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性善(3)      李鍌 Li Xian

  (四)
  公都子①曰:“告子②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③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④;以瞽瞍⑤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啓、王子比幹⑥。’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⑦,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纔⑧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⑨,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⑩。故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纔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六)
  章旨
  孟子闢公都子之惑,以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義、禮、智,自根於心,求則得之,捨則失之。
  註釋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復姓公都,名不詳。
  ②告子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嘗學於孟子。
  ③幽厲指周幽王、厲王。二人皆昏庸暴虐無道之君。幽、厲皆古之惡謚。
  ④象舜異母弟。性傲,嘗與父親瞽瞍謀殺舜,未遂。及舜為天子,封之有痹(音bì),在今湖南道縣北。
  ⑤瞽瞍音gǔ sǒu,舜之父。瞽、瞍皆盲也,舜之父並未目盲,因愛後妻所生子象,而數欲殺良善之舜,與目盲相去不遠。
  ⑥微子啓王子比幹二人為帝乙之弟,皆紂之叔父。
  ⑦乃若其情如果順着人性本善之情。乃,如果。若,順也。
  ⑧纔材也,猶材質,言人初生之質也。
  ⑨非由外鑠我也非由外在強加給我。鑠,音shuò,以火銷金。
  ⑩耳矣而已矣。
  或相倍蓰而無算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於無數倍。或,代詞,相當口語“有的人”。倍,一倍;蓰,音xǐ,五倍。無算,猶言不可計數。
  詩指《詩經·大雅·烝民》篇。
  蒸民衆民。蒸,《詩經》作“烝”,衆也。
  有物有則凡有名物,必有法則。如父子有慈孝之心,兄弟有手足之愛。
  民之秉夷民所秉持的常性。夷,《詩經》作“彝”,常也。
  好是懿德人之情無不愛好善美之德。懿,善、美。
  析論
  本章旨在證成善性為人所固有。與孟子同時,討論性的善惡問題的,除了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之外,據公都子所說,還有“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與“有性善、有性不善”兩說。前者舉“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為證;後者舉“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啓、王子比幹”為證。孟子則主張“性”本來是善的,是人人都具有的。衹要存養他,就能為善;如果放棄他,就成為不善。存養與放棄,都是後天的作為,與先天的稟賦是無關的。
  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是性善的本源,而“四端”所係的仁、義、禮、智,就是人在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表現。有此四端,人便成其為人。有惻隱之心,便能仁愛憐恤;有羞惡之心,便知禮、義、廉、恥;有恭敬之心,便會謙讓有禮;有是非之心,便曉得去取正誤。假使失去這四端之心,則與禽獸無異,孟子直斥為“非人”也。
  善性雖人所固有,但人受環境的影響,在種種情況下,可能一時迷失、犯過,甚至為惡。而人世間也存在許多人為的不善,如據孟子人性本善之說來看,這是善性一時被蒙蔽了。假使人能努力存養擴充此善性,便能成聖、成賢;反之,則為盜、為姦,這不是本性有所不同,而是不能時刻警醒以盡其性的緣故。所以我們實在沒理由自認無此善性而不能為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