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乡在纸上: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 第5节:高高的栗木门楼(3)      Lao Han

  王姓青年从郾城走到栗门张,由于逃荒,想找一个地方落脚。恰好栗门张有一个乡官张录,看到王姓青年挑着儿女,处境凄惨,便收留了他们,让其在自家菜园里种地。王姓青年的祖祖辈辈算是在栗门张扎下了根。从此,栗门张纯了几代的张氏姓中,便有了唯一的外姓--王姓。说起张录,更是在村里口碑相传,一生善举,最有名的也是那首打油诗:
  我是张录,张录是我。
  别人读书我偷懒,
  掏钱捐个大乡官。
  张录之所以说掏钱捐个大乡官,是由于黄河决口,全省都挑柳条砸黄河口时,张录由于家里富有,挑了一挑银元,被封为乡官,称捐乡官。我对张录的行为很钦佩,尽管这个乡官不是考的,在国难当头时,他比那些考的更显示出人的品位、情操。
  王姓青年在张录的菜地里种了几年菜,张录便又给他们几亩地,盖几间房,于是便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王姓青年临终时,便把过黄河的情形向儿孙们说了,并嘱咐他们的救命恩人是"老母奶奶"。从此,王姓世世代代供奉老母奶奶,直到现在。
  关于这段传说,我问过村里的许多人,他们所说的大致相同,无非是王姓青年在河北岸的时间,在张录家种菜的时间有些出入,过黄河的细节被人们描述得活灵活现。每到春节,王姓一家再次供奉老母奶奶的神像时,更为这段传说增添了几分神圣与真实,让人不得不信……
  3
  我们的村子是什么时间开始叫栗门张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的祖先用一根扁担的家业,在王路口王家的屋檐下定居之后,便安居乐业,开荒种地,生儿育女,张氏一族一天天昌盛起来。直到第几代,谁也说不清楚,张氏一门五个儿子同时考中秀才,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人们便给这五个秀才建了五人走马门楼。直到公元1999年世纪之末,最后的一座门楼被村人扒掉修葺重建时,发现门楼上的木料全部都是栗木,而栗门张,更与栗木有着很大的联系。
  从哪一代起,栗门张的人会做木工活,我爷爷的爷爷也说不清楚。村里最早、做得最好的一个木匠,他做的家具不但结实耐看,做的土耧更是一绝,下粒均匀,入土适当,不深不浅,正好适合种子发芽。这个木匠为栗门张赢得了极为不错的名声。栗门张不仅仅有被誉为传统手艺的土耧,还有一种过目不忘的建筑才能。
  清朝时期,我们村属于西华县管辖,每年交税纳粮都要去西华县。那年夏天,交税粮的牛车拉着张木匠进县城交粮时,张木匠发现县太爷的办公楼--县衙大堂盖得精美别致,随便在附近找了几根高粱秆,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寸把高粱秆揻一揻,仿县衙门楼弄了一个造型。回到家后,张木匠经过一番揣摩,按照秸秆的模型、外观,相仿地在我村建起了一座木门。门楼建起后,细心的人用尺子量了一下,与西华县衙门楼一寸不差。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西华县,惊动了县太爷。县太爷坐着轿子走了九十里路来到我们村子,看着张木匠建的木楼,赞不绝口。兴致之余,题了个匾额--栗门张。从此,栗门张便流传下来。在本县县太爷的指荐下,在村民的自豪下,在其他人的羡慕下,栗门张渐渐地叫响了,直到现在……
  历史的演变在人们的繁衍中显示着深沉无比的内涵和生命的悲怆。十六岁时,我曾为村子写了一篇三千余字的村史,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幼稚可笑。不过那时我的第一个认识是"每一个村落的形成,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那时,我兴致勃勃地顺着儿歌一样的"一本同善良,宗祖德克昌。和顺敬承道,依礼振家邦"寻找我们的家谱。而家谱的遗失,让人们好像失去了一定的精神见证,失去了一种心灵的依靠,失去了传奇的考证,更多的是失去了人类自身能力的反省、禅悟与一种人类繁衍文化。
  在许多无法考证的前提下,思考显得无比深沉与迷茫。我站在我们老祖先坟前,不停地想,栗门张是什么时候建庄的?什么时候称为顺兴寨?什么时候分成小栗门张、鄢步沟的?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只能推理,失望中嬗变着自己思想认识与思想观念,嬗变着自己的奢望与激情。在那个月朗星稀之夜,我吸了数根烟后,终于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断,我们村分成小栗门张与鄢步沟是在万历廿九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县志记载如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春风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一:为责任而写作第2节: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节:高高的栗木门楼(1)
第4节:高高的栗木门楼(2)第5节:高高的栗木门楼(3)第6节:高高的栗木门楼(4)
第7节:高高的栗木门楼(5)第8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第9节:纸上的痛苦(1)
第10节:纸上的痛苦(2)第11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1)第12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2)
第13节:传统的覆灭(1)第14节:传统的覆灭(2)第15节:忍耐与善良(1)
第16节:忍耐与善良(2)第17节:与生俱来的高贵(1)第18节:与生俱来的高贵(2)
第19节:家乡的人命案(1)第20节:家乡的人命案(2)第21节: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节:在嬗变中没落(1)第23节:在嬗变中没落(2)第24节:在嬗变中没落(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