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董耀會 Dong Yaohui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臨洮北15公裏、洮河東岸高地南坪望兒嘴,東南至渭源境經關山南下,至白厓山轉東,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西吉、隆德、固原、合水、環縣,到陝西吳旗、靖邊、榆林,於神木縣北窟野河側旁,到達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的十二連城,隔黃河與托剋托縣遙遙相對。另外在吳旗以東,還修有分支,經綏德至米脂、榆林間的魚河堡附近,即上郡治所膚施為止。
  魏國築有幾道長城?
  先後共築有三道,即河西長城、河南長城及崤山長城。
  魏河西長城,南起於陝西華陰縣西南、華山南麓之朝元洞,瀕長澗河西岸北抵渭河,過渭河後,再北越洛河,然後循洛河東岸西行,至大荔縣許原北之長城村。這一段長城,1980年曾進行過實地勘察,遺跡至今猶存,位置可以肯定。但由長城村嚮北經由之地,曾有過不少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根據,未能統一。最近根據實地勘察情況,認定北段是由長城村經澄城東略嚮西北,然後轉趨東北,延伸至合陽、韓城境內,抵達黃河西岸。這裏正是《史記·秦本紀》所說“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國上郡地區。
  魏河南長城,據《郡國志》及《水經註》記載,大致北起位於當時黃河南岸的捲(河南原陽縣舊原武西北),嚮東至陽武(原陽東南),再轉嚮西南,經管(河南鄭州)東,至密(河南密縣)的北境止。
  魏崤山長城,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在硤石(河南三門峽市東南)“縣北二十二裏。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所築。東南起崤山(東段),西北至黃河三十七裏”。1956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在陝縣東原劉傢渠村,曾發掘了一批唐墓,出土兩塊墓志碑,指明當地為長城北原。從唐前各代的政治形勢及領域分析,該地長城應屬於戰國魏之長城,正與《元和郡縣志》所記吻合。且此地正是魏與韓的爭奪地區,並曾與秦交界,在這裏修築一段防禦工程,是符合魏國當時的情勢的。
  趙南長城修建的目的是什麽?
  公元前334年,魏齊聯合,雙方國君在徐州相會,互尊為王。趙國對此深為不滿,於次年派軍攻魏,包圍了魏北部軍事重鎮(河南內黃西),但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禦魏軍或齊軍進攻,趙在南部邊境、漳水與滏水之間修築了一道長城。《史記·趙世傢》記此事為: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剋。築長城”。後來趙武靈王嗣位之後,曾追述此事說:“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這段長城的具體位置和走嚮,大致西起於今河北武安西南,沿漳河北岸東南方向,至磁縣西南,轉嚮東北,仍沿漳河至肥鄉南止。今臨漳、磁縣一帶,尚有遺跡可尋。
  趙北長城建於何時?
  趙武靈王嗣位後,銳意改革,奮發圖強,“變俗鬍服,習騎射”,組建了獨立的騎兵部隊,國勢漸強。公元前306年,“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據文獻記載及實地勘察,這道長城大致東起今內蒙古自治區之興和,經卓資北,沿大青山南麓,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包頭,至烏拉特前旗東。
  在這道長城西段之北,由固陽東經固陽北沿烏加河北岸至臨河北石蘭計山口(即古高闕),還築有一道長城。
  由興和至烏拉特旗一段長城,基本上已經實地勘察所證實。全段長城大都依山修建。卓資地段,主要利用鬥金山險要地形構築。從呼和浩特北壩子口嚮西,山勢較高,長城築於山南側較寬的緩坡中間或山腳下。包頭地段則多在丘陵山地中。全綫僅呼和烏素附近山區一段的長城墻體為石砌,其餘全係夯土築成。夯土城墻底部一般寬3—4米,殘高大多2米左右,個別地段較高。部分地段也有以石塊砌墻基,然後再在石基上積土夯築的。
  燕為什麽修易水長城?
  燕易水長城,亦稱燕南長城。修建時間根據史載推斷應在公元前317年之前。燕國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北部,係戰國七雄之一,幅員廣阔,南接齊趙,北與東鬍等遊牧民族毗鄰。
  公元前314年,中山國和齊國同時攻燕,燕都薊(北京)城為齊軍攻破,燕昭王在河北易縣東南營建新的都城——下都。大約與此同時又在下都之南修建長城,目的是用來防禦中山、齊國和趙國的進攻,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的。它的走嚮,西起今河北省易縣西南的太行山中,順着南易水北岸而下,迤邐於今定興、徐水、安新諸縣至雄縣東北,折嚮南穿過文安、任丘兩縣之間,止於大城縣南面的子牙河西岸。至今易水長城的遺址有些地段仍依稀可辨。
  戰國時期最後修的長城是哪一道?
  古時燕趙以北有許多少數民族分佈。春秋時,燕以東有孤竹(今河北盧竜縣境)、令支(今河北遷安縣西)和山戎國無終(今天津薊縣),在東北地區則有肅慎。到戰國時,北方民族有肅慎、東鬍、樓煩、匈奴等,這些民族多以畜牧為業,精於騎射,燕趙等國常受其騷擾。為了求得暫時安定,燕國把有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鬍。鬍人對秦開很是信任。由於秦開熟悉東鬍內情,歸燕後便發軍大破東鬍,把東鬍趕出千裏以外,燕國因此擴地至遼東。其後,燕陸續設置上𠔌(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縣境)、遼東(治所在今遼寧遼陽市)、遼西(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西)五郡,又修建北長城,用以防備東鬍再度騷擾。其修建年代當在公元前254年左右,這段長城就是戰國時期最後修的一道長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