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味至濃時即家乡   》 第5節:熗青蛤      梁實秋 Liang Shiqiu

  王師子(1885—1950)魚戲圖
  立軸設色紙本
  鈐印:王(白)墨翁(朱)
  款識:潭水澄鮮帶渚竹,汀花共釀秋色。魚影浮空,花絲迎面。幽窗半簾斜日。師子吾偉。
  熗青蛤
  北人不大吃帶殼的軟體動物,不是不吃,是不似南人之普遍嗜食。
  瀋括《夢溪筆談》捲二十四:“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今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瀋括,宋時人,當時可能有過這樣的一個饔人鬧過這樣的一個笑話。
  北平山東餐館裏,有一道有名的菜“熗青蛤”。所謂青蛤,一寸來長,殼面作淡青色,平滑潔淨,肉微呈黃色,在蛤類中比較最具幹淨相。做法簡單,先在沸水中燙過,然後掰開貝殼,一個個地都仰列在盤裏,灑上料酒薑末鬍椒粉,即可上桌,為上好的佐酒之物。另一吃法是做“芙蓉青蛤”,所謂芙蓉就是蒸蛋羹,蒸到半熟時把剝好的青蛤肉擺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也有不剝蛤肉,整個青蛤帶殼投在蛋裏去蒸的。這種帶殼蒸的辦法,似嫌粗豪,但是也有人說非如此不過癮。
  青蛤在傢裏也可以吃,手續簡單,不過在北方吃東西多按季節。春夏之交,黃魚、大頭魚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我記得先君在世的時候,照例要到供應水産最為豐富的東單牌樓菜市採購青蛤,一買就是滿滿一麻袋,足足有好幾十斤,幾乎一個人都提不動,運回傢來供我們大嚼。先是浸蛤於水,過一晝夜而泥沙吐盡。聽人說,水裏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則泥沙吐得更快更幹淨。我沒有試過。蛤雖味鮮,不宜多食,但是我的二姊曾有一頓吃下一百二十個青蛤的紀錄。大傢這樣狂吃一頓,一年之內不作再吃想矣。
  在臺灣我沒有吃到過青蛤。著名的食物“蚵仔煎”,蚵仔是臺語,實即牡蠣,亦即蚝。這種東西寧波一帶盛産。剝出來的肉,名為蠣黃。李時珍《本草》:“南海人,食其肉,謂之蠣黃。”其實蠣黃亦不限於南海。東北人喜歡吃的白肉酸菜火鍋,即往往投入一盤蠣黃,使湯味格外鮮美。此地其他貝類,如哈螞、蚋、海瓜子,大部分都是醬油湯子裏泡着,鹹滋滋的,失去鮮味不少。蚶子是南方普遍食物,人工培養蚶子的地方名為“蚶田”。清《一統志》:“莆田縣東七十裏大海上,有蚶田四百頃。”規模好大!蚶子用開水一燙,掰開加三合油、薑末就可以吃,殼裏漾着血水,故名“血蚶”。我看見那血水,心裏不舒服,再想到上海弄堂裏每天清早刷馬桶的人,用竹帚蚶子殼嘩啦嘩啦攪得震天響,看着蚶子就更不自在了。至於淡菜,一名“殼菜”,也是浙閩名産,曬幹了之後可用以煨紅燒肉,其形狀很醜,像是曬幹了的蟬,又有人想入非非說是像另外一種東西。總之這些貝類都不是北人所易接受的。
  美國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起以至南加州,海底出産一種巨大的蛤蜊,名曰geoduck,很奇怪地當地的人卻讀如“古異德剋”,又名之曰“蛤王”(king clam)。其殼並不太大,大者長不過四五寸許,但是它的肉體有一條長長的粗粗的肉伸出殼外,略有伸縮性,但不能縮進殼裏,像象鼻一樣,其狀不雅,長可達一尺開外,兩片硬殼貼在下面形同虛設。這條長鼻肉味鮮美,可以說是美國西海岸食物中的雋品。我曾為文介紹,可是國人旅遊美國西部者,搜奇選勝,卻很少人嘗過古異德剋。知音很難,知味亦不易。我初嘗異味是在西雅圖的高叔哿、嚴倚雲伉儷府上,這兩位都精易牙之術。高先生告訴我,古異德剋雖是珍品,而美國人不善處理,較高級餐館菜單中偶然也列此一味,但是烹製出來,儘管猛加白蘭地,不是韌如皮鞋底,就是味同嚼蠟。皆因西人烹調方法,不外油炸、水煮、熱烤,就是缺了我們中國的“炒”。他們根本沒有炒菜鍋。英文中沒有相當於“炒”的字,目前一般都翻譯作stir fry(一面翻騰一面煎)。高先生做古異德剋是用炒的方法,先把象鼻形的那根肉割下來,其餘部分丟棄,用沸水一澆,外表一層粗皺的鬆皮就容易脫落下來了,然後切成薄片,越薄越好。旺火,沸油,爆炒,加進蔥薑????,翻動十來下,熟了,略加玉米粉,使汁稠,趁熱上桌。吃起來有廣東館子“炒響蠃”的味道,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西施舌 火腿第2節:醋熘魚 烤羊肉第3節:燒鴨第4節:獅子頭
第5節:熗青蛤第6節:生炒鱔魚絲第7節:醬菜 水晶蝦餅第8節:湯包 核桃酪
第9節:鐵鍋蛋第10節:瓦塊魚 溜黃菜(1)第11節:瓦塊魚 溜黃菜(2)第12節:鍋燒雞
第13節:核桃腰 豆汁兒第14節:芙蓉雞片 烏魚錢第15節:蟹第16節:炸丸子
第17節:佛跳墻第18節:慄子 海參第19節:滿漢細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