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造反的时候,郑和也在军中,很出了一些力。因为有功,成祖在永乐二年(1404)元旦,亲自写了一个"郑"字,赐予他做姓,他便改名"郑和"。同时,他又被从司礼监太监的职位选为内官监太监,从此便做了成祖最亲信的太监了。后来他的七次出使西洋,都是用"郑和"这个名字,时间一久,世人只知"郑和",反而把他原来的姓氏忘掉了。假使现在说三保太监姓"马",人家可能要笑你是无稽之谈。
郑和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明史》上称赞他"博辩机敏",可见他的才华一斑。同时因为他出身军旅,所以军事知识也非常丰富。这些都是他在少年时从困苦的境遇中磨炼出来的。他后来之所以能扬名海外,干下了那番丰功伟业,可以说是得益于童年时代的困苦,可见不幸的遭遇,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指标。
佛教信徒 富商后裔
根据上面的叙述,郑和祖父和父亲都称"哈只",又都是朝过天方的人。原来他们老家是西域回族,后来也许因战乱的关系,才搬迁到云南来。由此可断定郑和是回族的血统,他的宗教信仰毫无疑问地应该是回教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郑和也曾拜过菩萨,他的法名叫做"福善",还是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本来,回族是崇奉一神的宗教,信其他的神是回教规律所不能容许的,然而郑和竟敢冒犯回教教规,而去参拜佛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后来许多专家的考证,有两种比较可能的解释:第一,那时的回教徒,对于他教也不甚排斥,所以郑和受过菩萨戒,兼为佛门弟子;第二,中国不是一个一神教的国家,像"天后海神",船上操舵的工人必须崇奉,郑和为了顺从舟工的习俗,并迎合三军的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而肯听从他的指挥,所以他不得不崇拜佛教。我们不能不去查察那时的实际情况,而随便断言郑和是个信仰不坚的人。更何况郑和当时出使的许多地区,有不少是佛教信徒的天下,他为了工作上的便利,拜菩萨也是极可能的事。我们对这位航海伟人的用心之苦,除深切地同情与赞佩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回教徒以能往穆罕默德出生地麦加朝圣者,为最虔诚最光荣的事情。麦加在阿拉伯红海东岸,现在用航海工具,尚需一月有余的时间。在明代以前,交通更不便,需要集合数百人远征,除搭乘阿拉伯航船之外,还需骑骆驼行于沙漠之中,气温常达一百零几度(华氏),不是身壮力强的人,经常会昏倒,而且风沙蔽目,在热浪中奔波,偶然遇有冰块出售,冰块大小不知,其价每块为黄金五钱。到麦加城必经离城三里的岷拉镇,这段路只许步行或骑骡,晚间就宿在荒野中,尚需带宝物献给神庙。所以不是体力强健、财富充裕的人,是无法去朝圣的。而且于麦加朝圣之后,再要到耶路撒冷最大的教堂去叩头念《可兰经》。该处有"耶路撒冷哭墙"等名胜,所以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朝圣归来后,获得"哈只"尊号是极不容易的,也可见郑和的家族亦是富有之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