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大历史不会萎缩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5)      黄仁宇 Ray Huang

  第四点,我们将这体制与外界比较的话,不要只抓着一人一时一事指摘,而注意其整个系统之全貌。
  上面已经讲过,一个社会真正的转折点在法律(这法律也要在社会上行得通才能算数,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法律与社会脱节仍是具文)。根据西方改革的经验,最产生效用的首先是遗产法与破产法。我如果投资与人经商,我要知道合伙人去世之后他的资产如何处理。如果我先去世,我也要知道我的钱财如何留给后人。并且投资即有风险,我也急于知道自己冒险之程度,和对方遇到损失时准备认账的程度。在农业社会里人与人之关系为单元,只有短线的来往,以上各节也视私人关系和私人节操而定。在新型的商业社会,人与人之关系成为多元。我买了王安公司的股票,不能因王安先生去世,这股票就作废,就算公司亏本,股东也仍有权利义务之保障,因之凡事都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再进一步,一个人开的公司大了,务必委派旁人管理,因之所有权与经理权分离。如果经理监守自盗,以前在农业社会里系属私事,在商业社会里关系很多人的利害,也要秉公处理。更扩而充之,如果做广告宣传以蒙蔽欺骗,医药诊断之不当贻害病人,这些做广告的人、开药方的人、经营药坊的人如何负责,都要由司法机关判断。我这里所讲的情形都属于信用。而信用之展开,必须有法律在后保障支持。总之社会愈进化,社会上分工合作的程度增高,需用法律之处亦愈多,政府之干预亦愈繁。
  一个似非而是(paradoxical)的现象:一个现代化的政府抽税多,组织庞大,对人民的生活干预深,而人民不以为苦(最近这情形也有改变,可是与我刻下所讲的题材限于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间之比较的不同)。明清帝国之政权表面看来,抽税轻,政府人员少(虽说编制之外有半官方身分的人很多)。业务简单而人民反蹙额地怕衙门。
  主要的原因,乃是现代西方的政府带服务性质,不仅以上各节有关法律可以算作一种服务,而且交通、通信、保险各种事业政府不是在后实际主持,就是在监督辅助。这在明清政权,也都谈不到。它的职责纯在管教。
  在运河里运粮的情形已如上述,责任所在及于运军的连长、排长,当然政府在后勤业务缺乏组织。各位也知道明朝有所谓"粮长制度"。这也就是政府不注重后勤,而将责任托诿到纳税人。凡是各地方土地税内有粮1万石的区域,由政府指派粮长一人,以当地殷实大户充之。他有组织运粮队、在地方上抽派运夫、征集损耗的附加、选定路程、督运食粮赴远处仓庾交纳的任务,凡属于路途上的治安、医药、卫生、损耗的防范,都是他的责任。不到指定的地点照数完缴,他的责任无可交卸,遇有损耗也由他出资赔补。即使16世纪之后纳税用银,此种组织之体系并未变更。一县要交纳银物到一二十个被供应的机关,每一机关又接受十来个州县的供应,是为常态,因之全国盖满了许多此来彼往短距离的补给路线。凡银行业务、汇兑业务都无从展开,这种办法继续到清朝。自洪武至宣统凡543年,明清两朝始终未设立一个中央银库。不仅鸦片战争时扬威将军奕经的战费,以这样的姿态由各处零星抽来,即甲午中日战争前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也赖各省津贴。明清帝国之中层缺乏带整体性的出纳机构与后勤能力,是其特色。
  从我们今日之眼光看来,明朝有很多资源在其掌握。若合理地利用,尽能解决其财政问题,有如初期之纸币及以后之盐税。但明代君臣只重威权,不顾商业信用,使其有利之因素无从发挥功效。
  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1403-1424)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各位试设想若是今日大家要用金子买汽油和面包,市场是何局面?以后明朝军队与清军作战,也吃了货币的大亏。16世纪末年和17世纪初年,中国每年由南方自赋税内运北方银400余万两至500万两,散及军民手中之后,北方即用此银两购买南方之出产,主要的是棉花、布匹、绸缎与瓷器,大概几个月内,已使货币回笼。和清军作战,每年要用银2000万两,缺乏这种平衡的办法,将货币大量输至平日不用银的地方,只有使通货膨胀物价高昂。
  现在再说盐税,对明朝讲这是食盐专卖的利润。整个法制订在朝代初期,依照宋朝的办法,叫做"开中"。凡是出盐的地方整个区域划为盐场,用河流和运河与一般民众隔离。河东区域有一座盐湖,横宽大概不逾5里,倒有50里的纵长,里面的水含盐的成分达到饱和点,一到适当的季节,盐花可以用网捞出,于是政府围着这盐湖筑造一道砖墙,长达百余里,高13尺,以后增高到21尺。沿湖都有兵士把守。
  在其他产盐的区域,在盐场的户口称为"灶户",他们无一般当兵纳税的义务,但是每一个"丁"要向政府缴纳定量之盐。一般为每年3200斤,由政府酬报米6石。这盐不卖与一般市面,而由政府招致商人,由商人先向边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对边防军供给粮草,边防军给予收据叫做"仓钞"。商人凭仓钞至出盐之处领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1)(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2)(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3)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4)(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5)(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6)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7)(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1)(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2)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3)(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4)(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5)
(三) 现代的展望(1)(三) 现代的展望(2)(三) 现代的展望(3)
(三) 现代的展望(4)(三) 现代的展望(5)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1)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2)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3)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4)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5)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6)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