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遷都定鼎說朱棣(2)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在明代十六個皇帝中,與北京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永樂皇帝,這是因為他的遷都北京之舉,使他成為了紫禁城裏的第一個皇帝。
  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應天稱帝,八月,改應天為南京,而以汴梁(今開封)為北京,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剛剛即位五個月的朱棣即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
  永樂皇帝對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雖然生在南京,長在南京,但21歲起就藩北京,在那裏做了20年的燕王,渡過了他的青壯年時期。他在那裏接受政治磨練,羽翼豐滿,從而發展壯大。對朱棣而言,北京是他的“竜興之地”,是他立業的根本。明代以南京為國都已經三十餘年,但南京似乎並不是理想的都城,因為自從將元朝勢力驅進漠北,定鼎南京之後,軍事上的威脅都來自北方的蒙古部落,這就造成了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的分離。在地理形勢上,北京地勢雄偉,背靠長城,北枕居庸,西倚太行,東連山海、南瞰中原,“金湯之固”,易守難攻,便於實現“控四夷以治天下”的遠大抱負。遷都北京或許還與朱棣的得位不正有關,他以武力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江山,南京是建文皇帝的施政中心,長居於此,他多少會感到心中不安。
  永樂皇帝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一係列發展北京經濟的措施。他下令遷徙山西、浙江等地民戶到北京,充實北京的勞動力,減免賦稅,賑濟災民,又派人疏通大運河,恢復舟師海運。下達遷都的詔旨後,永樂皇帝即刻行動,分派大臣到四川、湖廣、江西、雲南等地採集名貴木料,在山東臨清督造青磚,在房山開採巨石。永樂五年(1407年),徵集全國的能工巧匠,徵調民夫二三十萬人,調用部分軍隊,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南京城池宮殿的規製,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壇廟。七月,皇后徐氏病死,朱棣派人到北京選取陵地,以善望風水著稱的廖均卿遍歷群山,為他選得昌平縣北的黃土山為“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皇帝前往巡視,將黃土山更名天壽山,徵調了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民夫工匠和北京附近衛所的兵卒,開始營建陵墓,定都北京之意已牢不可破。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朱棣多次北巡,長住北京,而命皇太子監國南京。北京設有行在六部,天下奏疏必須送往行在,北京已經成了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永樂十八年(1419年),北京的營建工程基本完工,主要分為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內城就是北京城,內有中央構機構、王府、官宅、倉庫和民居。皇城內佈置有太廟、社稷壇、禦苑,以及各內府監、局、廠、房等機構。紫禁城既宮城,又稱大內,是全城的中心,前部以以奉天(後改名為皇極)、華蓋(後改名為中極)、謹身(後改名為建極)三大殿為主體,是皇帝坐朝和舉行大典的外朝,後為內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整個紫禁城周長6裏,城墻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護城河。紫禁城佈局嚴謹,宮殿、樓宇高暢壯麗,金碧輝煌,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規模就奠定於當時。在北京城的設計中,一條8公裏長的中軸綫縱貫南北,為全城佈局的依據,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這條中軸綫而對稱展開,而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坐落在中軸綫上,這種佈局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北京。紫禁城中鼓樂齊鳴,身材雄健,美髯齊胸的永樂皇帝袞冕竜袍,緩步登上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自此,北京成為明朝的國都,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永樂皇帝的遺體被迎回北京後,葬於長陵。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從陵門至祾恩殿,再至明樓、寶城,共有三進院落。祾恩殿九間重檐,氣魄宏偉,黃瓦紅墻,所用木料全是名貴的香楠木。殿中的三十二根獨木巨柱,更令人稱奇,每根都高達三丈以上,特別中間4根,兩個人都不能合抱。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來此朝拜,上尊謚,廟號為成祖,所以永樂皇帝又稱明成祖。 (楊豔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