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解密管理史上的神奇之地:揭秘西點 》
第5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2)
黃飛 Huang Fei
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建立一所軍校的必要性感到緊迫,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此時也提出要建立一所能夠為平民提供軍官的軍校。他告訴當時的陸軍部長詹姆斯·麥剋亨利,軍隊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所軍校。漢密爾頓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教育體係:在西點建立一所基礎軍校、一所工兵與炮兵軍校,再有一所騎兵和步兵軍校,第四所為海軍軍校。所有學員要在基礎軍校學完兩年後,再到專門軍校學兩年。華盛頓看到這份計劃後,表示非常贊賞,這位共和國最偉大的人物在他逝世前三天的最後一封信中對漢密爾頓的計劃作了答復,表示希望建立這種軍事機構,並敦促國會努力實施這項計劃。
繼任總統亞當斯繼續采納漢密爾頓的計劃,他將這項建議提交給國會詳細討論,同時自己開始執行現存的有關炮兵與工兵教育的法律。然而令人有些失望的是直到1801年亞當斯離任時,整個西點軍團衹招到12名學員和1名教師。
1801年傑斐遜就任總統,此時他也意識到建立一所軍校的重要性。為了增加更多懂科學知識的大學畢業生,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增加科學教育而削減古典學教育。但是在強大的經驗主義者面前,傳統大學顯然很難培養出這樣的人才。為此傑弗遜認為建立一所軍校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傑弗遜曾反對過建立全國性的軍校,但是現在卻撇掉以前的立場,轉而全力支持建立一所軍事院校。他命令他的陸軍部長亨利·迪爾伯恩繼續完成亞當斯總統未完成的事業。
1801年9月,奉迪爾伯恩的命令,陸軍中校圖薩德開赴西點就任,領導教師和當時的12名學員開始西點軍校的新旅程。9月21日,這位叫做喬治·巴竜的老師為12名學員開了第一堂課,黑板是一塊直立的石板。
圖薩德當時的身份是駐軍首長,為了尋找一位長久性的校長,傑弗遜開始大面積物色人選。1801年5月,一位叫喬納森·威廉姆斯(Jonathan Williams)的少校引起了總統的濃厚興趣。喬納森·威廉姆斯是本傑明·富蘭剋林的親戚,曾為富蘭剋林工作過,回國前一直呆在歐洲,是啓蒙運動的著名人士。
1801年威廉姆斯接受傑弗遜總統的任命來到西點,他所做的第一批决定之一便是將工兵與炮兵團分成兩個組織。傑弗遜總統采納了這項建議,並將其提交給國會討論。1802年3月16日,國會正式授權總統組織工兵團,兵團將駐紮在西點,並將構成一所軍事院校,工兵團的統帥同時擔任軍校校長。陸軍部長應該購買書籍與儀器設備供這所軍校使用。
在傑弗遜總統的授命下,威廉姆斯於1802年3月16日正式出任工兵總指揮與西點軍校的首任校長。
第三節 苦難的童年
西點軍校在千呼萬喚中終於誕生了,但是剛開始的那些年,西點軍校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苦難,甚至一度面臨倒閉的邊緣。
坐落在哈得遜河岸的西點軍校在建校初期並不起眼,不僅建築設施等硬件設施不全,有些甚至老化,而且軍校的組織管理也懶散無章,人數也少得可憐。
建校之初,構成軍校的清一色都是工兵部隊,衹有1名少校、4名上尉和10名軍校學員。少校是校長,上尉們則充當教官。軍校學員自行安排食宿,對學員的年齡和能力沒有任何要求。
軍校的課程正式開始於當年4月,有兩名教師,分別是威廉·A·巴竜和賈內德·曼斯菲爾德,前者是一名哈佛畢業生,在劍橋大學教過數學,後者是自然哲學與實驗哲學助教,曾在耶魯學院求過學,是傑弗遜的朋友。曼斯菲爾德曾出版過一本《數學與物理論文集》,其中有一章論及射擊學和基本的彈道問題,他指出空氣阻力對子彈的重要影響,空氣不僅是子彈飛行的阻滯力量,同時還會對飛行彈道産生影響,另外他還是研究射擊迴旋現象的第一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代序:一個特殊的地方 | 第3節:楔子:火熱的夏天,火熱的西點 | 第4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1) | 第5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2) | 第6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3) | 第7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4) | 第8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5) | 第9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6) | 第10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7) | 第11節:第一章 1802年建校(8) | 第12節:第二章:塞耶時代(1) | 第13節:第二章:塞耶時代(2) | 第14節:第二章:塞耶時代(3) | 第15節:第二章:塞耶時代(4) | 第16節:第二章:塞耶時代(5) | 第17節:第二章:塞耶時代(6) | 第18節:第二章:塞耶時代(7) | 第19節:第二章:塞耶時代(8) | 第20節:第二章:塞耶時代(9) | 第21節:第二章:塞耶時代(10) | 第22節:第三章:1840-1860年繁榮時期(1) | 第23節:第三章:1840-1860年繁榮時期(2) | 第24節:第三章:1840-1860年繁榮時期(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