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5節:論語心得(5)      劉廣宇 Liu Anyu

  唐僧從洛陽回到長安後,馬上組織各地高僧着手翻譯佛經,長安大慈恩寺內的翻經院是專供他們翻譯佛經的場所。經捲收藏在唐僧親自設計修建的大雁塔裏。大雁塔至今還屹立在西安市內,成為古都西安最顯著的標志。
  為了翻譯佛經,唐僧經常“三更暫眠,五更又起”。他這樣夜以繼日地工作了19年,譯出佛經74部,共1300多捲。後來,唐僧所譯佛經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他的譯本就成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貴史料。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成功始於自己,成於自己。就像唐僧,如果他不親自歷經千難萬險到天竺去求取真經,他能夠學到那麽多的佛教知識嗎?能夠取得那麽高的榮譽嗎?
  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的人,他們都是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不懈的努力取得最終輝煌的成果的。依賴他人終不可取,即使別人幫得了你一時,也幫不了你一世。而且,過份地長久地依賴別人,會導致我們自身能力的退化。路,必須靠自己的雙腳去走;成功,也必須用自己的熱情與智慧去創造。
  劉墉曾經說過,雖然不見得一分耕耘能換來一分收穫,但是耕耘多的人總能有較多的收穫。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隻自己撞上來的兔子,但絶不可能比得上主動出擊的獵人更有收穫。
  下面是童話小故事: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麽我們生下來,就要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而毛毛蟲和蚯蚓卻都沒有? 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來保護!毛毛蟲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蚯蚓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媽媽安慰他說: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是啊,不靠天,不靠地,我們靠自己!這是多麽簡單卻鏗鏘有力的一句話啊。“自助者天助”,上蒼總是願意幫助那些自力更生的奮鬥者,因為他們總是能夠為自己定立下明確的人生目標,然後積極地投身到實現目標的奮鬥過程中去。如果你很聰明,可是你總是不願意付出辛勞去腳踏實地地做事情,總是希望有人能夠代替你去完成你應該完成的任務,總是希望有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使你一夜之間飛黃騰達起來,那麽沒有人可以幫得了你,連上帝也很無奈,因為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成功,一切衹能靠自己。衹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纔有資格談人生的真諦;衹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纔會給我們以真實的人生教益;衹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跳出人生的苦難;衹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博出輝煌的未來。
  低調做人不張揚
  孔子認為,衹有做到了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鬱悶的人,纔可以安心於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而那些唯恐自己的才能被人低估,總是迫不及待地替自己宣傳造勢,甚至不惜誇大其辭,其命中註定是要有劫難發生的。
  三國時期的馬謖,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纔最終走嚮不歸路的。
  在三國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馬謖也並非無能之輩,事實上他的才幹在當時衆所公認,並因此而得到了一代名臣諸葛亮的重用。可是馬謖還是不知收斂鋒芒,言辭誇大,以致於劉備評價他說“言過其實“,並在臨死前叮囑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
  但是諸葛亮還是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最終被馬謖的言辭所迷惑,在一次與魏國司馬懿對陣之時,派了馬謖去守戰略重地街亭,結果馬謖主觀臆斷,死讀兵書,臨陣不知變通,把自己的軍隊陷於絶境之中,終緻街亭失守,也害得沒有準備的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計對付司馬懿的大軍,最終馬謖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掉腦袋的代價。
  反觀東吳大將呂蒙和陸遜,其為人行事風格恰恰與馬謖相反,他們不是擔心別人不瞭解他們,而是有意低調做人,潛藏起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讓人低估自己而終於取得了成功。
  當時呂蒙任漢昌太守,與關羽所管轄的公安、南郡地區邊境相連,而關羽的勇猛如日中天,更是一直有心兼併呂蒙的地盤,衹是因為呂蒙的智慧與能力不可小視,所以關羽纔遲遲沒有動手,而是分兵攻打曹操所占領的樊城,並留下強有力的兵將守衛公安和南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