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反思:中國人成纔障礙 》
第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
上官子木 Shang Guanzimu
第5部分 社會文化的誤導
1. 從成功價值觀看社會成纔導嚮
當個人的成就感依賴於社會統一的成功價值觀時,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朝着同一的人生目標奮鬥。成功價值觀的單一性使成纔道路也必然單一。
成功的標志
成功價值觀的社會導嚮
2. 從人才市場看人才價值觀偏差
人們習慣於把聰明分為兩類,其一是通過書本知識和學識表示出來的智慧;另一類是在工作或生活實踐中表示出來的智慧。深受社會重視的是前一類聰明,後一種聰明則受到輕視。
3. 從家庭期望看人生安排的誤區
中國的社會對人們的人生導嚮是註重生命的頭三十年,以後的生命就價值大跌,影響了個人才智的積纍和發展,這樣的人生安排導致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來自家庭設計的障礙
來自家庭期待的障礙
4. 從成功的高成本看成功的障礙
成功道路上的種種障礙,構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們走嚮成功的速度,並降低了我們實現成功的幾率。
文化成本
社會生存成本
教育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第1部分學校教育的缺陷
1從高考制度看人才選拔缺陷
中國人對聰明與否的判斷主要依據的是思維的靈巧性和敏捷度,古時的科舉考試在詩賦意藴上的刻意要求,與現今數理考試中的彎彎繞難題,都表達了對思維機敏性的贊賞與推崇。
高考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涉及人才標準。至於什麽是聰明什麽是人才,高校最喜歡招收什麽樣的學生,我們可以從各大學自主招生的標準作出判斷,因為自主招生的標準表達了高校所認可的優秀,也就是高校的人才選拔標準。
僅以全國某著名高校2007年的自主招生政策為例,這所全國高校排名前五名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規定,有五類考生可報名:1. 各省(市、自治區)重點中學平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者。2. 高中階段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奧林匹剋競賽,某一學科獲省級賽區一等奬者或數學、物理兩個學科均獲得省級賽區二等奬者。3. 全國創新英語作文大賽優勝者、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奬獲得者。4. 高中階段在國際學科大賽中獲奬或某一學科、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長和培養潛能且取得一定成果者。5. 高中階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現,本人或父母具有見義勇為行為者。經審核合格的考生還要參加該高校的測試。被確定為該高校自主選拔錄取對象的學生仍須參加高考。
對於保送生,該高校規定,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可申報:1. 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省級賽區一等奬且具備保送資格者。2.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奬賽、明天小小科學家奬勵活動、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等獲奬者且具備保送資格者。3. 具有保送資格的外國語學校前20%以內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參加高考。如果申請者獲奬等級較高,且學習成績優異者,可直接免試保送。其餘審定合格者需參加該高校組織的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測試。
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標準與上述標準基本相同。從上述對自主招生報名資格的要求不難看到,我國高校認可的優秀生首先是學習成績好,其次是學科競賽獲奬。這意味着,學校成績和競賽成績被我國大學視作學生優等的標志。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采用有別於統一高考的一種比較靈活且多視野的標準來為那些不適應高考的特殊人才開偏門,然而,實際上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註重選拔的還是考試的高分獲得者。譬如,上海交大2006年通過自主招生面試進校的289名學生,高考成績高出當年入校上海學生平均分0.2分。在交大2006級1400名上海生源新生中,通過統一高考入校的1100人,超過90%的人是在自主招生報名的名單裏,這意味着符合自主招生要求的主要還是高分考生。現在,很多高校自主招生都是以學生在高中學習成績的年級大排名前多少名作為報名資格,這無疑是與不拘一格選拔偏纔的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背離,如此選拔的人才類型仍然是與高考的要求相一致,沒能起到自主招生與高考互補的作用,使自主招生失去了最初的積極意義。
相比較,美國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有75個分值指標,其中文化知識考試衹占1分,其他是研究能力、藝術技能等多項指標。這意味着,哈佛大學錄取的不是一個分數,而是一個完整的人,即更看重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果一個學生某項特長很突出,哈佛校方就派專傢組進行評定以判定其才能,衹要通過評定即可進入哈佛深造。然而,我國高校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就不那麽容易了。
請看《中國青年報》的報道:
鬍鈴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算是一段傳奇。考前,他已經被南航確認為自主招生對象,衹要高考成績達到福建省本一批次控製綫以上,即可錄取。然而,2001年,鬍鈴心參加高考,總分597分(當時福建省采用標準分,總分900分),福建省的本一綫是605分,鬍鈴心差了8分。
南航招生辦召集了一個由航天專傢組成的評審團,傳閱鬍鈴心那篇獲得福建省科技論文一等奬第一名的“21世紀空天飛機展望”。看過這篇論文的教授們認為,該論文從論點到論據有很強的專業程度和前瞻性,不少航空專業的大學生都無法望其項背。儘管教授們一致指出,既然自主招生是第一次試點,就要有改革的精神,步子不妨邁得大一點兒。雖然大傢都覺得應該破格,卻找不到可以遵循的現行條文。所幸這項工作得到了福建省招辦的支持,在錄取結束前半小時鬍鈴心獲得了分管招生的副省長特批。
以倒數第一成績進入南航的鬍鈴心很快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生活。到第一學期期末,他高等數學93分,大學英語90分,航空航天概論95分……總成績在全班名列第二。此後他又自行研製了重量不到1剋的超微型無芯舵機,創下了國內舵機最小、機身最輕的飛行器記錄。他對飛行器理論的一些創新性思維,也對該專業的傳統學說提出了挑戰。
本科期間,他參加“挑戰杯”賽,獲得兩個特等奬,一個一等奬。專傢評價,鬍鈴心在航天器方面的幾項發明,在國外尚處於探索階段。為此美國強磊出版社在2006年專門出版畫册,介紹這位年輕發明傢的成長歷程。
從這個實例不難看到,在我國現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大學要想招個真正的人才居然是如此艱難。自主招生原本是偏纔的希望,而今卻淪為高考前的一次為加分而進行的競爭性考試。據報道,已有各種針對自主招生的面試培訓班應運而生,可嘆國人有本事把一切素質教育和素質考查轉化為應試。當社會把學業測試的成績看做是智力標準和升學標準時,針對測試以期提高測試分數的攻堅大戰就成為社會競爭的重要內容。
由於我國升學制度強調的是以學校的學業成績評價學生,因而我國的高校招生一直是采用最簡單的方法,即以當前的考試成績作為選拔標準,這種選拔的程序顯然缺乏對那些有利長遠發展的潛力和綜合素質的關註,也導致很多學生以犧牲綜合素質來換取高分。最可悲的是,有的學生是以綜合素質換取一門競賽成績。譬如,某大學曾錄取過一名得過奧林匹剋化學競賽大奬的學生,可是入學後發現這位學生的語文功底實在太差,畢業時甚至連論文都難以用文字表達出來。
高校選拔所涉及的基本問題是,到底什麽是人才?什麽是聰明?什麽是值得關註的才華?什麽是最值得培養的人?
從古代的科舉考試直至今天的高考,不難發現我們中國人對人才的選拔方式都是通過統一考試來甄別出衆的人才,即以同樣的試題來判斷出類拔萃者,這種選拔屬於在一定框架內進行橫嚮比較。古代科舉考試對八股的程式和詩賦的韻律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以諸多限製來提高考試的難度及可比性,以利甄別出才思出衆的人才。在中國之所以對西方人所看重的個人化的獨創並不註重,正是因為那種特立獨行的獨創並不是大傢都可為之,而少數人的獨創不足以構成多數人進行比較的標準。
古代的科舉與現代的高考儘管考試內容不同,但在識別人才的標準上卻是相通的。科舉考試註重的才華比當今更宏觀一些,主要關註的是政論、治國、文學方面的才華。科舉考試中的“策”用以考治國謀略,“論”用以考學識與理論思辨能力,詩賦則用以考思維的機敏和才情。
從當今考試對數理難題的精細製作中,不難看到與當年科舉考試的機巧詩賦有着相同的本質,即對考生的機智、聰明度的要求。科舉考試註重用比喻、藉喻、誇張、擬人等文學手法來間接婉轉地表達思想,現代的高考則是要求學生能突破層層陷阱而找到藏匿隱蔽的標準答案,共同點都是要求考生對隱匿麯折含意的心領神會。中國人對聰明與否的判斷,主要依據的是思維的靈巧性和敏捷度,無論是古代科舉考試在詩賦意藴上的刻意要求,還是如今數理考試中的彎彎繞難題,都表達了對思維機敏性的贊賞與推崇。
觀察我國如今的高考制度與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在社會功能上是極為相近的,都是作為社會分層的工具用於國傢篩選人才。另外,上大學不僅是社會地位提升的基點,也是獲得才智方面高社會評價的基點,即個體通過應試成功可以獲得物質與精神雙方面的滿足。從本質上看,現代高考與古代科舉在選拔方式及人才觀方面都是很一致的。
目前我國學校的教育功能讓位於學校的社會篩選功能:為了公平,選拔的方式是全國統一的筆試;為了公平地照顧貧睏地區的孩子沒有實驗條件和計算機條件,考試內容盡量以書本知識為主。為了公平的篩選,西方的許多選拔措施在我國是難以奏效的,因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社會的誠信度。譬如,社會服務、義工的評價信,如果放在中國是可以造假的。在國外通行的專傢評價信、教師推薦信等考試以外的評價標準放到我國都成了學生自己寫,簽上專傢或教師的名字。正是我們中國社會講人情、重通融的文化造成了這種現象,因而使多元化的選拔方式難以實施,由此也說明教育改革的受限還是源自傳統文化的製約。
中外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不同的,在西方已經有足夠的餘力去考慮如何為優秀人才的成長鋪路;在中國還衹限於考慮如何讓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公平的方式通過升學來改變命運。我國學校教育功能的缺失受製於教育的篩選功能,當西方的學校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來實現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時,我們的學校教育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公平地分配社會教育資源以實現獲得社會生存地位的起點公平。
高考原本是要幫助大學發現那些最有潛力在學業上成功的年輕人,但升學考試發展到今天,已經變成了出題者與應試者的鬥智、較量,出題者挖空心思設置各種誤區和陷阱誘使考生出錯,而考生則想盡辦法在考前搜集各種可能的陷阱模式,以避免誤入歧途。顯然,這樣的測試與選拔學術潛力者已無直接關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自序 | 第2節:學校教育的缺陷 | 第3節:自我潛能的壓抑 | 第4節:生活選擇的迷茫 | 第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 | 第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2) | 第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3) | 第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4) | 第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5) | 第1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6) | 第1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7) | 第1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8) | 第1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9) | 第14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0) | 第1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1) | 第1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2) | 第1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3) | 第1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4) | 第1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5) | 第2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6) | 第2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7) | 第2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8) | 第2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9) | 第24節:自我潛能的壓抑(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