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
第5節: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2)
哈羅德·伊羅生 Harold R.Isaacs
個人的認同問題常會受到缺乏安全感的催化,並以不同的方式與族群認同的感情交互作用;深入探討這種交互作用之後,對於所謂民族意識的情緒動能,作者認為他已經發現了源頭。談到族群意識,大多數學者都先入為主,認定那是一種本然的現象,然後再探討它對政治、司法與整個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本書作者卻是從一個更根本的層面着手,亦即針對這些變化萬千的現實,從它的人性基礎面去做瞭解。為瞭瞭解族群認同,從身體(包括膚色)到名字、語言與口音的重要性,到歷史、起源的神話與宗教的角色,以及最後--民族主義的根本,所有這些因素對人的意義,作者都一一探索,每個主題自成一篇博大精深的論文,且各有其時代的意義。
因族群認同而造成的衝突,曾為歷史帶來極大的浩劫--自1945到1967年,已經導致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作者對此舉證歷歷,絶不感情用事。同時,對於人類是否能夠更為"去部族化"(detribalized),並共冶於一爐而趨於同質化,作者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他認為,縱使能夠如此,問題依然存在。因為,他所看到的是,人都自以為已經擺脫了族群意識,其實仍然在嚮民族感情藉殼,為自己建立新的姆庇之傢,從而引起更殘酷的衝突。除了實事求是使他必然導出這種悲觀的結論,他不同意埃裏剋鬆的想法也是部分原因。埃裏剋鬆認為,人衹要能夠解决自己的個人認同問題,就可以不再需要群體認同的保護。但是,令作者印象更深刻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亦即,衹有通過族群認同的感情投資,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個人認同。
馬剋思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各以不同的方式承諾,能夠早日終結族群與種族問題。對於這種大言不慚的樂觀想法,作者同樣不屑一顧。對馬剋思主義而言,族群動亂衹是階級衝突的一個函數,消滅資産階級的目標一旦達成,族群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自由主義同樣假設經濟的不平等纔是族群緊張的根源,衹要達成更大的平等,種族與族群的緊張就會得到平息。但是,作者所看到的卻更為根本,因此,問題絶不可能在可見的未來消失。在作者的認知裏面,在政治上,由於權力關係的無常,在誰上誰下的鬥爭中,動員支持者最有效的基本法門仍然有賴族群認同這塊基石。
除了有關人類未來的問題,對當今某些最棘手的問題,《群氓之族》也提供瞭瞭解之道。此書問世10年之後,作者的分析似比過去更加得到驗證,令人痛心的是,在這個國傢以及其他的地方,决策者始終未能在意他所傳達的訊息。舉例來說,美國的領袖們依然昧於伊斯蘭基本教義的精神,而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與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雖然力圖解决錫剋族的問題,結果卻適得其反。族群認同的力量,使决策者處理起來睏難重重,這衹是最明顯的兩個例子而已,至於未來,問題還會更多,殆無疑義。讀者將不難發現,今天許多政治問題的癥結,將可以在隨後的篇章中真相大白,同時也將表明,許多我們的作為,明知其為"非理性",事實上卻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因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1) | 第2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2) | 第3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3) | 第4節: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1) | 第5節: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2) | 第6節: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1) | 第7節: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2) | 第8節:推薦一 讀歷史,也讀預言 | 第9節:推薦二 兩種時間意識 | 第10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 | 第11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2) | 第12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3) | 第13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4) | 第14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5) | 第15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6) | 第16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7) | 第17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8) | 第18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9) | 第19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0) | 第20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1) | 第21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2) | 第22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3) | 第23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4) | 第24節:第一章 姆庇之傢(1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