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5節:孝敬之道(5)      於丹 Yu Dan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孤立的現象,也沒有一種孤立的標準。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他人。作為子女,如果我們能夠換位去想,那麽與其等到父母身後,我們去盡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還不如趁父母在的時候我們再多做一分一毫。
  衹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挂在他們的心裏。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麽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捨次。什麽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說:"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着急回傢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衹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還有,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麽,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衝突的時候,應該怎麽做呢?
  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裏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麽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剋製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麽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麽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麽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麽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麽說話,因為大傢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傢跟我媽說說怎麽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註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麽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註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麽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