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鄉在紙上: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   》 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      潦寒 Lao Han

  王姓青年從郾城走到慄門張,由於逃荒,想找一個地方落腳。恰好慄門張有一個鄉官張錄,看到王姓青年挑着兒女,處境凄慘,便收留了他們,讓其在自傢菜園裏種地。王姓青年的祖祖輩輩算是在慄門張紮下了根。從此,慄門張純了幾代的張氏姓中,便有了唯一的外姓--王姓。說起張錄,更是在村裏口碑相傳,一生善舉,最有名的也是那首打油詩:
  我是張錄,張錄是我。
  別人讀書我偷懶,
  掏錢捐個大鄉官。
  張錄之所以說掏錢捐個大鄉官,是由於黃河决口,全省都挑柳條砸黃河口時,張錄由於傢裏富有,挑了一挑銀元,被封為鄉官,稱捐鄉官。我對張錄的行為很欽佩,儘管這個鄉官不是的,在國難當頭時,他比那些的更顯示出人的品位、情操。
  王姓青年在張錄的菜地裏種了幾年菜,張錄便又給他們幾畝地,蓋幾間房,於是便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王姓青年臨終時,便把過黃河的情形嚮兒孫們說了,並囑咐他們的救命恩人是"老母奶奶"。從此,王姓世世代代供奉老母奶奶,直到現在。
  關於這段傳說,我問過村裏的許多人,他們所說的大致相同,無非是王姓青年在河北岸的時間,在張錄傢種菜的時間有些出入,過黃河的細節被人們描述得活靈活現。每到春節,王姓一傢再次供奉老母奶奶的神像時,更為這段傳說增添了幾分神聖與真實,讓人不得不信……
  3
  我們的村子是什麽時間開始叫慄門張的,現在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的祖先用一根扁擔的傢業,在王路口王傢的屋檐下定居之後,便安居樂業,開荒種地,生兒育女,張氏一族一天天昌盛起來。直到第幾代,誰也說不清楚,張氏一門五個兒子同時中秀纔,為了紀念這份榮耀,人們便給這五個秀纔建了五人走馬門樓。直到公元1999年世紀之末,最後的一座門樓被村人扒掉修葺重建時,發現門樓上的木料全部都是慄木,而慄門張,更與慄木有着很大的聯繫。
  從哪一代起,慄門張的人會做木工活,我爺爺的爺爺也說不清楚。村裏最早、做得最好的一個木匠,他做的傢具不但結實耐看,做的土耬更是一絶,下粒均勻,入土適當,不深不淺,正好適合種子發芽。這個木匠為慄門張贏得了極為不錯的名聲。慄門張不僅僅有被譽為傳統手藝的土耬,還有一種過目不忘的建築才能。
  清朝時期,我們村屬於西華縣管轄,每年交稅納糧都要去西華縣。那年夏天,交稅糧的牛車拉着張木匠進縣城交糧時,張木匠發現縣太爺的辦公樓--縣衙大堂蓋得精美別緻,隨便在附近找了幾根高粱稈,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寸把高粱稈揻一揻,仿縣衙門樓弄了一個造型。回到傢後,張木匠經過一番揣摩,按照稭稈的模型、外觀,相仿地在我村建起了一座木門。門樓建起後,細心的人用尺子量了一下,與西華縣衙門樓一寸不差。這件事轟動了整個西華縣,驚動了縣太爺。縣太爺坐着轎子走了九十裏路來到我們村子,看着張木匠建的木樓,贊不絶口。興致之餘,題了個匾額--慄門張。從此,慄門張便流傳下來。在本縣縣太爺的指薦下,在村民的自豪下,在其他人的羨慕下,慄門張漸漸地叫響了,直到現在……
  歷史的演變在人們的繁衍中顯示着深沉無比的內涵和生命的悲愴。十六歲時,我曾為村子寫了一篇三千餘字的村史,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幼稚可笑。不過那時我的第一個認識是"每一個村落的形成,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那時,我興致勃勃地順着兒歌一樣的"一本同善良,宗祖德剋昌。和順敬承道,依禮振傢邦"尋找我們的傢譜。而傢譜的遺失,讓人們好像失去了一定的精神見證,失去了一種心靈的依靠,失去了傳奇的證,更多的是失去了人類自身能力的反省、禪悟與一種人類繁衍文化。
  在許多無法證的前提下,思顯得無比深沉與迷茫。我站在我們老祖先墳前,不停地想,慄門張是什麽時候建莊的?什麽時候稱為順興寨?什麽時候分成小慄門張、鄢步溝的?在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我衹能推理,失望中嬗變着自己思想認識與思想觀念,嬗變着自己的奢望與激情。在那個月朗星稀之夜,我吸了數根煙後,終於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斷,我們村分成小慄門張與鄢步溝是在萬歷廿九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縣志記載如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第1節:序一:為責任而寫作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第4節:高高的慄木門樓(2)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第6節:高高的慄木門樓(4)
第7節:高高的慄木門樓(5)第8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第9節:紙上的痛苦(1)
第10節:紙上的痛苦(2)第11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1)第12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2)
第13節:傳統的覆滅(1)第14節:傳統的覆滅(2)第15節:忍耐與善良(1)
第16節:忍耐與善良(2)第17節:與生俱來的高貴(1)第18節:與生俱來的高貴(2)
第19節:家乡的人命案(1)第20節:家乡的人命案(2)第21節: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節:在嬗變中沒落(1)第23節:在嬗變中沒落(2)第24節:在嬗變中沒落(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