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劉緒義 Liu Xuyi

  此外他還在《三代世表序》、《十二諸侯年表序》、《孔子世傢》、《報任安書》中都明確記載孔子作《春秋》。
  總之,在有漢一代中,孔子作《春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如錢穆就說:孔子在漢代,要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古帝明王並列了。但唐以後的孔子,在人心目中,時時把來和佛陀與老聃並列了。
  但是,這裏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古代的史記理應當是史官之職,孔子並沒有做過魯國的史官,而不是史官的人不是能隨便寫史的,孔子為什麽敢打破慣例"修《春秋》"呢?
  我認為,《春秋》的原作者本應是魯國的史官,孔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訂,"筆則筆,削則削"。這也是漢人之所以要把《春秋》稱為"經"而不稱為"史"的原因所在了。稱"史",則孔子不能專享著作權。
  果然,到了晉代,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晉代有個大儒叫杜預的,他寫了本《春秋左傳集解》,就認為孔子修《春秋》不過是"遵周公之遣製",明"周公之志",而《左傳》"其文緩,其旨遠,將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這裏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說,《春秋》與《左傳》相比起來,《左傳》的意義更大。換句話說,漢人把《春秋》神聖化,而晉人則要把《左傳》神聖化了。這又是為什麽呢?
  我們回到漢代看看就明白了,原來漢代《公羊》學的地位是極高的,董仲舒便是公羊學的代表,他是"群儒首",是"儒者宗",他的那一套理論奠定了漢武帝以後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但到了東漢鄭玄的時候,《左傳》的地位開始取代《公羊》。
  《左傳》地位上升,《春秋》的地位反降。到了宋代,甚至當時的大學者王安石還把《春秋》稱之為"斷爛朝報"。這又是為什麽呢?說起來原因很復雜,但有一點可以讓人明白,那就是人們認為孔子自稱"述而不作",那麽《春秋》自然就不是孔子作的,《左傳》、《孟子》不過是"得之傳聞"而已。"述而不作"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孔子在傳道中衹說而不動筆。孔子三十歲以後授徒,大概特別重視講解《春秋》,故而人們誤以為《春秋》就是孔子作的了。
  後來,孔子與《春秋》之間的聯繫就逐漸斷了,自然人們就不重《春秋》了。那麽《左傳》的地位為什麽又上升了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古學遂明"。也就是說在西漢,今文經學占統治地位,但後來今文經學衰落了,古文經學大興。《左傳》在漢代是用先秦時文字寫成的,屬古文。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又認為《左傳》的作者是孔子。這樣,孔子與《春秋》聯繫逐漸割斷,而與《左傳》的聯繫倒緊密了。《左傳》的地位到了什麽程度呢?"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絶"。這是唐代劉知幾的話,劉知幾是把《春秋》和《左傳》都當成史的。
  那麽《左傳》的作者又是誰呢?這又是歷史上一個千古疑案。
  大概說來,有四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左丘明說、子夏說、吳起說、劉歆說。
  其中影響最大的說法是"左丘明說"。這是司馬遷《史記》中的說法。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雲:"……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製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這個說法言辭肯定。此說也有幾個證據:一是這是最早指出《左傳》作者其人的。二是司馬遷本人的影響;三是有旁證。《嚴氏春秋》引《觀周篇》雲:"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嚴氏春秋》作者嚴彭祖略早於司馬遷;所引《觀周篇》見於西漢本《孔子傢語》。四是左丘明本身是一史官。
  左丘明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論語》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語氣中看得出孔子將左丘明引為同道。這與嚴彭祖所說孔子與他一起西觀書於周室的說法可以互相印證。新近發現的孔府檔案新資料《左傳精捨志》稱左丘明"世為魯左史官"。司馬遷還說過"左丘失明",似乎他也符合古代制度中的瞽史身份。
  但是這個說法到了唐代中期以後就有人提出質疑。如有人認為左丘明要早於孔子,他們雖然無法證明《左傳》是孔子所作,但卻主張不是左丘明所作。到宋元之時,有人認為《左傳》成書在戰國,這又進一步說明《左傳》既不是左丘明也不是孔子所作。明末顧炎武認為《左傳》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清代康有為等人認為是劉歆偽造;清代同時還有人認為是孔子所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