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 感悟北京      佚名 Yi Ming

  有个朋友在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故居里住过一段时间,我也就常去拜访,看到山门上那块文保单位的牌子,就向他讨教。他说知道杨椒山是个很久以前的忠臣,根据房子的规模判断,应该官职不大。宣武区这边的老房子太多,仅是会馆就数不清。要是深究起来,每栋房子都有不少故事。可去了解几百年前的事情,对今天究竟有什么用处?
  后来,这个朋友搬去了亚运村,见面就抱怨,说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眼睛落在那些崭新雪白的建筑上,思想却找不到落点,开始还新鲜,习惯了以后就无聊。不像过去在宣南,一座门楼,一个瓦顶望上去也许平凡,但回想起来都有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想起来不由得感叹。走一段路,就像听了几出大戏,看了几场悲欢离合的电影,天天走也不会厌。原来了解故事和历史也有"作用"。
  这次走访杨椒山故居,我被一位住户带着从头到尾走了一圈,知道了哪里是杨椒山写谏书的地方,哪里是"公车上书"千人集会的地方。之前在图书馆翻了两天故纸堆,从"弹劾严嵩"到"公车上书",这些书中故事,就在这次走访中一下子由平面转化为立体。这个过去就很熟悉的小院子,一时间被赋予了众多新含意。我和摄影记者站在一棵扭曲的老树前,感叹变革的道路其实就像这树干一样曲折。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是不是就站在这棵树下向众人宣讲:国势危急,非变法无以救国。一时间觉得连院子里散乱的一砖一瓦都有必要拾起来重新审视一番。
  了解历史,了解身边的这个平凡的世界绝非从来平淡。房前的一堵旧砖墙,房后的几棵老槐树,普通到你可以视它们为无物,丝毫不在意。但有一天,你听说了经专家考证,关汉卿就是在这树下构思了他的几部传世之作,而那堵砖墙竟然能和袁崇焕扯上一些关系。本来觉得无话可说的平淡生活多了一些话题,从此,经过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总要多看几眼,把相关的故事拿出来留恋回味一遍,也算是完成了一个思想审美的过程。
  其实审美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们习惯的视觉审美只是其中之一。好山好水,自然美不胜收,但又有几个人能放弃城市生活,退归林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不能走进山水,就把山水搬进家里,堆山引水的园林艺术在明清的时候盛行过一段时间。可现代生活,似乎要把所有的空间都纳入实用范围,杨椒山故居就受了"实用"二字的规范,游廊改成了居室,假山的位置上盖了小厨房,庭院之美所剩无几。
  定稿前又去了一次达智桥胡同,是由我的那位朋友陪同。我一路给他讲从明史中查到的杨椒山的故事,他也开始回忆,从前住在那里时或眼见或耳闻过几件奇闻趣事。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我们交换了一下感想,觉得这里过去就不因建筑闻名,现在又明显保护不当的古迹还是值得一游,进行视觉上的审美或许难为无米之炊,但思想审美绝对素材丰富。
  分手前,朋友说他决定查一下亚运村的历史,别看元明清三代那里都远离闹市,比不上宣武门,但相关的故事一定还是有的。他还说要搜集亚运村这十几年以来的新故事,英东游泳馆的故事,五洲大酒店旁花园的故事,让每个在亚运村漫步的人的思想也能跟着故事走一段路,就算没有几百年那么长。文化的积淀就是这样开始的,多留些故事,留住一段历史,让后人不用为找审美素材发愁。

    新京报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弹劾严嵩的阵地松筠画社的摇篮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感悟北京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曾经文人荟萃
如今游客如织感悟北京从"隐于朝"到"隐于潮"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老屋墙上不见青砖也曾俯瞰万日风雷会馆里的乡土情谊感悟北京
宣南会馆里散发的文化味道屋寒瓦陋难掩盛门气质宅院两次目睹历史开的"玩笑"老宅院里也曾天翻地覆
梁启超书斋感悟北京走近文化名门的幽深底蕴在满院墨香里回首文豪走过的路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