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5節:第一章(5)      劉緒義 Liu Xuyi

《诗经》心得 第5节:第一章(5)
  這一首《漢廣》,尤其不是江南水鄉的民歌。有些人一看到“思”字“兮”字,就立馬想起了楚辭。傳統說法認為“兮”、“猗”、“思”為楚音之標志,《漢廣》詩中恰有這樣的句子,有人以為這就是江南楚地的民歌。其實非也。後世所謂的北方“民歌體”中《易水歌》就是例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你能說這是江南“民歌”?可見,“兮”字句早已普遍化,“思”字也一樣。要不然,《詩經》為什麽稱為雅言呢?
  三千年前的道德說教,不像中古時人那樣,編幾本語錄,註幾本經書,拿來作考試教材用;更不像現代人那樣,開幾次會,喊幾次口號,實在還不行,坐下來,用高音喇叭對着你的耳朵喊,或者幹脆來一場兩場批判運動。
  你想像不到,除非你親臨《詩經》現場。這首《漢廣》便是用最切近人性的比方來跟你說事。
  《漢廣》的現場就在江漢之間。這裏被認為是文王所行教化之最南端。朱熹曰:“江漢之俗,其女好遊,漢魏以後猶然。”詩中展現了一幅美妙的江漢仕女郊遊圖。詩中的遊女,既無名姓交代,又無形象容貌的描述,仿佛一飄忽而來飄忽而過的神女,衹存在於詩人的精神魂遊之中,始終無從擺脫,真正是可遇而不可及。詩人的情思也恍如人天交接,熱烈而又茫然,溫暖而又帶憂思,惆悵而又依依。總之,有幾分愛,幾分惱,幾分愁,幾分喜,想接近她,卻又不知她的心思;想放棄她,卻又頗為捨不下。在詩人的心裏,她高貴,卻又高傲;她明明在水邊,卻又恍如天際,那感覺,真可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人世間講求緣份,詩人無意中碰到這樣的緣份,豈可輕言放棄。現代人掰藉口,說織女僅僅衹下凡洗了一次澡,就認識了牛郎,演繹了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這說明在傢洗澡是沒有機會的,所以一定要到外面去洗。這江漢遊女莫非也像傳說中的織女一樣?傳奇戲麯中小姐遊春,不就遊出了西廂情緣、紅樓春夢?以此之心度之,男子更不忍放棄。於是,他想潛水過江,親自去問問女子的想法,可是漢水那麽寬,遊是遊不過了。那麽,找一隻木桴吧,劃過去聽聽女子的心思,可是漢水是那麽的長。唉,這就好比上竦無枝的喬木啊,想上去休息一下又無枝可依一樣。於是,衹好在心裏呼喊,對河的姑娘要是願意嫁給我,快將你的馬喂飽了吧。不是我不想過來迎你,實在是漢江又長又寬。
  郎有意而女無心,這樣的《詩經》現場,難怪後人要理解為一首單相思的詩了。在我看來,這是三千年前一首教人如何單相思的詩。
  俗話道,哪個男子不鐘情,哪個女子不懷春?《詩經》裏不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嗎?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樣的現實太殘酷了。如何來消解癡男怨女心中的惱和恨,那麽,《漢廣》就來教你如何單相思。
  《詩經》中的女子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標明了身份的,一類是不標身份的。前者如《衛風·碩人》中的“東宮之妹,邢侯之姨”,後者如“有美一人”、“所謂伊人”之類。《漢廣》中的遊女也屬於這一類。
  之所以標明是遊女,又不描摹遊女的形象,顯然是有意虛化而為之。不過是以喬木起興,江漢為比,藉隔江遊女來突出男子單相思時的意亂情迷。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要抒發單相思之苦惱,而是要表明如何來化解單相思之苦。
  在《漢廣》的現場,隔着這又寬又長的漢江,比起霧裏看花更要朦朧,男子連對岸的遊女是什麽樣子都看不清,怎麽可能産生那樣一種迫不及待的一往情深呢?豈不是見了母的就想上了?
  現代人或多或少地感受過單相思之苦,化解的辦法也多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詩中化解單相思的辦法則別出心裁,那就是詩人的自我抒懷:“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既然隔江遊女不可求,那麽,反過來,你可以來求我呀。我也是男人中的姣姣者,你如果想嫁給我,那麽你放馬過來,我願意替你秣馬。鄭箋雲:“翹翹者刈之,以喻衆女高潔,吾欲取其尤高潔者也。”顯然說反了。隔江看花,如何識得花之高潔呢?這裏應該是男子的自我表白。言下之意是說錯過了我這樣的“翹翹”者,你也會後悔的。“之子於歸”也表明是女嫁男。後面又緊接着重複“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來作自我安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