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傅佩榮 Fu Peirong
環境艱難時,總要想些辦法與出路,長久下來,練就各種本事與能耐,等到有了表現的機會,自然放出異彩,讓人欣賞贊嘆。根據統計,本世紀最傑出的人物之中,有四分之三來自貧睏的背景,這似乎印證了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雲雲。
孔子三歲喪父,傢道中落,他在幼年時必須替人放牧牛羊、看管倉庫,做過不少雜役,也深知民生疾苦。直到十五歲立志嚮學,人生視野豁然開朗,知識、才能、品德與時俱進,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就知識而言,他幾乎無所不學,《詩》《書》《禮》《樂》《易》五經皆通。就才能而言,則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無不嫻熟。就品德而言,則日新又新,自強不息,使弟子們心悅誠服。
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鬥的,必經歷成長。問題來了。有人以為孔子是“天縱之聖”,靠着天賦過人而卓爾不群,無所不能。孔子是誠實的,一方面說:“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努力嚮古代聖賢學習,逐漸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纔得到眼前的成績。另一方面,他毫不避諱地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正是因為年幼時,傢裏窮睏,也沒有什麽社會地位,孔子必須腳踏實地從基層民衆的生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鬥的,必經歷成長。”這句現代人的格言,實有普遍的例證可以支持。
到了“三十而立”之後,能否得君行道呢?求人不如求己,孔子從不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說:“吾不試,故藝。”(《子罕》)意思是:我不曾被國傢所用,所以學得一些技藝。學習技藝的目的是謀得一官半職,可以發揮所長,貢獻社會人群;現在所謀未遂,所以衹好繼續培養各種專長,等待時機成熟。
孔子的榜樣對我們現代人深具啓發性。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羨慕,但是正因為得志,也就不再虛心認真去學習新的技術與能力,久而久之,成為官僚層級係統中的一員,無法展現新穎的生命力。反之,不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疏忽及誤解,卻衹反省自己有無真纔實學,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即使後來功成名就,孔子也不忘記少年時代的艱苦奮鬥,並且絲毫不覺得難堪,這又表現了不忘本的精神。我們也許無法選擇命運,卻可以選擇自己對命運的態度,積極改善自我的條件,最後水到渠成。孔子的例子,正是青少年可以效法的。大公無私
大公無私是高尚的人生境界,具體的修養過程卻十分平易。以孔子為例,他特別回避四種誘惑,值得我們參考。《論語》記載:“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意、必、固、我”是連續發展的步驟,一步走錯,陷於主觀的臆測,很可能就自以為是、執迷不悟,最後則是有我無人的結局,大傢不歡而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