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古典 快士傳   》 第四捲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      徐述夔 Xu Shukui

  詩曰
  小人利盡生嫌隙,君子交深死不移。
  試看風波與金石,一邪一正迥相歧。
  卻說董聞所遇馬上那個官人,不是別人,就是湖廣舉人莊文靖。他昔日上京會試之時,從開封府經過。董聞曾拜在他門下,師生之誼甚厚,他今新中了進士,考選了翰林。因他夙有文望,京中大老無不欽敬,十分榮耀。那日正拜客回來,忽見董聞立在道傍,便喚長班分付:“這是河南董相公。途次不便相見,快請到公寓來會。”董聞大喜,隨着他徑至公寓中。拜見畢,各敘寒溫。文靖問道:“賢契何事入京?”董聞道:“門生因遊學,來到京中。幸遇老師,深慰渴懷。”便將所刻詩文送上。文靖看了幾篇,大加釋贊,道:“賢契學業大進,這佳刻可多印幾册,待我替你廣傳一傳。”董聞謝道:“若得老師為門生延譽,何幸如之!”文靖道:“賢契到此幾時了?居停主人是誰?”董聞道:“門生昨日纔到,尚在旅店暫住,未有托足之所。”文靖道:“你來得正好。目今閣下楊老先生諱士奇的,欲延請西賓與公子相資,托在我身上舉薦一人。不拘舉貢生員,衹要有纔有品的。我已薦了一個姓丁的廩生去。那丁生名喚士升,也是我的及門,就是這裏北京人。我薦他去,亦甚相宜。不想他風聞那楊公子不喜歡讀書,恐不好相處,尚在猶豫。又有南京魏國公的世子徐繩祖,現今為御前侍衛。他與我最相好,也托在我身上,要請個西賓相伴讀書。我還沒有薦人去。二者之間,賢契擇其一,不佞當即為圖之。”董聞聽說,正中其意,忙打躬道:“多蒙老師厚意。楊老先生處,老師既薦過丁兄,不便別薦。衹求在徐世子那裏特賜鼎言,足仞至愛。”文靖道:“衹是一件,那徐世子是將門之子,甚有勇略。恐賢契文弱之士,與他意氣未必相投。”董聞道:“這不妨。門生於武藝中亦頗知一二。”因便把自己武藝服人之事,略述大概,並說有他表兄餘總兵的薦書在此。文靖歡喜道:“原來賢契亦通武藝,正好與徐世子相處。且又有了他令親的薦書,一發妙了。”董聞道:“得老師鼎言,勝別人薦書十倍。如今門生也不先去見他,候老師會過了他,對他說了,等他來相請,然後纔可往見。”文靖點頭道:“賢契所言極是。”董聞起身告別,文靖留住,命酒相款。飲酒間,文靖再將董聞適間所送詩文逐篇細看,極口贊賞。董聞因欲文靖做一篇序文在上,文靖欣然應允,便教取紙筆過來,即席一揮而就。序文中極贊其詩文之妙,與其為人之英爽,並敘述師生情誼。董聞看了,大喜稱謝。當晚作別回寓,次日便把序文付梓,即日刻成印就,列於詩文册首。多具名帖,凡屬文靖的及門與同年相知輩,俱往投謁,就將詩文送覽。文靖又逢人說項的稱贊他,一時京中都曉得有董聞名字。正是:
  或實至而名從,或先名而從實。冷人靜坐傢中,熱人奔馳道側。熱則揚眉有時,冷恐賫志以沒。因受俗眼相輕,欲吐中心抑鬱。一時逼做熱人,卻是閉戶不得。
  過了幾日,果然徐世子特差掌傢賫着名帖聘幣,到董聞寓所來相請,並討了莊文靖手書一封致意。董聞然後具刺往拜。相見之時,董聞看那徐世子,生得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丰采煥發,真個是王孫儀表。徐世子見董聞眉目清奇,氣概軒爽,超然有不群之致,便彼此大加敬愛。講禮畢,分賓主而坐,獻過了茶,世子開言道:“久仰盛名,又蒙令尊師莊老先生鼎論,敢屈大駕到此下榻,辱承不棄,足感厚情。”董聞遜謝道:“荷蒙錯愛,愧不敢當。重以敝業師之命,故敢趨侍左右,還求不吝指教。”世子道:“先生休得太謙。不纔雖吞武勳世爵之裔,卻不揣愚蒙,有志文翰,但恨無師友指迷。今得奉先生大教,實為萬幸。”說罷,便起身與董聞行了對拜之禮。隨即張樂設宴款待。坐席後,董聞纔取出餘總兵的薦書來與世子看。世子道:“既有傢表兄的手札,先生何不早早賜顧?”董聞道:“多承令表兄謬薦,然恐造次請謁,終不免為未同之言,故雖仰慕光儀,不欲輕造。今日重蒙見招,且有師命,方敢趨候耳。”世子聽說,一發敬他有品。及看餘總兵的書中,盛稱董聞弓馬高強,因愈加欣喜道:“不纔何幸,今日得遇纔兼文武的奇士。”於是與董聞講論文章,兼談武略。董聞口如懸河,問一答十。世子十分敬服,恨相見之晚。看官聽說,這雖是董聞的纔藝足以動人,卻也虧那兩個薦頭。假使餘總兵薦他能文,莊翰林薦說他文才好,極有武略的餘總兵說他武藝高,世子安得不傾心敬仰?可見人固不可有名無實,亦不可有實無名。多少潛修靜養有實學的人,衹為沒人薦引,送至老於牖下,所以說砥行立名者,必附青雲之土而後顯。有詩為證:
  武得元戎薦,文來學士書。
  聲名洋溢處,端的賴吹噓。
  然雖如此,董聞不先去拜見徐世子,直等他來聘請,然後往見;又不先投薦牘,至定交之後,方取出來與他看,這是董聞有身份處。若像那些鑽刺的,懷着名帖,袖着薦書,伺候貴人之門,俟身門客之列,便不成個人品了。閑話休題,且說董聞下榻在徐世子府中,世子侍衛之暇,便來談文論武,賓主極其相得。董聞沒事也不出去閑走。光陰迅速,不覺過了半年,因思念家乡,先打發從人李能寄了一封書信回去。一日偶出外答拜了一個客人,歸途卻遇見了路小五。董聞問道:“柴傢舅子寓在何處?我一嚮因館在徐世子府中,不得閑暇,還未及去通候他哩。”路小五道:“柴官人即日要起身出京去了。”董聞道:“如何便要?”小五道:“他考選官職,該授縣丞,衹等目下春選之期,有了缺,領了文憑,便要起身出京了。”董聞驚問道:“他坐監尚未久,如何便可選官?”小五道:“全虧了一個要緊人的腳力。”董聞道:“那個要緊人?”小五道:“他授拜在司禮太監鄢公公門下,甚得他照顧。前有聖旨,看司禮監教習小內臣讀書識字,要揀秀纔援例的太學生去督課。在那裏效勞半載,便不論坐監已滿未滿,即準考職選官。鄢公公把柴官人的名字帶入這個款項內,所以就得候選。”董聞道:“原來如此。”因笑道:“如今柴傢舅子不但自己會讀書識字,一發會教訓別讀書識字了,即此已可喜可賀,何況又做官。”說罷,與路小五別過,自回館中。心中好生悶悶,想道:“我到京來求取功名,正未得到手,不想柴白珩倒先做了官去。道難真纔實學,畢竟敵不過賄賂鑽營麽?”正是:
  文章雖靈,不如錢神。
  翰林世子,不如閹臣。
  不說董聞納悶。且說柴白珩欣欣然要選官。那知事有反覆,弄出一番阻隔來。你道為何?原來柴白珩此番全靠杜竜文代為謀幹。先托他到京納了監,又因他在司禮太監門下走動,引白珩去送了一副極盛的禮,拜了幹兒。那太監姓鄙,名竜,掌司禮監印務,最有權勢。因受了柴白珩的投拜,又得了賄賂,就照顧他考職候選。杜竜文自謂有功,欲索厚謝。白珩見事已成了,遂有拔短之意。口中雖說尚容圖報,卻衹許而不與。竜文等得不耐煩,假意寫了一紙藉約,要白珩藉銀一百兩。白珩竟把藉約丟還了他,回說沒有銀子。竜文十分懷恨。到得吏部選官之日,白珩要去聽候掣簽,竜文卻托故他出,不肯陪行。白珩衹拉了路小五並幾個傢人,騎着牲口急忙忙的望吏部衙門奔去。來到半路,忽見兩個醉漢踉踉蹌蹌撞將過來,正撞着了白珩的牲口。兩個醉漢都吃了跌,便大喊起來道:“跌得我好!”兩個一齊爬起,把白珩劈胸揪下牲口來,亂嚷道:“你如何撞跌我?”白珩道:“你們自己跌了,幹我什麽事?”醉漢道:“明明是你撞跌我的,我們身邊的銀子,都被你搶去了。好好還我來。”白珩被他扭住,分拆不開。路小五與傢人們都來勸解,兩個醉漢那裏肯放,把白珩衣帽都扯壞了。鬧勾多時,適值五城兵馬司經過,白珩扯住司官的馬,叫喊起來。司官問了情由,喝令衙役將兩個醉漢押着帶到衙門裏去責治,分付白珩:“你自幹你的正事去。”白珩纔得脫身,看身上衣帽都已毀壞,衹得藉人傢門首坐着,教傢人趕回寓所,另取衣帽來換了,方纔奔到吏部衙門前。那知吏部堂上掣簽已過,各官都已散衙,等閑把個選期錯過了。白珩叫屈連天,恨着一口氣,奔到兵馬司去,要司官重處這兩個醉漢。誰想這兩個醉漢纔押到司裏,早有徐世子府中的傢丁,把世子的圖書名帖來討去了。白珩一天忿恨,卻又無可奈何。正是:
  官人遇着醉人,春選竟成春夢。
  有氣無處可出,甘受一場播弄。
  看官聽說,徐世子並不曾發帖到兵馬司討人,此皆杜竜文所為。這兩個醉漢,也是杜竜文使來的。那杜竜文原是個姦險光棍,平日慣會寫假書、刻假印,偷天換日,無所不為。相與的都非正人。柴白珩不合拔了他的短,他因算下這惡策,乘其掣簽要緊之時,指使兩個無賴裝了醉漢,生事尋問,緻令白珩錯過選期,做官不成。又因二人被兵馬司拿去,他便假了徐世子的圖書名帖,輓心腹人扮做徐府傢丁來討了去,教白珩沒出氣處。白珩那曉其中就裏?當下聞說是徐世子討去的,竟疑惑到董聞身上,衹道董聞暗害他,好生懷恨。正是:
  衹為小人修新怨,忘疑君子記前仇。
  柴白珩錯了選期,仍與杜竜文商量,要去求鄢太監輓回。竜文反埋怨道:“我替你幹的事體已停停當當,怎的與醉漢相爭,自誤正務?彼時我若同在那裏,决不至此。今選期已過,就是都太監也難輓回。不如候到秋選,補選了罷。”白珩聽說,衹得嘆口氣罷了。見可:
  慣拔短梯,似華實愚。
  自誤自己,有甚便宜?
  自此柴白珩住在京中守候秋選。奈選期正遠,悶坐不過,想要到青樓中去走走,消遣悶懷。因移寓在一個院子裏去。那院子裏妓女,就是與常奇相知的馬二娘,小字幽儀的。他自與常奇相約之後,往往抱病不肯接客。白珩要求一見,他也托病不出,衹藉得他幾間房屋作寓。白珩聞得馬二娘是個聰明妓女,詩、詞、歌、賦無所不能,恐自己太俗氣,惹他笑話,便也買些書籍搬到寓所,假裝讀書模樣。馬二娘見柴傢僕人時常搬書到寓,卻再不聞曰珩讀書之聲。一日偶然走到他寓房夾壁,衹聽得白珩叫道:“書童,快拿書來。”書童道:“有三蘇文在這裏。”白珩道:“太低!”書童道:“兩漢書何如?”白珩道:“太低!”馬二娘聽了,驚訝道:“兩漢三蘇,尚以為低,不知他喜讀什麽書?吾聞好古之人,秦漢以下書不讀,莫非此人是個奇士?待我張他一張,看似何等人物。”因嚮壁縫裏竊窺,原來白珩要把書做枕頭在榻床上睡,故此嫌低。但見:
  眼皮蓋地,呵欠連天。要做周公之夢,難觀孔子之篇。緣何漢史三蘇,猶謂低而不適於用?原來邯鄲一枕,必欲高而始道其鼾。聞所聞而驚若,見所見而啞然。初疑讀其書者,不讀秦漢以下,今知學古人者,衹學孝先之眠。若非親覺察於窺墻之俊眼,幾何不被駭於屬垣之高談。
  馬二娘見了,忍笑不住,不覺失聲一笑。回身進內,戲題《菩薩蠻詞》一首於壁上道:
  古人書作枕中秘,衹因素稔書中趣。今效古人顰,效顰羞殺人。未聞開捲讀,但見擁書宿。厄運在牙籖,籖籖供睡眠。
  馬二娘題畢,撫掌大笑。那知柴白珩前已聞得隔壁笑聲,今又聞裏面嬉笑,衹道美人有情於彼。次日便托路小五代緻殷勤,要求一會。馬二娘本待不允,又想我既為居停主人,也須少盡主道。因設一酌於內齋,請白珩赴飲。白珩欣然而至。馬二娘出來相見。那馬二娘果然生得標緻,有一麯《江兒水》為證:
  比雪肌還潤,如雲發似描。眼兒帶笑心兒巧,眉兒含韻容兒俏。衫兒穩稱身兒掉,啓口黃鶯低叫。舉袖移裙玉,玉筍金蓮雙妙。
  這但贊他的色,尚未贊他的技。若論他技藝之精,也有一麯《江兒水》為證:
  翰墨揮來就,丹青隨意描。彈琴品竹般般好,微歌度麯聲聲俏。行觴進酒傢傢到,一局手談兼妙。演劇登場,悲喜教人啼笑。
  白珩見了,不勝之喜,馬二娘卻衹淡淡相接。白珩擡頭見了壁上所題《菩薩蠻》詞,假意定睛歡看。馬二娘倒駶躇不安,想道:“我一時戲題,不曾遮掩得,今被他看見,可不着惱麽?”誰知白珩本來認字不清,那壁上字兒又寫得連真帶草,一發識不出,念不來,卻又假裝在行,反極口贊道:“字又好,所作又好,明天還要把粗扇來請教。”馬二娘聽說,方知是個真正蠢才,匿笑不止。白珩又看柱上挂的板對,乃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十個大真字。這白丁兩字,合着他雅綽,他卻認得真切,心中倒有些不樂。馬二娘陪坐了片刻,白珩正待與他款洽,馬二娘托言病體不能久坐,先告辭進去,衹教丫環把盞奉勸。白珩欲求與宿歇,馬二娘丫環致意,托病堅辭。白珩料難相強,衹得起身謝別。次日將白布二匹、青錢三百送與馬二娘,要他寫一扇。馬二娘見所送之物甚可笑,乃草書絶句一首於扇上以謔之。詩云:
  嗤嗤抱布合詩篇,三百青蚨肯易捐。
  愧乏瓊瑤相報贈,數行聊緻木瓜前。
  白珩得扇,不知就裏,衹道是好話,每當出遊,便持扇而往,遍示同輩,誇說馬二娘與我相好,題此贈我的,卻被衆人傳為笑談,京中都叫他做柴木瓜,白珩方曉得馬二娘之詩是譏笑他,十分羞忿,又去與杜竜文商量,要擺布馬二娘。竜文心裏正與白珩不合,反替馬二娘解說道:“此詩並非譏誚。木瓜二字,出於《詩經》。《詩》雲:‘投我以木瓜!’又云:‘報之以瓊瑤。’是說所投者雖甚輕,報之宜從厚,你把布與錢送他,衹算木瓜之投。他把詩詞答你,聊當瓊瑤之報。他還道愧之瓊瑤,甚有謙遜之意,怎倒錯怪他?”白珩聽說,半疑半信,沉吟道:“既如此,怎麽衆人都說是譏笑我?”竜文笑道:“這倒是衆人戲弄你,不要理他。但我聞馬二娘內堂中對聯,有‘往來無白丁’之句,此卻似乎譏誚你。論起來,你原不該到他傢去。你若去時,是‘往來有白丁’了。然此對乃你來到之前,他已先寫下,並為你而設,卻也怪他不得。”幾句話,羞得白珩滿面通紅,又不敢發作,衹得忍氣吞聲罷了。
  過了幾時,屈指選期將近,誰想又變出一場沒興來。原來禮科上了一本,說大學生在司禮監效勞者,止當免其坐監半年,不可令其越例選官。聖旨依議,吏部便奉旨出示。凡以前選過者姑勿論,其餘候選者,俱不準選。白珩聞知此信,氣得目瞪口呆。思量沒奈何,衹得收拾行李,仍同路小五取路回傢去了。可笑柴白珩此番到京,衹因柴吳泉受了守備衛人豹的氣,疑是董聞指使。後又聞餘總兵薦董聞入京求取功名,為此心懷妒忌,挾着重資赴京謀幹,務要先做一日官,賽過董聞。不想被杜竜文哄弄,白送了許多東西,甘拜了太監為幹爺。官又做不成,衹落得木瓜之號。遍傳京師。這不是到京來求官,卻是特地到京來出醜。出盡了醜,方纔回去。正是:
  白珩用盡白銀,白丁依然白丁。
  笑殺內兄出醜,原讓妹婿成名。
  說話的柴白珩出醜而歸,固不必說了。那董聞又以何因緣便得成名?不知事有湊巧。董聞在徐世子傢處館將近一年,求名之心甚切。正苦沒有機會,恰好天子準了閣臣楊士奇所奏,欲於鄉會兩試之外廣牧人才,特諭天下學臣:除歲貢生外,另行考取拔貢生,一體送京廷試授職。其各省生員遊學在京者,若有京官保結,許於北直學臣處投考,取中者即準作技貢,一體廷試。董聞得了這個好機會,便去求莊文靖保結了,赴北直學院衙門報名聽考。其時各省遊學生員來考的共有二三百人。及發案,止取得二十餘人,卻是董聞第一。到得各處歲貢拔貢生齊集了,天子親自廷試畢,命詞臣閱捲,命閣臣楊士奇擬定名次。莊文靖正在閱捲詞臣之內,便將董聞試卷首薦。楊閣老見他果然佳妙,即擬定榜首。第二名是歲貢生丁士升,即莊文靖薦去楊閣老傢處館的。榜發後,徐世子與莊文靖俱大喜。不一日,吏部題準廷試首名應援國子監博士,第二名應授國子監助教。時助教正值員缺,丁士升已得選授去了。博士卻未有缺出,還要候缺。董聞因思念傢中,欲乘空回傢省親。徐世子道:“不纔也念傢尊年老,即日將上疏乞歸。先生且略消停,與不纔同行何如?”董聞道:“候臺駕同行固妙,但世子蒙聖恩眷註,乞歸之疏,未必便允。小可若不乘此候缺之時回去,倘遷延時日,選了官,反脫身不得了。”世子聽說,知其歸心甚切,便不強留。董聞先去謝別了莊文靖與楊閣老,又遍拜了廷試的諸同年,打點起身。徐世子治酒餞行,以二千金相贈,直送出五十裏之外。臨別,又將通候餘總兵的書信一封附寄。相叮道:“不纔若得乞歸,即從水路回南。當到貴郡奉候,並候傢表兄餘戎。先生若見他時,先為我致意。”說罷,珍重而別,董聞取路回傢。這番也算是錦衣歸故裏,行色甚壯,自不必說。且說董起麟在傢,自接得李能帶歸的傢信,已知兒子館在徐府。過了幾時,喜音頻至門上一連貼起三張捷報:一報今小兒先坐了國公府裏的板凳,報北直學院取中撥貢第一名,一報廷試第一名,一報欽定國子監博士,候缺即選。起麟閤家人都歡喜。那些勢力親友,填門稱慶。路小五這小人,也重來趨奉。衹有柴昊泉父子十分羞惱。卻又想博士正管着監生,他今要奈何我們,一發容易了,因此又十分疑慮。衹得備一副盛禮來奉賀,又托路小五代緻款麯。起麟笑道:“小兒初入泮時,他丈人說:‘這條學究的冷板凳有得坐了。’還恐人嫌他食腸大,不肯請他去坐。如今小兒先坐了國公府裏的板凳,卻又要去坐國子監裏的板凳,竟沒人嫌他,連他丈人也不嫌他,反來賀他了。真個可喜。”路小五把這幾句話述與昊泉父子聽了,不勝慚愧。正是:
  莫把窮人笑,窮人未可料。
  能為國子師,不授蒙童教。
  且說董聞在路行了幾日,早回到傢中,先拜了父母,後與妻子淑姿、妹子彩姑相見了。把別後之事述了一遍,因說道:“此皆虧遐施恩兄周旋勸勉之力。他今近況若何?”起麟道:“遐施於兩月前偶歸儀封縣故鄉,原約就來的,卻去久不來。聞說患病在彼,未知今已好否。我正在這裏念他。”董聞聽說,甚是驚疑。次日,即入城見了餘總兵,謝其薦引之誼,送了一副禮,面緻了徐世子的書信,並到各位地方官處投了帖,又去與計高、金畹二人相會,也各送與些京儀,然後到丈人柴昊泉傢來。昊泉父子自覺慚愧,都托病不出。董聞付之一笑。隨即去探問董濟消息。衹見他門上用鎖鎖着,問鄰捨時,說道:“董相公在儀封縣患病危篤,因此傢裏人都回去看視了。”董聞聽罷,吃驚不小,連忙回傢收拾行李,帶了銀兩,叫李能、孫用隨着,星夜親往儀封縣探問。不想董濟染患傷寒,已於數日前身故。董聞一到儀封,聞此兇信,不由不十分驚痛。急急備了祭禮,到他傢祭奠。原來房屋已被那不肖的侄兒乘董濟患病之時,都賣與人了,止留了茅屋四五間,停柩在內。傢人都已散去。幕已不設,吊也不開,既無喪主,亦無吊客。董聞見了這光景,愈加慘傷。排下祭禮,奠酒再拜,放聲大哭。拜畢,撫着棺叫道:“兄長陰靈不遠,小弟曾受大恩,不想今日回來,不得見兄長之面。”說罷又哭,哭得衆鄰捨都走將來環聚而觀。董聞仰天跌足道:“老天!老天!如此人,怎麽使他無後?”因問衆鄰道:“死者的侄兒今在何處?”衆鄰中一人答道:“董相公的侄兒叫做董着虛,最是無賴。銀子到手,花賭無遺,東撞西撞,無室無傢,是個天不收,地不管的人,那裏去尋他?”又一個道:“聞他近日往開封城裏去了,要把他叔子寓居的房屋尋主顧賣哩。”董聞嘆口氣道:“侄兒既不可問,那些平日受吾兄恩惠的親友,如何今日也一個不來了?”因命從人取筆過來,題詩四句於壁上道:
  堪嘆任昉空結客,最憐伯□竟無兒。
  □□自古皆難問,天道由來不□□。
  董聞寫罷,擲筆於地,重複痛苦道:“我□□□□濟多金,救我患難,成我功名,此恩此德,雖非計利可償,但我今日略具薄資,欲少酬萬一,誰知恩兄已死,又無後嗣,何處展我報私?”一頭哭,一頭說,旁觀者無不悽惶。衹見衆鄰捨中走出一個白須老者道:“董爺且休哭。你既有好心,感恩知報,如今令兄董相公停柩在此,未曾入土。眼見得他的侄兒是不管的了。若董爺肯替他擇地安葬,使他不至暴露,這便是以德報德,何須煩惱?”董聞聽說,收淚謝道:“承老丈高論,學生領教了。”當下別過了衆鄰,便就左近尋下寓所,一面遣人訃告各親友,並報知餘總兵,竟是董聞主喪。設幕開吊。一面選擇吉地,定期安葬。餘總兵聞訃,亦不勝驚嘆。適因出巡便道,親赴喪所予奠。那些親友,前日一個也不來,今聞董博士主喪,餘總兵也來吊,便都趕與,紛紛的來吊孝送葬。人情勢利如此,有詩為證:
  非為死者吊,還因生者來。
  炎涼盡如此,世態實堪哀。
  喪葬既畢,董聞又將些銀兩置買墳傍田地數畝,交付墳丁,收取租利,以為歲時祭掃之用。又分付他好生看守墳地墳樹,休再為不肖侄兒所賣。又去儀封縣裏討了一張禁約告示,張挂墓門上以為防護。諸事完備,方回郡城。恰好餘總兵也出巡回來了,董聞即往拜謝。餘總兵盛稱董聞高義。一時遠近的人,都道董遐施一生好客,衹結識得董聲孟一個人,其餘分明喂了豬狗,祭了鬼魅。這叫做千人吃藥,一人還錢。有這一個還錢的,方不枉了他好施的一片美意。閑話休題。董聞謝過了餘總兵,再到董濟舊寓問時,果然那所房屋又被那不肖侄兒賣了。董聞嗟嘆不已。回到傢中,父母妻妹也都贊他能知恩報德,不負死者,使我等生者之心亦稍安。董聞又到大力庵中訪問沙有恆和尚,也要略略酬謝他。不想他還遊方未歸。正是:
  千金已略酬,一飯尚未報。
  總是一片心,難將輕重較。
  過了幾日,忽見邸報說徐世子因親老上疏乞歸,情詞懇切,朝廷準奏,即日出京,從水路南回。董聞見報,即分付李能、孫用不時到馬頭上去打探。徐世子的船一到,便要去迎候相會。衹因這一番,有分教:風波起處欲伸知己情悰;肝膽濃時弄出通天手段。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 富傢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
第二捲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三捲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
第四捲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五捲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藉乞兒
第六捲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七捲 姦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
第八捲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九捲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
第十捲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托求仙第十一捲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
第十二捲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三捲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姦省遠行
第十四捲 俊紅顔陣上動芳心 俠𠔌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五捲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竪智遣神偷
第十六捲 招俊彥少女結良姻 格姦頑快士傳佳話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