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亲张恨水 》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张伍 Zhang Wu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猫碰死耗子———撞上的。他在了解文义以前,没有遇到过一位好老师,从6岁启蒙,直到13岁,都是这样稀里糊涂过来的,只是到了三湖镇,才真正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教会父亲读懂了书,做通了文章。
父亲13岁这年,随祖父到了江西新淦县的三湖镇,这里是南昌通往吉安的要道,陆路可走车马,水路可行舟船。物产丰富,盛产橘橙,市镇繁荣,是餐鱼稻饭之乡,不仅风景幽绝,而且文风很盛。这个地方正是读书的好场所,祖父送父亲到一家半经半蒙私馆读书,那时候,私塾分蒙、经两种,蒙馆为刚入学之学童所设,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讲解,只让学生认字,写字。经馆是高年级的学堂,先生要讲解文义,并教学生做八股文及“试律诗”,学生也较大,也自由一些。父亲是寄宿在这家经馆里的,所谓“负笈读书,出就外傅”。学堂是家宗词,橘林环绕,院子里大树参天,有一棵古樟,枝柯虬龙,树阴可笼罩大半个院子,环境很好。出学堂不远,即是赣江,江岸很宽,橘树沿江而栽,深秋时节,橙红橘绿,金实累累,绿林丛中,一江顺流,几只白鹭划水而过,若是摘收橘子的时候,村女嬉笑而来,边摘橘边唱歌,真是个好地方。父亲对这个风光旖旎的水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2年,他大病初愈,握笔很难,仍抱病写了几首怀念三湖镇的诗:
橘珠颗折来百尺松,南丰橘子喜相逢;寻踪愿溯荒江上,积翠丛边过一冬。
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颗珠;最是云开风定后,小姑分绿网珊瑚。
大者为三湖橘,小者为南丰橘,北京所卖,盖南丰产也。①折得芳柑不带酸,欵宾堆积紫金盘;九年半啖四川境,尊齿于今已耐寒。
芳柑即四川广柑。
剪来抚鬓点秋波,姑嫂扶梯尚唱歌;我亦微行分两棵,彼言解渴不算多。
剪橘之后,自将橘子在脸上磨挤一下。盖须装篓,恐剪蒂不尽,伤他橘之皮。然客家看来,甚为风韵。
三湖镇经馆的先生姓萧,是个廪生,学问好,有教学经验,人也开通,对学生取“放任主义”。萧先生早就耳闻父亲神童之名,一试之下,果然颖悟异常,先生非常高兴,大有孟夫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之感;父亲呢,认为萧先生是念书以来遇到的第一位好老师,故而执弟子甚恭,且有知遇之恩的敬畏,师生之间很是融洽,一直到晚年父亲还充满着敬意地和我们谈起这位萧先生,不仅如此,父亲还把萧先生写进了他的代表作《八十一梦》中,在其《退回去二十年》一梦中,写到“我”因拾到赖总长二公子送高小姐的白金钻石戒指,被赖夫人提拔为秘书,“我”得意忘形回到家,一脚把门踢开:只见死去的祖父拿了马鞭,我父亲拿了板子,还有教我念通了国文的萧老先生拿了戒尺,一齐站在屋里。
我祖父喝道:“我家屡世清白,人号义门,你今天作了裙带官,辱没先人,辜负师傅,不自愧死,还得意洋洋。你说,你该打多少?”
我慌了,我记起了儿时的旧礼教家庭,不觉双膝跪下。
我父亲喝道:“打死他罢。”那萧先生就举手在我头顶一戒尺,我周身冷汗直淋,昏然躺下。……哈哈!当然没有这回事,读者先生,你别为我担忧!
由此可见,父亲是把萧先生和我的曾祖父、祖父视作最敬爱的人。
父亲在萧先生的私馆里,年龄虽然小,功课却最好,在同学里,是铁中铮铮。他和三个同学共居一室,另有一间屋读夜课。夜课只是念念古文,那些文章他大半都读过,由于他有超常的记忆力,确实能够过目不忘,所以萧先生安排的夜课,父亲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相当轻闲。同室一位姓管的同学,家里的小说很多,不断的带到学堂来看,父亲就正好得其所哉地来个“开卷有益”。父亲在10岁时,随祖父到江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1) | 第3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2) | 第4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1) |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 第6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 第9节:青年时代的挚友(1) | 第10节:青年时代的挚友(2) | 第11节:青年时代的挚友(3) | 第12节:青年时代的挚友(4) | 第13节:主编《夜光》与《明珠》(1) | 第14节:主编《夜光》与《明珠》(2) | 第15节:主编《夜光》与《明珠》(3) | 第16节:《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节:《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节:《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节:民国的“《红楼梦》”(1) | 第20节:民国的“《红楼梦》”(2) | 第21节:民国的“《红楼梦》”(3) | 第22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1) | 第23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2) | 第24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