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屈維英 Qu Weiying

  太醫院是專門為皇室成員及王公大臣防病治病的宮廷醫療機構。據史書記載,中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數千年間,歷朝歷代都設有為最高統治者防病治病的太醫院。經過幾千年的沿革和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太醫院已經逐漸完善起來。
  太醫院是太醫們候旨待詔、講論醫學及傳習醫學之衙門,即宮廷醫生的行政管理機構。太醫院的職責是,“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供醫事”,歸內務府直接管轄,名為“醫院”,實無病人出入,衹有醫生往來。太醫院設有傳授醫學知識的教習廳,亦是醫學教育機構,在宮廷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的太醫院已有相當規模。明代太醫院設置13科,即大方脈、傷寒、婦人、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科、瘡瘍、接骨、金鏃、按摩和祝由。清代的太醫院分科,曾數度變動,順治年間為11科,後由於合併或取消而逐漸減少,至同治年間衹剩下5科,即大方脈(包括明代的大方脈、傷寒、婦人科)、小方脈、口齒咽喉、眼科、外科。清太醫院為五品衙門,醫務人員都有相應的職位。太醫院的院長叫院使,為五品官,副院長叫左院判,官居六品。禦醫15人,官居八品。另有吏目30人,醫士40人,醫員30人,統稱官士。還有製藥人員若幹。清廷禦醫多來自江蘇、浙江一帶。這是因為,溫病學等重大的醫學創造與發明多産生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江南水鄉之緣故。
  從時間上看,從清兵入關到乾隆末年(公元1644年~1795年),是清朝政治、經濟的黃金時期,也是清代宮廷醫學建立、健全並發展到全盛的階段。在這期間,先後建立了太醫院、御藥房等宮廷醫藥機構,製訂了一整套醫官升遷制度和醫學知識傳習與考核辦法,促進了宮廷醫學的發展。
  由於機構趨於完善,太醫院的臨床經驗進一步豐富起來,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溫病學、人痘接種術、活血化瘀法及方法繁多的外治法,在太醫院得到廣泛應用;太醫院還重視醫療調理、醫學基礎理論的研修和藥材的地道性。
  尤其重要的是,中醫歷來主張的註重“治未脖的預防醫學思想進一步得到加強,産生了一批預防和治療急性傳染病的藥方。同時,在中國的西洋人也紛紛到太醫院求醫問藥,宮廷醫學也隨之傳入海外許多國傢和地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