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子金山 Zi Jinshan
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春秋時代各國統治者對人民的管製鬆緩得多:出國不用護照,留居不用緑卡。
事實上比今天大小公司之間的雇員自行跳槽還隨便,今天還有可能惹上官司,那時卻沒有個審理此類案件的法庭,“君不正臣投外國”,大傢都認為正常得很。
伍子胥就是這種開放好政策的受惠人,就連提前來到宋國政治避難的楚國太子建也因此得以順利暫居宋國。但兩人匯合後情景大變:恰逢宋國遭遇華氏內亂,作為客人的太子建與伍員看到留居國鬧起了傢窩子,明白依賴實力弱於楚國的宋國幫自己復位、復仇是沒指望了,兩人一商量:走人!
宋國自個都照顧不了自個,也無心在意落難客人的去留,太子建與伍子胥順利來到了較大的鄭國,時鄭國國君為鄭定公,為人也相當寬厚,對太子建的來投表示熱烈歡迎,差點搞出一個舉國夾道歡呼、外加紅地毯的大場面來。
招待也甚為周到,管理也相當寬鬆,不光安排太子建一行食宿達到招待元首到訪之級別,就是轉訪它國也任其自便,來去自由,甚至太子建由鄭出訪鄭國的敵人晉國都一概照準——好人鄭定公!
遊說諸國助自己將來復國,是太子建的既定方針,太子建有兩個凡是:凡是楚國的敵人都是我現在的朋友;凡是能幫上忙的國傢都是戰略夥伴關係。
其實也不過就是兩條原則: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有奶的就是親娘。
太子建攜其子公子勝與伍員出訪晉國,遇上了機會或者也是麻煩:晉國國君晉頃公招待雖然熱情,但同時對太子建進行策反統戰工作!
晉頃公給太子建描畫了一個大大的奶酪供其充饑:“太子既然决定安居鄭國,鄭定公看來已經對太子信任有加。太子若能為我做臥底,咱們聯合演上一出漂亮的“無間道”,我出武力進攻其在外,你出智力作亂在內,滅鄭國還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事兒?滅掉鄭國後,爺們就權當見義勇為了,鄭國送給你,寡人寸土不取,到時你持鄭國的財力、民力、軍力進行復國大業,何愁偉業不成?”
太子建何曾想到過這等“麯綫救國”之美事?稍加琢磨,慨然應允,心懷鬼胎地結束了國事訪問,回到鄭國。
這等機密大事,當然應該法不傳六耳,甚至所帶隨從也有泄密的可能,自古無毒不丈夫,成大事者哪能拘謹於小節?將隨從們狠心幹掉吧!誰知有個隨從甚是乖巧,瞧出了事情不妙:主人要殺人滅口?無毒不丈夫咱也會!於是决然反戈一擊,先行一步嚮鄭定公告了密。
好人鄭定公聞聽大怒!這還了得?還沒有上房就想毀梯子,養虎為患莫過於此,恩將仇報即是實例,得了,好人咱也做到頭了,寡人也狠回心吧!於是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斷然行動,捕殺了太子建。
伍子胥也是個機靈之人,見勢頭不對,連夜出逃,還攜帶了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人稱公子勝,這次是準備逃亡到更強大些的吳國,伍員與執掌吳國軍權的公子光是過去的好友,此刻前去投奔,想來舊友不會落井下石,應當能相助自己一把。
然而鄭國已經頒發了紅色通緝令,緝拿要犯伍員與公子勝。二人來到邊境昭關(今安徽昭關,含山縣北小峴山),那通緝令竟比印上撲剋牌還要迅捷,先到了昭關,追捕者與逃亡者碰了個迎頭,伍員與公子勝棄車爬山逃脫。
據非正史記載: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臯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傢裏,暫時躲過了鄭軍的搜捕。東臯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臯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
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為心急過關導致一夜頭髮全白,面貌大變,那年代人們還不擅長染發焗油等美發技藝,守關的怎麽也想不到伍員竟能精通這種高級自然化妝術,自然也就認不出逃犯來,被他混出關去。
後世文人根據此情演繹出一臺精彩保留劇目《文昭關》。
事實上當時情形也到了生死關頭!追兵在後,吳國還遠,能順利亡命出境否?
逃命難,難於上青天!前面是條大江!
伍子胥前無去路,後有追兵,雖藏身岸邊蘆葦叢,但鄭國追捕部隊拉網式的搜捕極為嚴密,不可能從網眼裏滑漏,眼看就要束手待宰,心中大急!
千鈞一發時刻,救命的到了: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着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了救命恩人,並且說明:“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甚是不屑:“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賞封給告發者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價值區區百金的寶劍嗎?”
伍子胥羞愧萬分,拜別恩人,與公子熊勝奔赴吳國,身上分文無有,破衣爛衫,未到吳國,身先大病,衹得投身到花子行,一路掙紮要飯乞討纔捱到了吳國都城。
之後好像運氣開始好轉,見了舊友公子光之後,公子光深知伍子胥的本事,心想今後必能為我大用,不但熱情誠信地接待了落魄避難的伍子胥與公子勝二人,還盡力將好友推薦給了吳王僚。
其實吳王僚與公子光本是叔兄弟,兩人是同一個爺爺——前吳王壽夢,公子光的老爸本是繼承了王位的老大諸樊。
但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眜,四子季札。
偏季札之賢慧名聲明顯強於諸兄,吳王壽夢準備立其為太子,誰知這季札的賢慧名副其實,堅决謙讓不就,所以公子光的老爸諸樊纔得以繼位吳王。
諸樊繼位後一再欲讓位給幼弟季札,季札還是堅持謙讓傳統,索性連王室貴族的身份都不顧,要了塊土地安心務農為生去也。
好個季札季子!好個吳王諸樊!學習弟弟好榜樣,臨終前遺命:兄終弟繼,以此類推,大概是設想:這樣推理下去,按照自然定律,衹要季札活着,終有一天會把王位傳遞到幼弟手中。
實際情況也沒出吳王諸樊生前所料:諸樊死後二弟餘祭繼位;餘祭按照自然規律死後又把王位傳給了三弟餘眜;餘眜輪班到快死,準備完成先王遺願、長兄遺囑,欲傳位給季札。
誰知季札天生沒有王冠癮,幹脆避位逃亡。
這下麻煩了,王冠像頂破帽子,再往下戴在誰頭上?
於是吳國衆人公推,由三子吳王餘眜的兒子僚接位。這就像是天上掉了頂王帽子,落到了吳王僚頭上。
誰知世風日下,後代不如前代那麽君子風度,長子長孫——公子光不那麽謙恭,發自心靈深處認為:“吾父兄弟四人,按照既定方針,王位應當傳至季札。季札既然放棄了法律上的繼承權,我老爸先接受的王位,按輪班排行也輪不到僚呀,我公子光纔是法定繼承人才是。”
於是便倚仗手中軍權,暗納賢士,準備實施“571工程紀要”,暴動奪權,以正大統。
伍員來到吳國之時,正值公子光率軍伐楚勝利歸來,甚至把楚國故太子建的老媽都搶到了吳國,奉養在了居巢。
說起這場戰事的起因,卻小得令人咋舌:吳楚兩國竟是因為兩個邊民女子爭奪一株桑樹的所有權引起!
楚國的邊城鍾離有位養蠶的女子,與吳國邊城卑梁一個女子脾氣相仿,職業相同,兩女子爭奪邊綫附近的一株桑樹而各不相讓。是啊,桑樹雖小,關乎人格國格,這株桑樹現在成了愛國與否的試金石!
兩女先是口誅,繼而爪伐,各自的傢族也自然捲進了爭鬥,緊跟兩國邊防軍動了真傢夥。
楚平王護民心切,爭樹賭氣,隨即提軍助戰,在楚吳邊境武裝遊行了一回凱旋返都。卻激起了吳王僚大怒,派公子光伐楚奪樹,結果因小得大,竟然一舉掠奪來楚國的居巢、鍾離兩城,方纔勝利收兵回都。
伍子胥初來吳國趕上了這個茬口,經公子光引見,便極力做吳王僚的政治思想工作,盡述繼續伐楚之利。
誰知引見人公子光志不在立即伐楚,暗中對王兄吳王僚上言:“伍子胥全家被楚王戮殺,志在為己復仇,這種公報私仇的事情咱們不應該支持,滅楚是長久之計,不能貪利動大兵。”
乖巧的伍員看出了貓膩:哥們志在奪位呀!
於是便默念“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古今格言,暗中尋訪勇士刺客,準備獻給公子光,助其成事——欲取之,先予之,這也是高人名句。
功夫不負有心人,伍員終於尋訪到了一位貨真價實的勇士、虔誠敬業的刺客——專諸,隨即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果然大喜,從此更加厚待伍員,伍員也就強咽仇恨待時機,退而務農等事變,此時的伍子胥深知:心急喝不得熱黏粥!
也就是在此期間,孫武到訪,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就此相互交流用兵心得,直待來日大展宏圖也!
也就是在此期間,孫武纔得空總結自己之前所學,將其行諸文字,《孫子十三篇》就此開始醖釀成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孫子 序言 | 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 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 | 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 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 | 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 | 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 | 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 | 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 | 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 | 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 | 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 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 | 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 | 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 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 | 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