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古文觀止   》 捲五 管晏列傳      吳楚材 Wu Chucai    吳調侯 Wu Diaohou

  捲五 漢 文
  孔子世傢贊《史記》
  史記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傢,
  低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己焉!孔子
  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
  矣!”
  伯夷列傳 《史記》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
  遜位,讓於虞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
  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
  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何以稱焉?太史公曰:餘登
  箕山,其上蓋有許由
  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
  伯晶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
  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殺君,可謂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
  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
  行,如此
  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
  顔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
  ,睢聚黨數千人,橫行
  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着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
  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纍世不絶。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
  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
  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
  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舉世混
  獨,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衆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竜,
  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篤學,附
  驥尾而行益顯。
  穴之士,趨捨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管晏列傳 《史記》
  避仲夷吾者, 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睏,常欺鮑叔;鮑
  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
  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避仲曰:“吾始睏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
  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睏,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叁仕叁見逐於君,鮑叔
  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叁戰叁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
  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
  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 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
  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
  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
  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
  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徵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
  公欲背曹 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叁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 於諸侯。後
  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
  道,即衡命。以此叁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
  父請絶,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絶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聞君子 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於既已感寤
  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 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
  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
  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禦。然子之意,自
  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着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
  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及稱霸哉?語曰:『將
  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
  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顔,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貨殖列傳序《史記》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
  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
  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𠔌、 、旄、玉、石;山東多魚、????、漆、絲、聲色;江南出、
  梓、薑、桂、金、 、連、丹、沙、犀、瑁、珠璣、齒、革;竜門碣石北多馬、牛、羊、
  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奇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
  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
  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
  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邦?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叁寶絶,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
  富傢: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
  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則人物歸之, 至而輻奏。故齊冠帶衣履天下,
  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
  有叁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 至於威宣也。故曰:『倉廩實而佑禮節。衣
  食足而佑榮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
  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
  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
  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傢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報任少卿書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氣為
  務;意氣勤勤墾墾,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
  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
  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若僕大質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書
  辯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
  罪,涉旬月,迫季鼕,僕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
  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過!
  僕聞之, 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决
  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 於欲
  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
  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
  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竪,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雖乏人,
  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
  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
  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又不纍日積勞,取尊官
  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
  亦常厠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
  茸之中,乃欲卯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
  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材,長無鄉麯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
  伎,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絶賓客之知,忘室傢之業,日夜竭其不肖之材
  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
  善也,趣捨異路,未嘗銜 酒,接殷勤之歡。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
  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傢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
  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傢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
  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
  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 鬍,卯億萬之師,與單於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
  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裏,矢盡
  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張
  空 ,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
  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
  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絶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
  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
  於天下。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
  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
  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傢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視;左右親近不為壹言。
  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 者,此正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
  邪?李陵既生降, 其傢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閑,固
  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 何異?而
  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
  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
  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 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 楚受辱,其次
  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大夫。”此言
  士節不可不厲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
  榜 ,幽於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
  也。及己至此,言不辱者,所謂 顔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拘於牖裏;李斯,相
  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鄉稱孤,係獄具罪;絳侯誅諸呂,
  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關叁木,季布為朱傢鉗奴;灌夫受居室。此人皆
  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 加,不能引决自財,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
  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 弱,形也。審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
  已稍陵夷,至於鞭 之閑,乃欲吊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僕不幸,蚤
  失二親,無兄弟,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
  慕義,何處不勉焉。僕雖怯 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纍紲之恨私心有所不
  盡,鄙沒世而文 不表於後也。
  迸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 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叁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
  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
  成敗興壞之理,凡百叁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草創未就,適
  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着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
  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纍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
  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 之臣,寧得自引深藏 穴邪!筆且
  從俗浮湛,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指謬乎!今雖
  欲自雕 曼辭以自解,無益,於俗不信, 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盡
  意,故略陳固陋。
  荊軻傳《史記》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軻
  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
  王。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
  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荊
  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
  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遊於酒人乎!
  然其為人瀋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
  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
  生於趙,其少時與丹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
  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後秦日出兵山棟,以伐齊楚叁晉,稍蠶食諸侯,且
  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
  趙氏,北有甘泉𠔌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餚之險,民衆而
  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
  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居有閑,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捨之。鞠武諫曰:“不可,夫以秦
  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
  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叁晉,南連齊
  楚,北購於單於,其後乃可圖也。”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 然,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窮睏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 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
  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
  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傢之大害,此謂資怨而助禍矣。夫以鴻毛燎於垆炭之上,必無
  事矣。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瀋,可與
  謀。”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出見田先生,道太
  子願圖國事於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 席。田
  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
  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裏,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
  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可乎?”
  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
  願先生勿泄也。”田光 而笑曰:“諾。”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
  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
  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於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吾聞
  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是太子
  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
  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緻光之言。太子再拜而
  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今田先生以
  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
  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
  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
  數十萬之衆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數
  睏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
  使於秦, 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
  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
  其閑,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
  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於是尊荊
  軻為上卿,捨上捨,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閑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
  其意。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
  子丹恐懼,乃請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曰:“微
  太子言,臣願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傢。誠得
  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曰:“樊將
  軍窮睏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傢,
  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
  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
  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不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抽,右手 其胸;然則將軍之
  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襢 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
  (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太子聞之,馳往伏 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
  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
  藥 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卿。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叁殺
  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
  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
  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竪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 秦。
  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决矣。”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復為羽聲慷慨,士皆 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
  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
  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荊軻奉樊於期
  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
  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 ,願大王少假藉之,使得畢使於前。”秦王
  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
  袖而右手持匕首 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絶;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
  劍堅(竪),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
  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
  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
  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 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
  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駡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
  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欠。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
  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
  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
  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
  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
  喜。其明年秦並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
  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傢堂上客擊筑,傍 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
  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傢大人召使前擊筑,一坐稱善,賜
  酒。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將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
  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秦
  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其善擊筑,重赦(殺)之,乃 其
  目,使擊筑,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撲秦皇帝,不
  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
  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史記》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捨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
  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
  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捨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
  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捨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
  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
  曰:『夫趙 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襢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
  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君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
  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麯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麯在秦。均之二
  策,寧許以負秦麯。”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
  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
  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
  貪,負其 ,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
  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 秦之 ,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
  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
  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
  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庭,臣乃敢上
  璧。”秦王度之終不可 奪,遂許齋五日,捨相如廣成傳捨。
  相如度秦王雖齋,决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
  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
  秦 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 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
  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熟計議之!”秦王與群
  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絶秦趙之 ;不
  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
  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
  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
  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之禮畢,還,不過叁十日;叁十日不
  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絶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
  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
  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
  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
  趙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擊缶。”秦之群臣曰: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加
  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
  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
  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捨人相如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
  者,從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
  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
  將軍哉!彼吾念之, 秦之所以不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
  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襢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
  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 ,為刎頸之交。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
  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
  勇,可謂兼之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周文捲二 周文捲叁 周文捲四 秦文
捲五 管晏列傳捲六 漢文捲七 六朝唐文捲八 唐文
捲九 唐宋文捲十 宋文捲十一 宋文捲十二 明文
附錄一 元文附錄二 清文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