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山海经校注   》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      Yi Ming    Yuan Ke

  山海经第五 中山经
  中山经
  
  1、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②,黄华而荚实,名曰箨③,可以已瞢④。有兽焉,其状如(虫犬)鼠⑤而文题,其名曰难(隹改能)⑥,食之已瘿。
  ① 郭璞云:“音恭。”
  ② 郭璞云:“或作楛叶。”
  ③ 汪绂云:“箨音托。”
  ④ 郭璞云:“音盲。”珂案:说文四云:“瞢,目不明也。”
  ⑤ 郭璞云:“(虫犬)鼠,所未详,音虺,字亦或作虺。”
  ⑥ 汪绂云:“音耐;或作熊。”
  2、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①,其上多橿,多(木厉)木②,是木③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④。
  ①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历山。’即此也;盖与薄山连麓而异名。”珂案:舜所耕历山,盖传说中地名,所在多有,非可实指,此藉使能证成,亦不过传说中之一耳。
  ② 郭璞云:“音厉。”
  ③ 珂案:是木,指(木厉)木。
  ④ 珂案:经文拣,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楝,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亦均校作楝,作楝是也。汪绂云:“楝音炼。楝木似槐子,如指头,色白而粘,可捣以浣衣,服之益肾。此服之不忘,谓令人健记,盖亦楝类也。或作简,非。”
  3、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①,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②。
  ① 郭璞云:“鲔似鳣也。”珂案:鲔音委。
  ②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此经,尾上有赤字,可以上有食之二字;同书卷九三九引此经,赤喙上有而字。
  4、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①。
  ① 郭璞云:“言有杂色垩也。”
  5、又东十五里,曰(水委)山①,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① 郭璞云:“音倭。”
  6、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①,食之不眯②。
  ① 郭璞云:“癙,病也;淮南子曰:‘狸头已癙’也。”珂案:郭引淮南子说山篇文,“已癙”今作“愈鼠”。
  ② 珂案:谓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②。
  7、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①,可以已痤②。
  ① 郝懿行云:“本草别录云:‘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大?)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
  ② 珂案:说文七云:“痤,小肿也。”汪绂以“皮上磈磊病”释之,良是。
  8、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①,其中多铁。
  ① 郭璞云:“或无谷字。”
  9、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①,其中多赤铜。
  ① 郭璞云:“或作檀谷之山。”
  10、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①。
  ① 郭璞云:“亦菅字。”郝懿行云:“说文云:‘葌,香艹,出吴林山。’本此经为说也。众经音义引声类云:‘葌,兰也。’又引字书云:‘葌与蕑同,蕑即兰也。’是葌乃香艹,郭注以葌为菅字,菅乃茅属,恐非也。”
  11、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①,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②。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③,食之已痔同。
  ① 珂案:经文鬼草,太平御览卷四六八引作鬼目。
  ② 郭璞云:“音如谲诈之谲。”
  ③ 珂案:经文鲋鱼,太平御览卷四四引无鱼字。
  12、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①,养之可以已忧。
  ① 汪绂云:“朏音菲。”
  13、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①,是多薝棘②。
  ① 郝懿行云:“玉篇作金谷多薝棘。”
  ② 郭璞云:“未详;音瞻。”郝懿行云:“本草云:‘天□冬一名颠棘。’即尔雅‘髦,颠棘’也。薝,玉篇云:‘丁敢切。’疑薝、颠古字或通。”
  14、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①,多砺石②、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③,食之已聋。
  ① 郭璞云:“一曰险山。”
  ② 郭璞云:“砺石,石中磨者。”珂案:磨,字本作,石硙也,今俗呼磨子;言可以为石硙者。
  ③ 郭璞云:“菽,豆。”
  15、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①。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②,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③。
  ① 郭璞云:“县,祭山之名也;见尔雅。”珂案:例以下文县婴,疑此处县下脱婴字。
  ② 珂案: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谓经文桑封系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婴系以玉献神之专称;其说近是,可供参考。
  ③ 珂案:经文桑封者桑主也已下十九字,毕沅谓疑是周秦人释语、旧本乱入经文者,或当是也。桑封若从江说系藻珪之误,则此释乃端在说明藻珪即藻玉之形状,而郭璞注乃云:“言作神主而祭,以金银饰之也。公羊传曰:‘虞主用桑。’主或作玉。”未免望文生义,漫为立说矣。
  
  中次二经
  
  
  1、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①。
  ① 郝懿行云:“玉篇云:‘鹖,何葛切;鸟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死而止。’”
  2、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3、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4、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5、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6、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①。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②,名曰蠪蚳③,食之不眯。
  ① 郭璞云:“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珂案:昆吾亦人名,见海经新释卷十“有国曰颛顼”节注③。
  ② 郭璞云:“如人号哭。”
  ③ 郭璞云:“上已有此兽,疑同名。”郝懿行云:“蚳疑当为蛭;已见东次二经凫丽之山。”珂案:王念孙、何焯校并同郝注。
  7、又西百二十里,曰葌①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②,可以毒鱼。
  ① 珂案:葌音奸。
  ② 郭璞云:“音忘。”
  8、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9、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①。
  ① 珂案:水经注沔水云:“沔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名为水虎者也。”其形性均近此马腹。又经文人面,毕沅校本作人而,于义为长。
  凡济山之首,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①,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① 郭璞云:“择用毛色。”珂案:言以毛物祠神也。
  
  中次三经
  
  
  1、中次三经萯山①之首,曰敖②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③。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④。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① 郭璞云:“萯音倍。”
  ② 郭璞云:“或作献。”
  ③ 郭璞云:“或作石。”
  ④ 郭璞云:“说者云,蒨、举皆木名也,未详;蒨音倩。”郝懿行云:“蒨,草也;举,木也。举即榉柳。本草陶注详之。”
  2、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①。是多驾鸟②。南望墠渚③,禹父之所化④,是多仆累、蒲卢⑤。(鬼申)武罗司之⑥,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⑦,而穿耳以鐻⑧,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⑨。畛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⑾,其状如凫,青身而朱⑿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⒀,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本⒁,名曰荀草⒂,服之美人色⒃。
  ① 郭璞云:“天帝曲密之邑。”珂案:例以西次三经“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语,此天帝盖即黄帝也。
  ② 郭璞云:“未详也。或曰驾宜为鴐,鴐鹅也;音加。”
  ③ 郭璞云:“水中小洲名渚。墠音填。”
  ④ 汪绂云:“左传言鲧化黄熊,入于羽渊,而又云在此,世之随处而附会以为古迹,类似此也。”珂案:盖亦传闻不同而异辞,正所以为神话也。
  ⑤ 珂案:郭璞云:“仆累,蜗牛也。”郝懿行云:“蒲卢为蜃蛤之属。仆累、蒲卢,同类之物,并生于水泽下湿之地。”则仆累、蒲卢,盖亦同声之转耳。
  ⑥ 郭璞云:“武罗,神名;(鬼申)即神字。”珂案:郭此注或据说文九“(鬼申),神也”为说,而段玉裁云:“当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自以段说为长。玉篇云:“(鬼申),山神也。”说亦较单以神释(鬼申)贴切。
  ⑦ 郭璞云:“或作首。”珂案:齿或作首者,首、齿形近易讹;然揆经文之意,仍以作齿为是。又经文小要,宋本作小□,吴宽抄本、项絪本、黄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小腰;要即□、腰字之古写。
  ⑧ 郭璞云:“鐻,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音渠。”郝懿行云:“说文新附字引此经,云:‘鐻,环属也。’”
  ⑨ 吴任臣云:“淮南子‘青要玉女、降霜神也’,本此傅会之。”珂案: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无“青要玉女”语,或吴氏别有所本,当在阙疑。
  ⑩郭璞云:“音轸。”
  ⑾郭璞云:“音如窈窕之窈。”
  ⑿郭璞云:“朱,浅赤也。”
  ⒀珂案:葌,兰也;已见上文吴林山。
  ⒁郭璞云:“根似□本,亦香草。”
  ⒂郭璞云:“或曰苞草。”
  ⒃珂案:综上经文所叙,(鬼申)武罗者,盖楚辞九歌山鬼所写山鬼式的女神也。“小要(腰)白齿”,所以“窈窕”、“宜笑”;“赤豹文狸”,或即“人面豹文”之演化;“荀草服之美人色”,山鬼所采“三秀”,说者亦谓是使人驻颜不老的芝草之属;而山鬼所思之“灵修”,亦此(鬼申)武罗所司密都之“帝”,均高级天神也。
  3、又东十里曰騩①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②。
  ① 郭璞云:“音巍。”
  ② 珂案:艺文类聚卷二引山海经云:“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初学记卷一引郭璞图赞略同,惟无羽作无鳞,雷也作雷音,义较长;疑此即赞也。“食之辟兵”可以为经文“服之御兵”作诠解。又上文牛首山劳水已有飞鱼,与此同名,非一物也。
  4、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①。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①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广雅云:‘牡荆,曼荆也。’曼,本草作蔓,此经蔓居,疑蔓荆声之转;蔓荆列本草木部,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
  5、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①。是山也五曲②,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③,其状如人而虎尾④,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⑤。
  ① 郭璞云:“九水所潜,故曰九都。”
  ② 郭璞云:“曲回五重。”
  ③ 郭璞云:“吉犹善也。”
  ④ 郭璞云:“或作雀尾。”
  ⑤ 郭璞云:“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夏后孔甲田于萯山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见吕氏春秋也。”珂案:见吕氏春秋音初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①,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① 汪绂云:“□同,音劈;周礼:‘以□辜祭百物。’言分磔牲体以祭也。”
  
  中次四经
  
  
  1、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①。
  ① 郭璞云:“泠石,未闻也;泠或作涂。”郝懿行云“泠当为□;西次四经‘号山多□石’是也。郭云‘泠或作涂’,涂亦借作泥涂字,□又训泥,二字义同,故得通用。又涂或淦字之讹也,说文□、淦同。”珂案:王念孙亦校改泠作□、涂作淦。吴宽抄本作冷石,非。
  2、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①。有兽焉,其状如貉②而人目,其名曰(上鹿下言)③。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④。
  ① 郝懿行云:“礝当为。说文云:‘,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瓀,引此经作瓀石,或所见本异也。张揖注上林赋云:‘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② 郭璞云:“貉或作(豸豦),古字。”
  ③ 郭璞云:“音银;或作麋。”
  ④ 郭璞云:“言亦出水中。”郝懿行云:“瓀亦当为。”
  3、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①。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②。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犬颉)③,其状如獳犬而有鳞④,其毛如彘鬣⑤。
  ① 郭璞云:“音搜;茅搜,今之蒨草也。”
  ② 郝懿行云:“犀渠盖犀牛之属也。吴语云:‘奉文犀之渠。’吴都赋云:‘户有犀渠。’疑古用此兽皮蒙楯,故因名楯为犀渠矣。”
  ③ 郭璞云:“音苍颉之颉。”
  ④ 珂案:文选江赋李善注引此经(犬颉)作獭,獳犬作□,无有鳞字。
  ⑤ 汪绂云:“毛出鳞间如彘鬣也。”
  4、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①,多涂石②,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①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并作榖,作榖是也。
  ② 珂案: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郭璞注:“泠或作涂。”即此。
  5、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①。
  ① 郭璞云:“茇一作艾。”郝懿行云:“尔雅云:‘杬,鱼毒。’说文杬从艹作芫,疑作艾者,因字形近芫而讹。”
  6、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7、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①,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薴②,可以毒鱼。
  ① 珂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此经而西下有北字,水玉作美玉。
  ② 郭璞云:“亭宁、耵聍二音。”
  8、又西三百里,曰牡山①,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上竹下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鸟多赤鷩②。
  ① 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牝山,藏经本作壮山。”
  ② 郭璞云:“音闭;即鷩雉也。”
  9、又西三百五十里,曰歡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①。此二山者,洛闲也②。
  ① 郝懿行云:“上文蔓渠山马腹,一本作马肠,盖此是也。大荒西经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亦其例。”
  ② 珂案:谓歡举、玄扈二山夹洛水闲也。水经注洛水云:“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①,以采衣之②。
  ① 郭璞云:“言直祈祷。”郝懿行云:“祈当为(上几下皿)。”珂案:说文五云:“(上几下皿),以血有所刉涂祭也;从血,几声,渠稀切。”则以作(上几下皿)为是,(上几下皿)为祭礼之一,非“直祈祷”之谓也。
  ② 郭璞云:“以采饰鸡。”
  
  中次五经
  
  
  1、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①,无草木,多怪石。
  ① 郭璞云:“或作苟林山。”郝懿行云:“下文正作苟林山,文选江赋注引此经亦作苟林山。”
  2、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榖柞,其草多(上艹下朮)芫①,其阳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②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③,食之已垫④。
  ① 汪绂云:“(上艹下朮),山蓟也,有苍朮、白朮二种;芫,芫华也;皆入药用。”
  ② 汪绂云:“(鸟大)音地。”
  ③ 郝懿行云:“盖鹿字假音;玉篇作音如豕。”
  ④ 汪绂云:“垫,下湿病。”
  3、又东三百里,曰县斸①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① 汪绂云:“斸音斲,又音祝。”
  4、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①,无草木,多庱(夌改夆)石②。
  ① 珂案:上文已有此山,疑是其连麓。
  ② 郭璞云:“未详。”毕沅:“庱(夌改夆)当为玤;说文云:‘石之次玉者。’”
  5、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冬①。
  ① 珂案:□当为虋,音门,俗亦作门;门冬有二种:一麦门冬,一天门冬,均入药用。
  6、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①。
  ① 珂案:中次一十一经云:“视山有井,夏有水,冬竭。”与此适反。
  7、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木①,其草多芃②。
  ① 郭璞云:“似樗树,材中车辕。”郝懿行云:“说文云,杶,或作,即今椿字也。”
  ② 郝懿行云:“芃,说文训草盛,非草名也。疑芃当为(上艹下几)字之讹;(上艹下几)音交,即药草秦(上艹下几)也,见本草。”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8、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9、又东五百里,曰槐山①,谷多金锡。
  ① 珂案:毕沅本槐山作(禾鬼)山,云(禾鬼)当为稷,稷山在今山西省稷山县,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关于后稷,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西周国”节注②、⑤。
  10、又东十里,曰历山①,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① 郝懿行云:“即上文历儿山;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
  11、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①。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① 郭璞云:“似鹿而小,黑色。”毕沅云:“郭说非也。尔雅:‘麠,大鹿。’说文云:‘牛尾一角,或从京。’则此是大鹿。凡云京皆大也,郭义失之。”
  12、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13、又东南十里,曰蛊尾①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① 郝懿行云:“水经注作虫尾。”
  14、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薯藇蕙①,多寇脱②。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③。
  ① 郭璞云:“蕙,香草也。”珂案:蕙已见上文西山经浮山及嶓冢山。
  ② 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
  ③ 郭璞云:“石次玉者也;璇音旋。”
  15、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①。
  ① 郭璞云:“河图曰:‘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糱酿①;干②,置鼓③;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④,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⑤。婴用吉玉,采之⑥,飨之⑦。
  ① 郭璞云:“以糱作醴酒也。”
  ② 郭璞云:“干,万;干,楯也。”
  ③ 郭璞云:“击之以舞。”
  ④ 郭璞云:“天神之所冯也。”
  ⑤ 郭璞云:“以血祭也;刉,犹刲也。”珂案:刉,本作(气刀),音机;谓杀牛羊等取血以衅也。
  ⑥ 郭璞云:“又加以缯彩之饰也。”
  ⑦ 郭璞云:“劝强之也。特牲馈食礼曰:‘执奠,祝飨。’是也。”珂案:仪礼特牲馈食礼云:“尸答拜,执奠,祝飨。”郑注云:“飨,劝强之也。”是郭注所本。
  
  中次六经
  
  
  1、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①,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②,是为螫虫③,实惟蜂蜜之庐④。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⑤。
  ① 郭璞云:“在济北谷城县西,黄石公石在此山下,张良取以合葬尔。”珂案:谷城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东北,一名黄山。
  ②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五0引此经作娇虫。
  ③ 郭璞云:“为螫虫之长。”
  ④ 郭璞云:“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亦)蜂名。”
  ⑤ 汪绂云:“禳,祈祷以去灾恶,使勿螫人,其鸡则放而勿杀也。”
  2、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3、又西十里,曰廆①山,其阴多(王雩)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要鸟)②,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榖水。
  ① 郭璞云:“音如瓖伟之。”
  ② 郭璞云:“铃要二音。”
  4、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水射)①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②,而东流注于谷水。
  ① 郭璞云:“音谢。”
  ② 珂案:王念孙校,经文出下应增于字。
  5、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6、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①。
  ① 郭璞云:“皆未闻。”郝懿行云:“麋石或是画眉石,眉麋古字通也;栌丹疑即黑丹,栌卢通也。”
  7、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8、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①。无草木。
  ① 珂案:旋龟已见南山经杻阳之山。
  9、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①。
  ① 郭璞云:“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即此类也。”珂案:鸣石,盖磬石之类;郭说襄阳郡上鸣石,见晋书五行志。
  10、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①。其西有林焉,名曰墦②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③。
  ① 珂案:人鱼已见上文西山经竹山竹水、北次三经龙侯山决决水及中次四经熊耳山浮豪水。
  ② 郭璞云:“音番。”
  ③ 郭璞云:“未闻也;珚音堙。”珂案:水经注谷水引此经作(王囷)玉,影宋本太平御览卷六二引作(王困)玉;玉篇云:“(王囷),齐玉,奇殒切。”则珚玉盖(王困)玉之讹也。
  11、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①,多备(人改木)木②,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③。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④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① 郝懿行云:“樗当为(木乎);说文云:‘(木乎)木出橐山。’谓此也。”
  ② 郭璞云:“今蜀中有备(人改木)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盐粉着状,可以酢羹;音备。”珂案:经文备(人改木)木,王念孙云:“木字疑衍。”
  ③ 郭璞云:“萧,蒿;见尔雅。”郝懿行云:“尔雅云:‘萧,荻。’郭注云:‘即蒿也。’”
  ④ 郭璞云:“黾,蛙属也。”
  12、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①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谯。”
  13、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①,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鷩②,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③,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④。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⑤。
  ① 郝懿行云:“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
  ② 珂案:宋本鷩上有赤字,何焯校亦增赤字。
  ③ 郭璞云:“桃林,今宏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饶野马山羊山牛也。”珂案:桃林,毕沅说即邓林,是神话中夸父弃杖所化而成林者;见海经新释卷三“夸父与日逐走”节注⑥。
  ④ 珂案: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此经,多马下尚有造父于其中得骅骝騄耳之乘以献穆王十六字,或系逸落之郭注误入经文也。
  ⑤ 珂案:珚玉亦当为(王囷)玉,已见上文傅山注③。
  14、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薯藇,多苦辛①,其状如橚②,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肃)③。(纟昔)④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⑤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⑥。
  ① 珂案:经文苦辛,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均作苦莘,邵恩多校本同。
  ② 郭璞云:“即楸字也。”
  ③ 郭璞云:“黑砥石生水中。”
  ④ 郭璞云:“(纟昔)音藉。”
  ⑤ 珂案:经文出,宋本、毛扆本作至。
  ⑥ 王念孙云:“门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误入正文,水无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①,以六月祭之②,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① 汪绂云:“此条无中岳,而曰岳在其中,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王者于此以时望祭四岳,以其非岳而祭四岳,故曰岳在其中;此殆东周时之书矣。”
  ② 郭璞云:“六月亦岁之中。”
  
  中次七经
  
  
  1、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①。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②,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③,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④,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⑤。
  ① 郭璞云:“与或作舆;下同。”
  ② 郭璞云:“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
  ③ 郭璞云:“祷祀百神,则用此石。”
  ④ 郝懿行云:“说文云:‘蓍,蒿属。’广雅云:‘蓍,耆也。’”珂案:蓍音尸,埤雅云“草之多寿者”,古取其茎为占筮之用。
  ⑤ 珂案:簳音干,箭干也。
  2、东三百里,曰鼓锺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①。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②,其名曰焉酸③,可以为毒④。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① 郭璞云:“举觞燕会,则于此山,因名为鼓锺也。”
  ② 郭璞云:“叶三重也。”
  ③ 郝懿行云:“焉酸,一本作乌酸。”珂案:太平御览卷四二引此经正作乌酸。
  ④ 郭璞云:“为,治。”郝懿行云:“治去之也。”
  3、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①。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上艹下瑶)②草,其叶胥成③,其华黄,其实如菟丘④,服之媚于人⑤。
  ① 郭璞云:“音遥;或无之山字。”
  ② 郭璞云:“亦音遥。”
  ③ 郭璞云:“言叶相重也。”
  ④ 郭璞云:“菟丘,菟丝也。”
  ⑤ 郭璞云:“为人所爱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云:“赤帝(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此瑶姬神话之概略也。别赋注引高唐赋(今本无)记瑶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乃与此经所记之女尸化为(上艹下瑶)草契合焉,知瑶姬神话乃(上艹下瑶)草神话之演变也。此一神话,又再变而为瑶姬于巫山助禹治水,则唐末道士杜光庭于镛城集仙录所记是也,而群众之意愿体现于斯矣,至今巫峡民间犹传述之。参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⑦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②。
  4、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①,赤若丹火,善詈②。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③。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④,服之不瘿。
  ① 郭璞云:“即豚字。”毕沅云:“借遁字为之,逐又遁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是此经之逐,从遁或□省,当读为豚。”
  ② 郭璞云:“好骂人。”毕沅云:“即山都也。”珂案:毕说是也;是盖山都、山□、山(犬喿)、枭阳之类,乃传说中猩猩、狒狒之神话化也。礼曲礼云:“猩猩能言。”唐国史补云:“猩猩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③ 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
  ④ 珂案:无条已见西山经皋涂之山,与此同名异物。
  5、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①,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口垔)②。
  ① 郭璞云:“音鞭。”
  ② 郭璞云:“食不噎也。”
  6、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①。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②,其名曰文文。
  ① 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② 郭璞云:“好呼唤也。”
  7、又东五十七里,曰大①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②。有草焉,其状叶如榆③,方茎而苍伤④,其名曰牛伤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⑥,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⑦,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此经作大苦,毕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而郭注无音,知本为苦字明矣。
  ②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说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读若眉。’”
  ③ 珂案:经文其状叶如榆,王念孙、郝懿行并校其叶状如榆;毕沅本作其状如榆,无叶字。
  ④ 珂案:苍伤,苍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经谓刺为伤也。”即指此。
  ⑤ 郭璞云:“犹言牛棘。”
  ⑥ 郭璞云:“厥,逆气病。”
  ⑦ 珂案:尔雅释鱼云:“龟三足,贲。”郭璞注此经谓“今吴兴有三足六眼龟”,亦异闻也。
  8、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①,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②。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鱼仑)③鱼,黑文,其状如鲋④,食者不睡⑤。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腾(马改鱼)⑥鱼,状如鳜,居逵⑦,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⑧。
  ① 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却着叶,花生穗闲。”
  ②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经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览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雳也。
  ③ 郭璞云:“音伦。”
  ④ 郝懿行云:“广雅云:‘鰿,鲋也。’即今之鲫鱼。”
  ⑤ 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作食之不肿,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肿。”
  ⑥ 郭璞云:“音腾。”
  ⑦ 郭璞云:“鳜鱼,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珂案:鳜音桂。
  ⑧ 郭璞云:“□,痈属也,中多有虫。淮南子曰:‘鸡头已□。’音漏。”
  9、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①。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②,黄华黑实③,服者不怒。其上多玉④,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帝)鱼,状如□蜼⑤而长距,足白而对⑥,食者无蛊疾⑦,可以御兵。
  ① 郝懿行云:“言草木屯聚如仓囷之形也。”
  ② 郭璞云:“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离骚曰:‘靡萍九衢。’”
  ③ 珂案:艺文类聚卷八八引此经作黑叶。
  ④ 郭璞云:“此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诗含神雾云。”
  ⑤ 郝懿行云:“□当为盩,广雅云:‘狖,蜼也。’狖、盩声相近。郭注尔雅云:‘蜼似猕猴。’(鱼帝)即鲵也,鲵省作儿,周书王会篇云:‘儿若猕猴。’与此经合。”珂案:王念孙亦校□作盩。盩音舟。
  ⑥ 郝懿行云:“对盖谓足趾相向也。”
  ⑦ 郝懿行云:“北次三经云:‘人鱼如(鱼帝)鱼,四足,食之无痴疾。’此言‘食者无蛊疾’,蛊,疑惑也;痴,不慧也:其义同。”
  10、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①。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②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上艹下朮)③,白华黑实,泽如蘡薁④,其名曰(上艹下瑶)草⑤,服之不昧⑥。上多美石⑦。
  ① 郭璞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珂案: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② 郭璞云:“音郁。”
  ③ 郭璞云:“(上艹下朮)似蓟也。”
  ④ 郭璞云:“言子滑泽。”汪绂云:“蘡薁蔓生,细叶,实如小葡萄,或以为樱桃,或以为葡萄,皆误。”郝懿行云:“盖即今之山葡萄。”
  ⑤ 珂案:此(上艹下瑶)草与上文姑媱之山(上艹下瑶)草同名异实。
  ⑥ 珂案:经文不昧,王念孙校改不眯;不眯,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②。
  ⑦ 郭璞云:“次玉者也;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珂案:启母化石生启事,今本淮南子无,惟见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声乃来。’禹跳石,误中□。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今本盖脱去之。参见海经新释卷二“夏后启”节注⑥。
  11、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①赤实,可以御凶。
  ① 郭璞云:“反伤,刺下勾也。”珂案:伤,刺也;已见上文“大之山”注④。
  12、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①。
  ① 郭璞云:“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珂案:錞于字已见上文西山经騩山,錞,汪绂释为蹲,引申固亦有依附之义也。
  13、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①不蛊。汜②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③,上多少辛④。
  ① 珂案:经文食之,宋本、吴宽抄本作食者。
  ② 郝懿行云:“汜音似。”
  ③ 郭璞云:“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
  ④ 郭璞云:“细辛也。”
  14、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有草焉,名曰(上艹下冈)草①,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②。器③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④。
  ① 郭璞云:“音刚。”
  ② 郭璞云:“言益人智。”
  ③ 郭璞云:“或作嚣。”
  ④ 郭璞云:“一作侵。”珂案:王念孙校役为没,云即下文没,其所据项絪本也。
  15、又东南十里,曰太山①。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②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③;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④。
  ① 汪绂云:“此太山在郑,非东岳太山。”
  ② 珂案:经文荻,郝懿行云,当为萩字之讹。萩音秋,尔雅释草云:“萧,萩。”郭注云:“即蒿。”合于今本郭注“荻亦蒿也,音狄”之义。郭注荻、狄字亦当作萩、秋。
  ③ 珂案:经文役水,宋本、汪绂本作没水,项絪本役亦作没。
  ④ 珂案:经文役,宋本、汪绂本作没,项絪本同;下疑应增水字。
  16、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①。
  ① 珂案:经文役,宋本、项絪本并作没;汪绂本作投,误也。下疑亦应增水字。
  17、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18、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柏①,服者不寒。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① 郭璞云:“音计。”郝懿行云:“玉篇云:‘,俗蓟字。’初学记二十八卷引广志云:‘柏有计柏。’计、声同,疑是也。”
  19、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①。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②,服之不夭③,可以为腹病④。
  ① 珂案:经文青垩,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作美垩。
  ② 郝懿行云:“玉篇云:‘□,胡恳切,草名,似蓍,花青白。’广韵同。是□当为□。”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音很。
  ③ 郭璞云:“言尽(益)寿也。或作芺。”郝懿行云:“芺即夭,古今字尔。”
  ④ 郭璞云:“为,治也;一作已。”珂案:经文病,宋本作疾。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①,婴用一藻玉瘗②。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① 郭璞云:“言以羊为荐羞。”
  ② 郭璞云:“藻玉,玉有五彩者也。或曰,所以盛玉藻藉也。”郝懿行云:“藻玉已见西次二经泰冒山。此藻疑当与璪同,说文云:‘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也。’藻藉,见周官大行人。”
  
  中次八经
  
  
  1、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①檀。雎②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③。
  ① 郭璞云:“杼音椽柱之柱。”
  ② 郭璞云:“雎音痈疽之疽。”
  ③ 郭璞云:“有斑彩也。”珂案:楚辞九歌河伯云:“乘白鼋兮逐文鱼。”当即此。
  2、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①,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②。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③。其兽多闾麋④。
  ① 郭璞云:“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僥外也;音狸,一音来。”
  ② 郭璞云:“□似橘而大也,皮厚味酸。”珂案:□,本字作柚。黄丕烈、周叔弢校本云:“多橘□并传十字应在其草多竹上。”
  ③ 郝懿行云:“鲛鱼即今沙鱼。”
  ④ 珂案:经文麋,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麈;郭璞云:“似鹿而大也。”
  3、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①。神鼍围②处之,其状如人面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① 珂案:桃枝钩端已见上文西山经嶓冢之山。
  ② 汪绂云:“鼍音驼。”
  ③ 郝懿行云:“广韵鼍字注本此文,无面字。”珂案:经文面,疑是而字之误,属下读。郭璞注海外东经毛民国云:“为人短小,而体尽有毛。”宋本、毛扆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吴任臣本而俱作面,可证。
  4、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麂①,其鸟多白鷮②,多翟,多鸩③。
  ① 郭璞云:“麂似獐而大,猥(□)毛,豹(狗)脚;音几。”
  ② 郭璞云:“鷮似雉而长尾,走且鸣;音骄。”
  ③ 郭璞云:“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郝懿行云:“说文云:‘鸩,毒鸟也。’体有毒,古人谓之鸩毒。”
  5、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①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① 郭璞云:“音诡。”
  6、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①,其木多梓楠,多桃枝,多柤②栗橘□,其兽多闾麈□□③。
  ① 郭璞云:“音伦。”
  ② 郭璞云:“柤似梨而酢濇。”珂案:柤音渣;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平丘甘柤”节注④。
  ③ 郭璞云:“□似菟而鹿脚,青色;音。”
  7、又东二百里,曰陆(危邑)①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① 汪绂云:“(危邑)音跪。”
  8、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①。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① 郝懿行云:“木疑水字之讹。”珂案:王念孙校亦作水,汪绂本木字正作水。
  9、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鼍②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① 郭璞云:“石似玉者;音旻。”
  ② 郭璞云:“鼍,徒何切;一作蠤(酋改留),笑游切。”郝懿行云:“蠤(酋改留)字音义并所未详。”
  10、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①,其木多榖柞柤栗橘□,其兽多(犬勺)②。
  ① 郝懿行云:“铜山,盖以所产三物得名。”
  ② 郝懿行云:“(犬勺),本或作豹,非。(犬勺)音灼,豹文兽也;见西次二经厎阳之山。”珂案:吴任臣本、毕沅本作豹。
  11、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12、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①,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
  ① 珂案:机已见上文北山经首单狐之山。
  13、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菁雘,其木多桃李梅杏①。
  ① 郭璞云:“梅似杏而酢也。”
  14、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①,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① 郭璞云:“寄生也,一名宛童;见尔雅。”
  15、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
  16、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17、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①,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②,多邽石③,多寓木,多柘。
  ① 郭璞云:“若或作前。”
  ② 郭璞云:“赤土。”
  ③ 郭璞云:“未详。”王念孙云:“下文虎尾之山多封石,邽、封二字必有一误;篇内作邽石者二,作封石者六。”珂案:是邽石当作封石也。郝懿行校同。
  18、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19、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①。
  ① 郭璞云:“一作楢。”
  20、又东南七十里,曰灌山①,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此经作濯山。下文邽石亦应作封石。
  21、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22、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23、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①,其上多白□,其下多洗石②,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① 郭璞云:“椒为树小而丛生,下有草木则□死。”
  ② 珂案:洗石已见上文西山经首钱来之山。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①,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②一璧。
  ① 郭璞云:“祷请已薶之也。”郝懿行云:“祈当为(上几下皿)。”珂案:(上几下皿)见上文中次四经末段注①。
  ② 珂案:经文婴毛,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谓当系婴用之误,是也。婴为以玉献神之专称,婴用一璧者,以一璧祠祭于神也。准此,上文用一藻圭,亦疑当作婴用一藻圭,脱婴字。
  
  中次九经
  
  
  1、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上艹下朮)。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2、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②,其鸟多翰鷩③。
  ① 郭璞云:“似蜥易,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珂案: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帝颛顼乃令□先为乐倡,□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音驼,即鼍之或字,是关于鼍之神话也。
  ② 郭璞云:“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即尔雅所谓魏。”珂案:郭注魏,今本尔雅作犩。
  ③ 郭璞云:“白翰赤鷩。”
  3、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大江①。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药②空夺③。
  ① 珂案:经文东流注大江,汪绂本、毕沅校本注下并有于字,王念孙校亦增于字。
  ② 珂案:药,白芷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号山。
  ③ 汪绂云:“空夺即寇脱也。”珂案:汪说疑是。寇脱已见上文中次五经升山。
  4、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①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②,多(上执下鱼)鱼③,其木多楢④杻,多梅梓,其兽多夔牛□□犀兕。有鸟焉,状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⑤,可以御火。
  ① 郭璞云:“音居。”
  ② 郭璞云:“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又呼马绊蛇,谓此类也。”
  ③ 郭璞云:“音贽;未闻。”
  ④ 郭璞云:“楢,刚木也,中车材;音秋。”
  ⑤ 郭璞云:“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为窃脂,疑非此也。”郝懿行云:“与尔雅窃脂同名异物。”
  5、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
  6、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犬也)①狼,见则国内有兵②。
  ① 汪绂云:“(犬也)音巳。”
  ② 郭璞云:“一作国有内乱。”
  7、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蒲(薨鸟)①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猿蜼②。
  ① 郭璞云:“音薨。”
  ② 汪绂云:“蜼,猿属,仰鼻岐尾,天雨则自悬树,而以尾塞鼻。”
  8、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①,东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① 珂案:经文“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中间,疑有脱文,姑为断句如此。
  9、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①梓,多杻楢。减水②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① 郭璞云:“梅或作(上艹下敏)。”
  ② 郝懿行云:“刘昭郡国志注引此经作城水,城疑碱字之讹,或古本减有作碱者也。”
  10、又东三百里,曰勾檷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木多栎柘,其草多芍药。
  ① 珂案:檷音弭。
  11、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①,多杨。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②。其兽多闾麋,多麈豹虎③,其鸟多白鷮。
  ① 郭璞云:“棷木,未详也;樿木白理,中栉。驺善二音。”
  ② 郝懿行云:“水蛇也。”
  ③ 珂案:经文疑当作其兽多闾麋麈,多豹虎;多麈二字适倒。
  12、又东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兽多豕鹿□□,其鸟多鸩。
  13、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①。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四引此经,熊之穴作熊穴;冬启作若冬启夏闭。
  14、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阳多美玉赤金,其阴多铁,其木多桃枝荆芭①。
  ① 郝懿行云:“芭盖芑字之讹,芑又杞之假借字也。南次二经云:‘呼勺之山,其下多荆杞。’中次十一经云:‘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并以荆芑连文,此误审矣。”珂案:宋本、吴宽抄本芭正作芑。
  15、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①,其木多柤栗橘□楢杻,其兽多□□,其草多嘉荣。
  ① 珂案:文选子虚赋云:“瑊玄厉。”张揖注云:“瑊、,石之次玉者。”如淳云:“瑊,音缄;,音勒。”据此,经文瑊石石字疑衍。
  16、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其中多龙修①。
  ① 郭璞云:“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茎倒垂,可以为席。”珂案:古今注云:“世称皇帝(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堕而生草,曰龙须。”是关于龙须(须)之神话,修、须声近而转耳。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①、勾檷、风雨、騩之山②,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③,少牢具,婴毛④一吉玉。熊山,席也⑤,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用兵以禳⑥;祈,璆冕舞⑦。
  ① 郝懿行云:“此上无文山,盖即岷山也;史记又作汶山,并古字通用。”
  ② 珂案:经文騩之山,疑衍之字。
  ③ 郭璞云:“先进酒以酹神。”
  ④ 珂案:经文婴毛一吉玉与下文婴毛一璧毛字,当俱系用字之讹,说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②。
  ⑤ 郭璞云:“席者,神之所冯止也。”郝懿行云:“席当为帝,字形之讹也;上下经文并以帝冢为对,此讹作席,郭氏意为之说,盖失之。”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亦校席作帝。
  ⑥ 郭璞云:“禳,祓除之祭名;者,持盾武舞也。”
  ⑦ 汪绂云:“求福祥则祭用璆玉,舞者用冕服以舞也。”珂案:璆音求;尔雅释器云:“璆、琳,玉也。”郭璞注:“美玉名。”二句意当为禳则干舞,祈则冕服持玉以舞也。
  
  中次十经
  
  
  1、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2、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①,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① 郝懿行云:“本草别录云:‘封石味甘,无毒,生常山及少室。’下文游戏之山、婴侯之山、丰山、服山、声匈之山并多此石。”
  3、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①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②。
  ① 郭璞云:“音溃。”
  ② 汪绂云:“枝句,盖桃枝句端也。”
  4、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5、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①,见则其国大疫。
  ① 郭璞云:“音企。”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此经彘尾作彘毛,跂踵作企踵。
  6、又西三十里,曰楮山①,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① 郭璞云:“一作渚州之山。”
  7、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鹆①。
  ① 郭璞云:“鸲鹆也。传曰:‘鸲鹆来巢。’音臞。”
  8、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榖柞杻,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9、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弓欠)杻①。
  ① 郭璞云:“(弓欠)义所未详。”郝懿行云:“方言云:‘(弓欠),长也;东齐曰(弓欠)。’郭注云:‘(弓欠),古矧字。’然则(弓欠)杻,长杻也。杻为木多曲少直,见陆玑诗疏。此杻独长,故着之。俟考。”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①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②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③;合巫祝二人,婴一璧。
  ① 郝懿行云:“首山即首阳山。”
  ② 珂案:经文婴毛,仍当是婴用之讹,说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②。
  ③ 郝懿行云:“其当为具字之讹。”
  
  中次一十一山经
  
  
  1、中次一十一山经①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②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④。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
  ① 珂案:经文原当作中次一十一山,迨刘秀校录此书,始改山为经,亦有改而未尽者,即此是也,于是山、经二字乃互相抵触矣。吴任臣本挖去山字,空出一格,殆亦已知其为抵触,却不知去经存山始符原貌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珂案:湍音专。
  ③ 郭璞云:“音况。”
  ④ 郭璞云:“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2、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①之山。潕②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楠,其兽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③,可以毒鱼。
  ① 汪绂云:“此非河北纣都之朝歌。”珂案:上文已有朝歌之山,见中次五经。
  ② 郭璞云:“音武。”
  ③ 汪绂云:“即芒草也。”珂案:芒草已见上文中次二经葌山。
  3、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①,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②。
  ① 郝懿行云:“囷,广韵引作箘。”
  ② 珂案:鸣蛇已见上文中次二经鲜山。
  4、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①。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① 珂案:中次五经云:“超山有井,冬有水而夏竭。”与此适反。
  5、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①,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① 郭璞云:“似柞子,可食,冬夏生(青),作屋柱难腐;音诸,或作储。”
  6、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①,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②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③,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锺焉,是知霜鸣④。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① 珂案:蝯同猿,即今猿字。
  ② 珂案: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文选南都赋注云:“耕父,旱鬼也。”其注礼仪志引东京赋注同,今注并无之。
  ③ 郭璞云:“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
  ④ 郭璞云:“霜降则锺鸣,故言知也。”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八卷引此经及郭注知并作和,疑今本字形之讹。”
  7、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薯藇①,其草多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① 汪绂云:“薯藇非木也,此疑当是槠芧,芧,小栗也。”
  8、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9、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①,其木多梓楠,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②,名曰鸩③。
  ① 珂案:艺文类聚卷八九引此经瑶作摇。
  ② 郭璞云:“蜚,负盘也;音翡。”郝懿行云:“蜚见尔雅,郭注云:‘蜚,负盘,臭虫。’”
  ③ 郭璞云:“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珂案:食蛇鸩已见上文中次八经女几山。
  10、又东四十里,曰支离①之山。济水②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③,其鸣④自呼。多(牛乍)牛,多羬羊。
  ① 珂案:经文支离,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并校作攻离。
  ② 珂案:经文济水,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淯水。
  ③ 郭璞云:“似酒勺形。”郝懿行云:“鹊尾似勺,故后世作鹊尾勺,本此。”
  ④ 珂案:经文鸣,吴宽抄本作名。
  11、又东北五十里,曰祑(上竹下周)①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②。
  ① 郭璞云:“音雕。”
  ② 珂案:经文机柏,宋本作机桓,王念孙、郝懿行亦并校作机桓,云即无患子,可以浣衣去垢。
  12、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13、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车古)①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②。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③,善(马央)(上分下牛)④,食者不风⑤。
  ① 郭璞云:“音枯。”
  ② 郭璞云:“未详;音葅。”郝懿行云:“经内皆云其木多苴,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柤之借为苴,亦如杞之借为芑矣。”
  ③ 郭璞云:“言体有鳞甲;音吝。”
  ④ 郭璞云:“跳跃自扑也;鞅奋两音。”
  ⑤ 郭璞云:“不畏天风。”汪绂云:“或云无风疾也。”
  14、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①,多闾麈,多□□。其阳多□,其阴多青雘。
  ① 郭璞云:“黑豹也,即今荆州山中出(之)黑虎也。”
  15、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16、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①,帝台之浆②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① 郭璞云:“或作潜。”
  ② 珂案:经文帝台之浆,艺文类聚卷八引浆下有水字,太平御览卷五九同。中次七经休与之山有帝台之棋,为帝台所以祷百神者;又有鼓锺之山,为帝台所以觞百神者,则帝台者,盖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犹人间徐偃王之类是也。晋书束晰传云:“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今本穆传已无帝台事,盖阙佚也。
  17、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榖,多玉,多封石。
  18、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①,食之无蛊疫②。
  ① 郭璞云:“三足鳖名能,见尔雅。”
  ② 王念孙云:“疫字因下文其国大疫而误,当为疾;上文云,(鱼帝)鱼食之无蛊疾。”珂案:(鱼帝)鱼已见中次七经少室之山。
  19、又东南三十里,曰婴(石垔)①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②。
  ① 郭璞云:“音真。”
  ② 郝懿行云:“即杶字,见说文。”
  20、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①,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① 汪绂云:“视当作瀙,今南阳汝宁间有瀙水。”
  21、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①,赤如丹火,其名曰(犬戾)②,见则其国大疫。
  ① 吴任臣云:“汇,猬鼠也。”
  ② 郭璞云:“音戾。”
  22、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①山,视水出焉②,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③。
  ① 珂案:葴音缄。
  ② 郭璞云:“或曰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也。”
  ③ 郭璞云:“如青狗。”
  23、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24、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①椐。
  ① 郭璞云:“椆,未详也;音雕。”郝懿行云:“类篇云:‘椆寒而不凋。’”
  25、又东二十里,曰婴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26、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①,其中多白垩。
  ① 郝懿行云:“视当为瀙。水经注云:‘瀙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孰之山,东北流注于瀙。’”
  27、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①。
  ① 郭璞云:“今虎豆狸豆之属;累一名縢,音诔。”
  28、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①,白耳白喙,名曰狙①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① 郭璞云:“尔雅说鼠有十三种,中有此鼠,形所未详也。音狗吠之吠。”
  ② 汪绂云:“狙音蛆。”
  29、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30、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31、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①,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②,其枝四衢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④青柎,名曰帝女之桑⑤。
  ① 珂案:经文五十五里,宋本、毛扆本均无下五字。经文视水,郝懿行校仍当作瀙水。
  ② 郭璞云:“围五丈也。”
  ③ 郭璞云:“言枝交互四出。”
  ④ 珂案:经文黄华,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作青华,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作青叶。
  ⑤ 郭璞云:“妇女主蚕,故以名桑。”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云:“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曰帝女桑。”毕沅云:“案水经注,(宣)山在今河南泌阳县界,今失名。”泌阳县,汉时称比阳县,属南阳郡,则宣山即崿山矣,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故桑以帝女而名,郭释以“妇女主蚕”云云,殊未谛也。
  32、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①,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鹆。
  ① 郭璞云:“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珂案:此衡山非南岳衡山,郭注以为即南岳衡山,失之,见海经新释卷十三“三天子之都山”节注①。
  33、又东四十里,曰丰山①,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②,可以为皮张③。
  
  
  ① 珂案:上文已有丰山,此山盖与连麓而别一山,非重出也。
  ② 郭璞云:“一名鬼桃。”
  ③ 郭璞云:“治皮肿起。”
  34、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35、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大①,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②,名曰(犬多)即③。
  ① 郝懿行云:“大当为犬字之讹,广韵作犬,可证。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浓毛,猛悍多力也。”
  ② 郝懿行云:“广韵说(犬多)即出则大兵。”
  ③ 郭璞云:“音移。”
  36、又东三十里,曰章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石②。
  ① 郭璞云:“或作童山。”郝懿行云:“经章山当为皋山,注童山当为章山,并字形之讹也。见水经注。”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② 郭璞云:“未闻。”珂案:□,俗作脆;郝懿行云:“说文云:‘□,小耎易断也。’此石耎薄易碎,故以名焉。”
  37、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榖柞,无草木①。
  ① 珂案:经文无草木,宋本、毛扆本均止作无草,何焯校亦衍木字,郝懿行校同:木字实衍。
  38、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39、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40、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①,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①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珂案:大騩山已见中次七经。
  41、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42、又东北七十里,曰历①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① 郭璞云:“或作磨。”
  43、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上竹下媚)①。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① 郭璞云:“筱属。”郝懿行云:“筱,箭,见尔雅。又中次十二经云:‘暴山多竹箭(上竹下媚)箘。’是(上竹下媚)亦箘属,中箭也。”
  44、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鵌①,可以御火。
  ① 珂案:(鸟只)鵌音枳徒。宋本、毛扆本、汪绂本并作(鸟只)余。
  45、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46、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47、又东百十里①,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① 珂案:经文百十里,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三百里。
  48、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①。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驎(马改犬)②,见则天下大风。
  ① 郝懿行云:“草多香者,即如下文洞庭之山草多葌蘼芜芍药芎藭之属也。”
  ② 郭璞云:“音邻;驎(马改犬)亦作粼,音瓴。”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①,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②。禾山③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④;用一璧,牛无常⑤。堵山、玉山冢也⑥,皆倒祠⑦,羞毛少牢,婴毛吉玉⑧。
  ① 郝懿行云:“祈当为(上几下皿)。”
  ② 郭璞云:“备五谷之美者。”珂案:谓用五种精米以祀神;中次十经末云:“糈用五种之糈。”此精字或是糈字之讹。
  ③ 郝懿行云:“上文无禾山,或云帝囷山之脱文,或云求山之误文。”
  ④ 郭璞云:“荐羞反倒牲薶之也。”
  ⑤ 汪绂云:“不必牺牷具也。”
  ⑥ 郝懿行云:“堵山见中次十经,玉山见中次八、九经,此经都无此二山,未审何字之讹。”
  ⑦ 郝懿行云:“倒祠,亦谓倒毛也。”
  ⑧ 珂案:经文婴毛吉玉,江绍原亦以为毛系用字之讹,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②。
  
  中次十二经
  
  
  1、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①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① 郭璞云:“或作肩。”
  2、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①。
  ①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八引此经云:“云山之上,其实干腊。”又引郭注云:“腊干,梅也。”今经无之,盖脱。
  3、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①。
  ① 郭璞云:“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4、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①,多黄金铜铁,无木。
  ① 郝懿行云:“筀亦当为桂,桂阳所生竹,因以为名也。”
  5、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②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①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八引此经作凤伯之山,风、凤古本一字也。
  ② 郭璞云:“未详酸石之义。”吴任臣云:“酸,苏官反,音酸。”
  6、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①。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① 毕沅云:“即上鸡谷草,谷、鼓声相近。”
  7、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其草多葌蘪芜①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②,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闲,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③,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① 郭璞云:“蘪芜,似蛇床而香也。”
  ② 郭璞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云:“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珂案:尧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盖古神话中尧亦天帝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七“宵明、烛光”节注⑦及卷十三“苍梧丘”节注②。
  ③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8、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①,其木多棕楠荆芑竹箭(上竹下媚)箘②,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③就④。
  ① 珂案:文选鹪鹩赋注引此经作景山。
  ② 郭璞云:“箘亦筱类,中箭;见禹贡。”
  ③ 珂案:□音几,即麂。
  ④ 郭璞云:“就,鵰也;见广雅。”珂案:王念孙于就上校增其鸟多三字。
  9、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①,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②,是可以御火。
  ① 珂案:史记司马相如传云:“螹胡豰蛫。”索隐载姚氏引此经作即山,无公字;作山经,无海字。
  ② 郭璞云:“音诡。”
  10、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有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藷藇(上艹下朮)。
  11、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12、又东二百里①,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荣草②。
  ① 珂案:毕沅校本东下有南字。
  ② 珂案:荣草已见上文中山经首鼓镫之山。
  
  
  13、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①楮,其兽多□麝。
  ① 珂案:□,山桑也;音掩。
  14、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①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②。
  ① 珂案:泠石当作□石,已见上文中次四经厘山。
  ② 郭璞云:“即螣蛇,乘雾而飞者。”珂案:韩非子十过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腾蛇伏地。”谓此也。一作螣蛇,见尔雅释鱼。
  15、又东二百三十里①,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②多怪蛇怪虫。
  ① 珂案:宋本、毛扆本,东下有南字,何焯、黄丕烈、周叔弢校同。
  ② 郝懿行云:“海外南经云,南山人以虫为蛇。”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气刀)①,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②,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③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④,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⑤。
  ① 郭璞云:“(气刀)亦割刺之名。”
  ② 郭璞云:“肆,陈之也;陈牲玉而后薶藏之。”
  ③ 珂案:经文婴毛,江绍原亦以为是婴用之误,已见上文。
  ④ 郭璞云:“肆竟然后依前薶之也。”
  ⑤ 郭璞云:“惠犹饰也;方言也。”郝懿行云:“惠义同藻绘之绘,盖同声假借字也。”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珂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此经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禹曰:天下名山,经①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②,居地也。言其五臧③,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④。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⑤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⑥。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⑦,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⑧。
  ① 郝懿行云:“经言禹所经过也。”珂案:郝说是也,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③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才浪切;汉书云,山海天地之臧,故此经称五臧。”
  ④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三千六百九,无十字;又上句作出水者八千里,无之山二字。管子地数篇同。
  ⑤ 珂案:管子地数篇作刀币。
  ⑥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作俭则有余,奢则不足。
  ⑦ 郭璞云:“管子地数云:‘封禅之王,七十二家也。’珂案:此为管仲对齐桓公之言,非禹言也。
  ⑧ 毕沅云:“自此天地之分壤树谷者已下,当是周秦人释语,旧本乱入经文。”郝懿行云:“今案自禹曰已下,盖皆周人相传旧语,故管子援入地数篇,而校书者附着五臧山经之末。”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郝懿行云:今二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卷三(山海经第三)山海经山经柬释卷四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一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三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四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六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七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八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九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三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东晋记室参军郭璞注山海经叙
旧本山海经目录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附录附录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