偽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態勢不同的緣故。”
【原文】
凡戰①,若敵衆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竈,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衆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②後漢③,羌鬍反,寇武都④,鄧太後⑤以虞詡⑥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衆數千,遮詡於陳倉⑦、崤𠔌⑧,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抄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裏⑨。令吏士各作兩竈,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臏減竈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裏,〔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裏,何也?”詡曰:“虜衆多,吾兵少。虜見吾竈日增,必謂郡兵來迎。衆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⑩【註釋】
①凡戰:王本和汪本皆作“凡與敵戰”。
②強弱,形也:語出《孫子兵法·勢篇》。
③後漢:指東漢。
④武都:郡名。漢武帝時置。東漢時郡治在下辨(今甘肅徽縣西)。
⑤鄧太後:即東漢和帝劉肇之皇后,名綏。和帝死後,她先後立殤帝劉隆(和帝少子)、安帝劉祜(章帝孫),臨朝執政十餘年。
⑥虞詡: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
⑦陳倉:古縣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
⑧崤𠔌:即散關,亦稱大散關。位於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是自陳倉出陝入川的交通要道,嚮為兵爭要地。
⑨兼行百餘裏:馬本及唐本“兼行”後有“日行”,顯係衍文,今據史載刪除。兼行,謂兩倍行程,故“兼行百餘裏”,實際行程當為二百餘裏。
⑩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前言 | 編寫說明 | 第一捲 | 第二捲 | 第三捲 | 第四捲 | 第五捲 | 第六捲 | 第七捲 | 第八捲 | 第九捲 | 第十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