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 權勢:官崽哲學的流弊 》
第5節:抓抓心裏奇癢
柏楊 Bai Yang
嗚呼,如果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兩位女士,而不是兩位先生,諸葛亮女士氣惱不過,送給司馬懿女士一套西服,一條領帶,她會以為那是一種羞辱乎哉?我們常看見女人穿著男人穿的西服褲子街上亂跑,沒有一個人認為有啥不對。可是如果柏楊先生穿上旗袍,在馬路上猛晃,恐怕要被警察局請去修理修理。故歷史上男扮女裝的不多,衹有一位《水滸傳》上的李逵先生,為了捉拿強盜,扮成新娘。另外還有一部電影,名《熱情如火》,兩個男主角為了逃命,也扮成舞女。除此之外,便衹有梅蘭芳先生矣。
我們在這裏不談梅蘭芳先生的演技和他成功的經過,而衹談一件事,那就是他不本本份份的當一個男人,而忽然扭扭捏捏,學起女人,是啥緣故哉?即令有人給柏楊先生一塊錢,叫我走路時搖屁股,說話時輕歪玉頸,我都不幹。非我不愛錢,而是受不了那股麻勁。但梅蘭芳先生卻樂於為之,是他不知恥乎?抑有神經病乎?或是天生的喜歡那調門乎?恐怕都不是,而是社會有那種需要,他不過像開國皇帝們一樣,應運而生。蓋清末時候,政治雖然腐敗,但卻有一種規矩比現在嚴格,那就是無論大小官崽,絶不可以上酒傢,更不可去北投,換句話說,不許嫖妓。一旦被人告發和妓女有來往,那就垮了個鐵定。於是正人君子乃走法令的夾縫,不準我玩妓女?沒有關係,我玩玩"相公",總沒啥可說了吧。這裏的"相公"不是梁山伯先生那種"相公";也有叫"相姑"的,指的是年輕貌美的男子,人見人愛的孌童也。
除了玩相公的風氣,促使男女在外表上趨嚮混淆外,還有戲劇,對變性也有貢獻。別看梅蘭芳先生現在成了藝術大傢,齊如山先生靠着他的餘勢,在臺灣還吃了十幾年。可是當初他的社會地位,比柏楊先生高不了多少。不要說清末民初,便是當了明星的朋友,仍和正統的社會格格不入。以《殺姦夫》聞名於世的魏平澳先生,嶽父母當初反對他,就因為他是演員,後來發現他真是一個好女婿,纔大喜歡而特喜歡。現在尚是如此,清末民初時更不用說啦,"戲子"僅比"妓女"高一丁點,跟"相公"差不太多。這不是柏楊先生好揭底牌,最近因對《梁山伯祝英臺》電影表示了一點意見,觸怒了大批半票觀衆,這年頭以少得罪人為妙,自不願再開罪影劇先生,但卻不得不從這裏談起,然後才能瞭解,為啥有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的怪現象也。
現在連大學堂都有專門科係研究戲劇,不但可以在中國學,還可以耀武揚威去外洋學,真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當時萬料不到。蓋當時"戲子"的地位根本見不得人,學戲的衹限於走投無路,窮苦人傢的男孩子。第一、有錢人傢很少學焉。第二、女孩子很少學焉。我們特別註重第二項,女孩子學戲的既然那麽少,戲裏的女角,衹好由臭男人擔任矣。記得想當年,學堂裏演新劇("話劇"是抗戰後纔改的名字),啥都不缺,就是缺女角,後來為了逼真,負責教習决定去別的女學堂藉調,劇社裏一聽有女學生要來,馬上緊張萬狀,你也要當主角,我也要當主角。其中一個差役,有和老媽子拉手的節目,為此我和一位任姓的同學,就打了一架,結果勝利屬我,在東來順請他吃了頓羊肉泡饃。後來女學堂知道了我們大鬧的情形,怕好心不得好報,嚴予拒絶,使我白賠了十九大文,冤哉枉也。
那時的現象是,男學堂演戲,男扮女裝;女學堂演戲,女扮男裝。有些小子扮起女裝來,真他媽的像,十指尖尖,柔若無骨,年輕時又沒有鬍子,臉蛋又白又嫩,簡直比真正的女孩子,還要精彩。有些王公大臣看到眼裏,就動起了腦筋,鬧了不少緋語豔聞。和這相反的,有些女孩子扮起男裝,也別有一種風味,凡是扮男裝的女孩子,通常都不會很漂亮,可是她卻有一股勁焉。風流瀟灑,白麵書生,正是一般人心目中落難公子的那種類型,這裏面的學問就太大啦,真正喜歡女扮男裝的人,不是臭男人焉,而是太太小姐焉,主要的還是一些有錢有閑的太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看着自己的丈夫又老又俗──即令又帥又雅,也有點膩啦,最好換一換口味。這不是說該太太要紅杏出墻,女人紅杏出墻比男人紅杏出墻睏難萬倍,受道德的拘束,和對冒險的恐懼,往往不能出之,也不敢出之。但心裏癢癢的坐臥不安,一旦發現一個女扮男裝的同性朋友,和那種人交往,既沒有良心上的責備,也沒有頭破血流的危險,卻可以滿足心頭的寂寞,抓抓心裏那種奇癢。嗚呼!有百利而無一害,怎不大喜若狂,看上一兩千遍以崇拜之乎?越是有影響力的太太,越是喜歡這個調調。猶如越是有錢有勢的王公大臣,越喜歡男扮女裝的調調一樣也。
6.中外妒大王
孫臏先生的遭遇,使天下懷才之士,同聲一哭。龐涓先生最初可能真心真意要提攜他的盟兄,可是一旦發現該盟兄比他能幹,就心裏打鼓曰:"孫臏之才,大勝於我,若不除之,異日豈有我混的。"悲夫,任何純潔的感情,衹要在醋缸裏一泡,就會變質,一番美意遂變成一條毒蛇。結果孫臏先生受到刖刑,《東周列國志》上描寫曰:"龐涓遂喚刀斧手,將孫臏綁住,剔去一雙膝蓋骨。孫臏大叫一聲,昏絶倒地,半晌方蘇。"刖刑之後,還有黥刑,又在他臉上用針刺上四個字,曰"私通外國",以墨染之,終身不滅。龐涓先生所以不殺他,並非尚有不忍之心,而是還想要他傳授兵法。孫臏先生後來終於恍然大悟,這纔拆開鬼𠔌子先生的錦囊,錦囊上寫着"詐瘋"二字。他依計而行,假裝神經錯亂,睡到豬圈裏,吃屎吃尿。書上有詩嘆曰:
"紛紛列國鬥幹戈,俊傑乘時歸網羅,堪恨姦臣懷嫉妒,緻今良友詐病魔。"
最後的結局,人人皆知,孫臏先生逃回齊國,齊魏大戰,龐涓先生自刎在馬陵道上。但這並不算精彩,精彩的是,他閣下臨抹脖子時,還悻悻然曰:"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竪子之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幽默和尊嚴 | 第2節:又一發明 | 第3節:適可而止 | 第4節:萬惡之源 | 第5節:抓抓心裏奇癢 | 第6節:中外妒大王 | 第7節:因詩殺甥 | 第8節:江郎纔盡 | 第9節:努力猛烤 | 第10節:由弱變強 | 第11節:死不認錯 | 第12節:孑孓先生 | 第13節:孑孓分類 | 第14節:孑孓血統 | 第15節:孑孓嘴臉 | 第16節:額手稱慶 | 第17節:實在記不清 | 第18節:冒出幾個主意 | 第19節:李宗吾之學 | 第20節:且看其經 | 第21節:另一發明 | 第22節:無心無肝 | 第23節:短視 | 第24節:用啥交流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