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 》 巴西華人的成功之路:一傢九博士 》
第5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2)
陳先俊 Chen Xianjun
在她那村裏,隨後有個傳說,講楊傢的人命大福大,有"守護神"日夜保護。有人親眼看見,穿黃色盔甲的大仙在窗口把守着。邵氏聽說以後,沒有說出謎底,暗自慶幸。有驚無險,又過一關,以後再也沒人打她們傢的壞主意了。
邵氏勞累一生,含辛茹苦,將三個子女教養成人,本來該多享些清福,由於孤兒寡母,操勞過度,49歲就去世了。
其三,教子成材,勤學本領。
邵氏下世後,楊宜純26歲擔起家庭的重擔。他有志氣,心地善良,苦讀詩書。受到良好的教養,對經史子集、中西醫學都下過功夫,曾是當地頗具盛名的醫師。他不但自己努力,而且催促自己兒子上學,一直到中師畢業。
楊宜純醫術高明,因為精通中醫,又肯接受西醫的科學理念,所以找他看病的很多,絡繹不絶。他每年從上海愛華製藥社購買數千銀元的西藥,給人醫治疾病。如果碰到窮人,依他們的傢境酌量收錢,太窮的不僅不收分文,反而臨走贈送饅頭,讓他們在路上充饑。
他對佛學和禪學有精闢的研究,常被請去講解有關理論。春節前後,魯西南農村常有廟會。在每個廟會上,都有同善堂的信徒,用杉木和帆布,搭成臨時講經帳棚,宣講人生的道理。來聽講的人衆多,他們總是席地而坐,翹首以待。楊宜純經常找一位蘇老先生,兩人搭檔,高站臺上,一人念白,一人講解。
他們講"報應",規勸世人行善,說"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出自《增廣賢文》 )。"還講時局,提醒人們註意,將有大劫大難,亂世到來,"日軍侵占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威脅京城"。也講忠孝節義,談到傷心處,聽衆痛哭流涕;講到不孝子女時,聽衆人人氣憤。
1928年陰歷四月初一,楊宜純添了個孫子,因其生辰八字內裏缺金,故乳名永金,後給他起學名叫慶鑫。"鑫"字取其金多興旺之意,表示對孩子的希望。長大以後,他自己改名為正民。慶鑫年幼時,傢中有祖父母、父母、小姑和他共六口人。祖父行醫,父親教書。
慶鑫三四歲時,在小姑的看護下,經常參與祖父的講經活動,在場裏擠來擠去。他覺得祖父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祖父可以使人又哭又笑,還有那麽多人為他鼓掌。當慶鑫在棚下的時候,聽講的人會拉着他,稱贊一番,有些人還把零錢、糖果、花生放在他口袋裏。回傢以後,母親總是勸阻兒子,不要別人的東西。
其四,待人友好,善良寬容。
楊宜純平素為人忠厚,積德行善,是有名的大善人。他幼年受欺,耳聞目睹了各種惡勢力的鬍作非為,遇到了不少恃強凌弱、蹊蹺不平之事。因此他深知世態炎涼,長大以後以仁義為本,特別同情弱勢群體,立志除惡揚善,扶危濟睏。
楊傢有良田百多畝,收入可觀,但多年不再添置田産,也沒有再蓋過一間房屋。楊宜純說:"與人不睦,勸人蓋屋。"他認為多置産業,生活奢侈,是一種虛華行為。他自己非常儉樸,粗布衣衫,終生食素。他常說:簡單最美,無求自高。人為何不追求永久的生命,卻安心為這臭皮囊作牛馬呢?要知道,人為物所役,變成金錢與財産的奴隸,實在太可憐了。他還常講:貪是最大的禍源。不論貪享受,還是貪名利,貪地位,最終都會招來災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實應慎之戒之!
慶鑫的祖父楊宜純樂於助人,將每年收入,除留夠自己的傢用外,多餘的都用於賑災濟貧。他好講:"施比受,更有福。"除了留意赤貧戶,定期發放糧米外,聽說某傢子女衆多,或遭受天災人禍,生活無着時,都派人送去糧食和柴薪。也有人想嚮楊傢藉挪,卻鑒於前債太多,難於起齒,就推來一車破磚爛瓦。他一見,明白來意,馬上說:"你來得正好,我準備蓋房,將來填楦,需要這些磚瓦。就把它們都倒在後院裏吧!"然後,派人替他裝上糧食。因而,楊傢後院的破磚爛瓦,越積越高,幾乎成了一座小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序 | 第2節:前言(1) | 第3節:前言(2) | | 第4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 | 第5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2) | 第6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3) | | 第7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4) | 第8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5) | 第9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6) | | 第10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7) | 第11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8) | 第12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9) | | 第13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0) | 第14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1) | 第15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2) | | 第16節:第一章 幼年得寶(13) | 第17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1) | 第18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2) | | 第19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3) | 第20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4) | 第21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5) | | 第22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6) | 第23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7) | 第24節:第二章 求學之路(8)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