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   》 第5节:再论"第三种人"》      Lu Xun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就听皇帝的骂声。这个方式是以说自己的不好而来发牢骚。现在的新闻记者常采用这种方式,譬如自己总用"小记者"、"小子"、"吾侪小民"等,来骂大人物,把自己弄成无价值,一方面愈显对方的无价值。不过,这究属是很危险的。
  综述发牢骚有三种方式:
  (一)赤裸裸地说对方不好--像屈原一类的。
  (二)仅说对方有某些方面的不好--胡适之先生就如此。现在舆论界议论得他很厉害,其实他的行为决非造反。
  (三)说自己的不好--像贾岛一类的。现在的小报最会像这样的发牢骚,譬如他一方面说自己不是人,而一方面评论你,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现在且说到"反离骚"吧。《反离骚》是汉扬雄做的。《反离骚》是反《离骚》的,换句话说,他就是反对发牢骚的。他的意思,是人应听天由命,发什么牢骚?人一发牢骚,社会就会扰乱了。而发牢骚的也往往说,因为社会扰乱了,所以我要发牢骚
  其实,发牢骚多少会使人们的意识清醒些。而反牢骚究竟也不是绝对的不发牢骚,一点反牢骚牢骚就是他的牢骚。现在的出版物《新月》说是只限于文艺的研究,却不许人发牢骚,这便是反牢骚遗下来的精神。
  不过,我们须认清,这两派--牢骚与反牢骚,都不是社会的叛徒。发牢骚也绝不至扰乱社会,不过发牢骚的也都为一己利禄而已,整个的社会问题仍是不会涉及的!今天我看到《申报》上载有《新文艺之没落》一文,大概说是中国在几年前产生了一点肤浅的文学,后来由欧洲、日本传来了一些无产阶级文学、恋爱文学,于是文艺界以为大获了,而现在却什么都不成东西,新文艺的末日到了等等一段话。像这种言论,实在处于牢骚与反牢骚之间,他的意思是谁都不好的,只有我一个人好。这种人思想的没有统系,正和我今天的演讲一样。
  《再论"第三种人"》
  --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讲
  这个题目应该从五四运动的时候讲起,那时所谓文艺的园地,被旧的文学家关住了,占领了,西装先生的皮鞋踏进来了,这就是胡适之先生、陈独秀先生的"文学革命"。
  1932年11月2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讲演之一
  于是,那时一些文学家发生了斗争,结果,新文学家胜利了,他们占了当时的文坛。时代的进展,是没有停止的时候,不料想三四年前,下等人的泥腿插进了文坛,此时前者反对后者,即是皮鞋先生反对新兴普罗文学,因而他们说,左翼的文学家竟是拿卢布的,陈独秀反而称革命的工农为土匪了。不过事实已经证明,左翼作家的确没有拿卢布,工农也确实不是土匪,于是旧文学的保护者想起了另一种的办法,于是"第三种人"之说便出来了。他们说,文学是"镜子",没有阶级性的,现状的情形怎样,所照出来的也怎样。不过这话是不对的,就说是一面"镜子"吧,它所照的,也是由于实物的不同而各异,何况,在阶级社会里的人决不是一面镜子,因为阶级的背景不同,所有的观察,也是一副眼镜,他怎能超阶级呢?
  他们又说文艺是为将来的,譬如托尔斯泰是写现在的,对于将来才有价值,他的文学,到现在还有价值。不过这话也不对的,托尔斯泰写东西时,是写他那时的现在,并不是写将来的,如果他写的时候,为了将来,那末,他离开了现实,到了现在,就失掉了价值,不成东西了。他们又说喜欢文艺的人们,要写东西,可以被批评家骂回去。这也是不确实的,社会一般的群众的需要,可以决定作家,不是批评家可以生杀予夺了的。他不是因为批评家的苛酷而作不出东西来的。
  因为作品懂得的人愈多,力量就愈大,价值就愈高,艺术作品普遍的,须要大众化的,许多人想保存旧艺术,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许多的资产阶级,不当摇摆于高潮中,当与群众接近,要不怕衣裳的沾污,不怕皮鞋的染土与群众接近,新兴艺术的前途,无论如何,时代必然趋势,甚么方法也阻碍不住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珠海出版社
第1节: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第2节:在北京第二师范学院的讲演(1)第3节:在北京第二师范学院的讲演(2)
第4节:离骚与反离骚第5节:再论"第三种人"》第6节:关于革命文学
第7节:文学与社会(1)第8节:文学与社会(2)第9节:流氓与文学 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
第10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第11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2)第12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3)
第13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4)第14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5)第15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6)
第16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7)第17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8)第18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9)
第19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0)第20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1)第21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2)
第22节: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3)第23节: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第24节:在中山大学学生会欢迎会上的讲演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