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王谢门庭 》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佚名 Yi Ming
市场看似兴盛,其实“劣币驱逐良币”
自1904年老天利出品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景泰蓝开始受到全世界瞩目,以后它每次在国际上亮相几乎都能为国争得巨大荣誉。此后几十年,虽也有过衰败,但其工艺发展得几近完美,并以供不应求的出口量一度成为国家换取外汇的功臣。而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它却已悄然成为神话。
此次采访中,有学者表明景泰蓝是舶来品。但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深信,“景泰蓝和北京烤鸭一样,是完全属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米大师对此底气十足,他认为珐琅是世界通用名词,虽得名于古代阿拉伯波斯地区的一个地名,且其中的画珐琅确从国外传入,但是中国人最先在铜胎上掐丝点蓝烧制,并不断将这门技艺与本国传统图案及民族特色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掐丝珐琅,即中国的景泰蓝。
并非所有人都清楚景泰蓝的发展史,却对它在近年的“发迹”有目共睹。据张同禄大师回忆,北京曾在短短几年间突然出现多家景泰蓝生产厂家,一时间其国内市场看似兴盛至极。可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去德国考察时,一位德国代理商竟质问他,为什么中国的景泰蓝被灯光照久了会流水。这令张同禄瞠目结舌,因为答案十分明显并令人愤怒,产品工艺太差导致釉料开裂,而制造者为省事竟用蜡直接去补大块瑕疵和裂痕。张同禄说,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私营小企业,许多并不具备生产条件,有的原先只是给大厂定点加工原料的小作坊。这些小厂的产品用料低劣、工艺粗糙,图案、造型几乎都是仿照大厂的设计,毫无艺术品位可言,但它们却在北京的许多旅游景点被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并且都注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景泰蓝”。
面对这样的现实,几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发出无奈的叹息。可事实不会因大师的叹息而改变,2004年10月,曾被称作业界龙头老大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宣布破产,景泰蓝老字号北京市珐琅厂也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虽有大师坐镇,技术工人却只有二十余人,且年龄多为四五十岁,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再次应验。
如今仍追究已根植中国600余年的景泰蓝的历史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良币”创造好的生存环境,让真正的景泰蓝工艺生存下去,并一如它刚出生时那般高贵。
● 民间记忆
“文革”期间主题图案几乎全部停产
●张同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景泰蓝的发展到“文革”前达到高潮,但“文革”一开始,它也和其他手工艺一样受到猛烈冲击,原来景泰蓝所表达的主题图案几乎全部被迫停产,要求我们在上面设计“农林牧副渔”、“大海航行靠舵手”,甚至革命样板戏的题材图案。而景泰蓝这种工艺本身并不适合塑造人物,所以显得很尴尬。我记忆犹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文革”时在广交会现场,红卫兵把门封锁,不让广交会开展,最后周总理亲自去给红卫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凡是思想上不反动的工艺都可以恢复生产,这样景泰蓝生产才得以解禁,并逐步恢复到以前的生产水平。
“老天利”的东西市场价格逐年上升
●夏更起(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中曾有位持宝者出示了一个掐丝珐琅宝相花纹熏炉,有民国时期的特征,底下印有“老天利制”的铭文。经鉴定确为“老天利”制作,其出品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精美,当时就有许多销往国外。据说这位持宝人也是前些年在法国买到这件物品的。“老天利”的东西这些年在拍卖行、博物馆中都出现过,且市场价格逐年上升,但我认为这件熏炉比较怪,并不能代表“老天利”景泰蓝的特点,当时我给的价格是4万元人民币。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 | 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 | 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 |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 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 | 讲究人性与个性 | 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制作重在“琢磨” | 靠手艺吃饭(1) | 靠手艺吃饭(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 | 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 | 千年老手艺 | 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 | 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迟来的爱”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 | 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 | 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