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朱幼棣 Zhu Youdi

  趕考的書生、放逐的官吏、逃難的百姓,磕磕絆絆,不絶如蟻地從潼關道上迤邐走過。當然,還有士兵和將軍,帝王與後妃,以及反叛者造反者——中國的政治和統治中心曾長久地在中原與關中,在長安與洛陽、開封間遊移擺動。如同天平,潼關城是肩挑兩京、力壓千鈞的支點。
  圍繞古潼關的爭奪,大大小小發生過數百次戰爭,像安祿山與哥舒翰之戰、黃巢起義軍攻占潼關等。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也在潼關風陵渡隔黃河與日本侵略軍相峙。
  危墻聳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亂秋聲咽,人間興亡有幾度。
  潼關內外,文物古跡遍地。
  副書記指着一個大樹樁說,三國時馬超率西涼兵大戰曹操,《三國演義》中曹操割須棄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馬超策馬追殺曹操,曹操繞着槐樹轉,馬超一槍刺到樹上拔不出來,曹操得以逃脫。老槐樹在“文革”時被砍掉了,可惜啊。唐代安史之亂,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潼關城下。哥舒翰是西北名將,衹是手下的兵士多為從長安臨時徵召來的市井之徒,沒有戰鬥力。潼關險要,本來可以固守待援,而姦相楊國忠非要哥舒翰打開城門主動出擊,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關中也無險可守。消息傳來,唐明皇聞之色變,立即帶着楊貴妃匆匆逃離長安。那邊是李自成與洪承疇大戰過的潼關南原,戰敗後,闖王幾乎全軍覆沒,衹有十餘騎逃進南山。
  ……
  聽着這些“故事”,歷史的黃捲嘩嘩地翻得飛快。一切都如在眼前,過去了幾百年上千年,我又覺得實在沒有走出去多遠。有些直接連接巨大的命題,而潼關,也許是開啓的鑰匙。
  我說,去看看舊城的老街吧。
  到處彌漫着黃土飛塵。浮土把過街的門樓埋了一半,道上污水橫流。
  我來到了城南的水坡巷。水坡巷位於印臺山和麒麟山之間,地勢稍高。當初一些居民不肯遷出,所以還較多地保存了古城建築的風貌。這裏現存一些明代建築,水坡巷中居民當年多為官宦人傢,院落清幽古樸,宅第高敞,水磨青磚的影壁保存完好。住在這些古老民宅裏的,也多是老人。
  我踏進一個院子。主人說,他們在此居住已經有7代了,祖上來自江蘇,曾任潼關衛指揮,後來就定居在此地。我一擡頭,看見在老屋高高的雕花梁上,有一個小小的燕窩。那裏傳來呢喃的燕語。想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的詩句,不禁感慨良久。
  東大街和西大街是當年最繁華的地方,如今毀壞得也最嚴重。斷壁殘垣,聳立在夕照之中。衹有為數不多的老房子,依然可以看出往日市街風情。又走進一戶人傢,有三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小竹椅上。我問,傢裏還有哪些人?老人感嘆,搬走了,舊城已如同村野,青年人誰還願待在這裏呢?走了幾戶人傢,大抵相似,不禁悵然。
  變化最大的要數潼關的西門外了。
  上個世紀50年代初,這裏有一條通嚮黃河渡口的長街。佛塔高聳,店鋪林立,商賈如雲,行人摩肩接踵,是晉陝豫三省邊界最繁華的地方。西門外還有座子城,即清代駐兵的滿城。
  我在毫無準備中,踏入了這片讓人心驚的殘破與荒涼。
  潼關西門完全被拆毀了,衹有城垣還斷斷續續地起伏着,馬道的石間長着稀疏的茅草。西門城樓十幾年前坍塌。昔日市街,成了青蔥的麥田。衹有阡陌之間,時時可見到一堆堆殘磚碎瓦。
  我撥開沒膝的荒草,登上高高城墻。
  北眺黃河,悵望四野,寧靜、蒼涼而優美。
  黃河雖有九十九彎之說,唯有此彎水流最急、水量最大。
  古人有大的智慧。歷代潼關的知縣總兵,不管文官武將,都懂水文水利,是治水的專傢。潼關緊挨黃河,關城與黃河沒有多少高差,千百年來城墻竟從未垮坍,潼關從未被淹過。北城墻的基礎是用巨大條石砌成的。雨季,黃河水漲,波濤洶涌,城墻就成了大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為了前瞻的回顧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