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Liu Xuyi
此外他还在《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孔子世家》、《报任安书》中都明确记载孔子作《春秋》。
总之,在有汉一代中,孔子作《春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钱穆就说:孔子在汉代,要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古帝明王并列了。但唐以后的孔子,在人心目中,时时把来和佛陀与老聃并列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古代的史记理应当是史官之职,孔子并没有做过鲁国的史官,而不是史官的人不是能随便写史的,孔子为什么敢打破惯例"修《春秋》"呢?
我认为,《春秋》的原作者本应是鲁国的史官,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笔则笔,削则削"。这也是汉人之所以要把《春秋》称为"经"而不称为"史"的原因所在了。称"史",则孔子不能专享著作权。
果然,到了晋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晋代有个大儒叫杜预的,他写了本《春秋左传集解》,就认为孔子修《春秋》不过是"遵周公之遣制",明"周公之志",而《左传》"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春秋》与《左传》相比起来,《左传》的意义更大。换句话说,汉人把《春秋》神圣化,而晋人则要把《左传》神圣化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回到汉代看看就明白了,原来汉代《公羊》学的地位是极高的,董仲舒便是公羊学的代表,他是"群儒首",是"儒者宗",他的那一套理论奠定了汉武帝以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但到了东汉郑玄的时候,《左传》的地位开始取代《公羊》。
《左传》地位上升,《春秋》的地位反降。到了宋代,甚至当时的大学者王安石还把《春秋》称之为"断烂朝报"。这又是为什么呢?说起来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让人明白,那就是人们认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那么《春秋》自然就不是孔子作的,《左传》、《孟子》不过是"得之传闻"而已。"述而不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在传道中只说而不动笔。孔子三十岁以后授徒,大概特别重视讲解《春秋》,故而人们误以为《春秋》就是孔子作的了。
后来,孔子与《春秋》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断了,自然人们就不重《春秋》了。那么《左传》的地位为什么又上升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古学遂明"。也就是说在西汉,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但后来今文经学衰落了,古文经学大兴。《左传》在汉代是用先秦时文字写成的,属古文。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又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孔子。这样,孔子与《春秋》联系逐渐割断,而与《左传》的联系倒紧密了。《左传》的地位到了什么程度呢?"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这是唐代刘知几的话,刘知几是把《春秋》和《左传》都当成史的。
那么《左传》的作者又是谁呢?这又是历史上一个千古疑案。
大概说来,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左丘明说、子夏说、吴起说、刘歆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左丘明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说法。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个说法言辞肯定。此说也有几个证据:一是这是最早指出《左传》作者其人的。二是司马迁本人的影响;三是有旁证。《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严氏春秋》作者严彭祖略早于司马迁;所引《观周篇》见于西汉本《孔子家语》。四是左丘明本身是一史官。
左丘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论语》里。"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语气中看得出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这与严彭祖所说孔子与他一起西观书于周室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新近发现的孔府档案新资料《左传精舍志》称左丘明"世为鲁左史官"。司马迁还说过"左丘失明",似乎他也符合古代制度中的瞽史身份。
但是这个说法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就有人提出质疑。如有人认为左丘明要早于孔子,他们虽然无法证明《左传》是孔子所作,但却主张不是左丘明所作。到宋元之时,有人认为《左传》成书在战国,这又进一步说明《左传》既不是左丘明也不是孔子所作。明末顾炎武认为《左传》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是刘歆伪造;清代同时还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