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田玉川 Tian Yuchuan
此時,在齊當政的是齊宣王。
齊宣王很贊同孟子的一些主張,這次,“孟子為卿於齊。”(公孫醜章句下)似乎終於有了實現政治抱負的條件和機會,但孟子的一些主張和見解往往與齊宣王相左,最後,還是不得不辭官返回故裏。從此,再未出遊。而致力於授徒講學,著《孟子》一書。
授於故裏
孟子與孔子一樣,一生非常熱愛教育事業。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盡心章句上)為人生最大的快樂。
在四十歲出仕以前和晚年七十歲左右返回故裏後,都曾授徒講學達十多年。
孟子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嚮學生傳授修身養性做人處事的道理,深受學生崇敬和喜愛。
有名的學生樂正子、公孫醜、萬章、孟仲子、陳代、公都子、彭更、鹹丘蒙、陳臻等,不僅是孟子學說的擁護者,而且還一直追隨孟子周遊列國,為推行其學說奔走呼號,不遺餘力,成為孟子學說事實上的推行者和繼承者。
即使到了晚年,這些學生也不離孟子左右,為著《孟子》一書盡力。
他們與孟子之間,建立了很深的師生友情。
聖於著作
孟子晚年,一邊繼續授徒講學,一邊開始著書立說。“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講學語錄,可能是孟子講授,學生記錄,經孟子刪改後定稿,也可能有的篇章是孟子親自所寫。可以肯定的是,《孟子》一書面世稿,都是經過孟子本人審定的。這一點,與孔子的《論語》不同,《論語》全是由孔子的學生記錄、編寫而成,孔子本人在世時,並未見到過《論語》。
《孟子》一書,着力闡述了孟子的性善論觀點和仁政、王道理論,思想極為深刻,語辭極為精闢,大氣磅礴,氣勢如虹,通篇貫穿着一股浩然正氣。它是孟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孟子》七篇,其實是14篇,因為七篇每篇都分上下,總共有216章,共計34685字,清代人焦循統計為35226字。
讀《孟子》,必讀三種註疏:一為東漢趙岐的《孟子註》,以訓詁著稱;二為宋朱熹的《孟子集註》,以闡述義理聞名;三為清焦循的《孟子正義》,以內容全面而被稱道。
但最早為《孟子》作註的,並非趙岐,而是西漢的程曾。他作《孟子章句》一書。章句,是經學家和訓詁學家常用名詞,意即分析章節句讀的意思。衹可惜,此書後來失傳了。
這樣以來,趙岐的《孟子註》就成了最早的註釋版本了。此書受經學的影響,着力於對《孟子》中的人名、地名和故事等的考證和評論,故而以訓詁著稱。但對其中的微言大義論述不夠。
為了彌補此不足,宋代朱熹作了《孟子集註》一書,除糾正了趙岐《孟子註》中的一些謬誤之外,着重進行對其微言大義的闡述和發揮。其中,加進去了二程及朱熹本人等理學的一些觀點,並把《孟子》升級,與《論語》、《中庸》、《大學》一起,並稱為“四書”。與《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五經”一起稱為“四書五經”,成為官方認定的儒學經典。
以朱熹所作的《四書集註》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和標準答案。這樣,《孟子》一書就正式列入官定經典之中了。
而在此以前,《孟子》並不屬經典之列。《新唐書·選舉志》稱:“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𠔌梁傳》為小經。……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皆兼通之。”顯然,作為科舉考試的官定教材,其中沒有《孟子》一書。對此,很多人不以為然。其中以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為代表,他認為先王之道即仁義之道,而講仁義之道,除了大講孔子之外,不能不講孟子。但“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傳焉”,韓愈為此憤憤不平,深以為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