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广州的深度组合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3)
李大华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虽然与西方文化有着广泛的接触,但广州从未被彻底地“西化”。广州对于西方的姿态保持着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也因此,始终固守着深厚的传统与个性。广州与上海不同的“西化”模式,也常常被作为不同的城市风格来进行对比,如下文所评论的:
到本世纪初,广州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已大不如上海:广州进出口的吨位数只有上海的1/4,租界大小则只有上海的 1/147。所以,上海的“西化”虽在广州之后,却比广州“彻底” 和“地道”。上海除人力车夫一类“苦力”说“洋泾浜英语”外,一般来说只要肯学,英语说得都很好。广州人却喜欢把外来语言“本土化”,发明出诸如“打的”、“打波”之类“中外合资” 的词语,或诸如“佳士得”、“迷你”、“镭射”之类中文色彩极浓的译名。 (《新周刊》2003年153期)
确实,广州的“西化”是以我为本的“西化”。上海近代一开埠,就被誉为“东方巴黎”——直接面向世界。但自古而今,广州“互市”的着眼处是“商机”。因此,半个世纪以来,“西化”究其实是“港化”——通过香港而认识世界,通过香港而张望世界。
如就艺术形式而言,近代崛起的影响深远的“岭南画派”,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技巧,原被称为“折衷派”,但锐意革新后,以国画传统技法为本,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独树一帜;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而在最具有岭南特质的城市建筑中,更是中西结合、以我为本的体现。
上世纪之初的中外冲突和融合,使善于吸纳和趋向中庸的广州认同了中西合璧。开马路、建楼房、造公园等城市建设使广州步入了近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欧风美雨终于洗礼出亦新亦旧、传统和现代、中西相融的面目。这时期,平地而起的“洋楼”,正是中西文化激荡的产物:楼外繁复的罗马廊柱和精细的铁铸文饰或瓶花式的栏杆,而楼内一应俱全的却是雕龙嵌凤的繁缛的红木家具;门口供着“门官土地福德正神”、 “五方五土地主龙神”、关公像、观音,门前还张贴着皇恩浩荡色彩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模式说明了近代化广州的新生活趋势是在新旧的夹缝中仄行无止的,一切尖锐的排斥都安排在相安相融中。
向近现代化转型的广州,既表现了它受欧风美雨熏陶的特质,同时也表现了以我为本的个性,融通在生活方式里。
广州人的故事二
作为新生活象征的与西关大屋齐名的是西关小姐。不同于广州其他地方的女性。西关小姐出入传统又突破传统。清中叶,广州"一口通商"的繁盛,造就了大批富甲一方的商贾,也造就了学贯中西的西关小姐。由于有了与男子同样受教育的机会,最早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和洗礼。她们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mi,代表着广州20世纪上半叶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
近代以来,活跃在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一批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而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成为新生活的象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
|
|
代序(1) | 代序(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1)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3) | 中国第一展(1) | 中国第一展(2) | 中国第一展(3)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1)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2)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3)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1)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2)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1)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2) | 生活渗透着信息 | 谁左右了我们的消费观 | 南风这样吹(1) | 南风这样吹(2) | 没有硝烟的战争(1) | 没有硝烟的战争(2) | 没有硝烟的战争(3) | 没有硝烟的战争(4) | 骑楼:广州符号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