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上午咖啡下午茶   》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3)      贾平凹 Gu Pingao

  历史似乎是应验了这个断言,在战线南端不远的威尼斯1645年出现了全欧首家街头咖啡馆,1656年来奥国议和的土耳其特使卡哈·穆特巴夏更是劳师动众,带着300多个随员和全套东方奢侈品,包括咖啡正式进入维也纳城,拜见奥地利皇帝。随团的两位技艺高超的咖啡厨师几乎每天都是特使宴上惹人注目的主角。他们不但烹调各式可口的咖啡,而且展览富有豪华色彩的品尝咖啡的东方仪式和绚丽考究的咖啡餐具,成为轰动整个首都的新闻。维也纳全城仿佛都卷进了一场不可遏止的咖啡热,特使府里贵宾盈门,门前的广场上也支起桌椅,款待过路客人和市民。据记载,仅请客消耗的咖啡每天就达几十千克之多。这场历时数月成果辉煌的咖啡外交,4年后在欧洲另一强国法兰西首都巴黎再度重演,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近20年喘息备战的时间,而欧洲则从自己对手那里得到了或许是更为宝贵和长久的咖啡文化的精华。维也纳和巴黎后来成为西方城市咖啡馆发展中引领潮流的两大翘楚,这大概也与这段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
  1683年奥斯曼大军再度卷土重来,同年在重兵围困下的维也纳街头,出现了第一家公开营业的咖啡馆,以精悍出众的亚美尼亚商人约翰·迪奥达(Johannse Kiodato)为首的通晓欧洲和土耳其语言的商人,在战时不光为奥地利军队担任翻译和向导,而且也在火线两边从事获利惊人的咖啡贸易,在满足他们自己经营的咖啡馆需要的同时,还为许多贵族和富有市民家庭沙龙咖啡聚会解决了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深得上层人士的青睐。
  两年后,奥地利彻底击溃强敌,重新恢复了在巴尔干和东欧的势力范围。作为奖赏,约翰·迪奥达也从皇宫获得了在帝国独家专营咖啡业的特权。这点虽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早期维也纳咖啡馆多彩的发展,但他苦心经营的遍布整个庞大帝国的运输和销售网络,却满足了欧洲心脏地区的无数人对咖啡的渴望。后来,他在战时和土耳其人过于密切的关系终于引起了宫廷的猜疑,不得不流亡威尼斯,暂避风头。至此,他的行业垄断也就名存实亡了。几年后,当他得到特赦,匆匆忙忙重返首都的时候,不禁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咖啡业的飞速发展大吃一惊。这些咖啡馆大都是由他的“同乡”或来自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的“土耳其”人开办的,自然而然地带有相当浓厚的“中东”风味:许多街头拐角飘出咖啡热香的狭窄店堂里,还可以看见君士坦丁堡咖啡铺里特有的靠墙的长板凳,烧柴的咖啡炉,里面的客人也大部分是来自附近市集的摊贩、工匠和异乡谋生的手艺人。严格地说:这些还只能算是小小的简易咖啡铺子。
  那时,中上层社会的人们还陶醉在自己家里封闭的私人咖啡圈子里,热衷于最初经济成功的自由市民阶级还未成为左右社会政治的力量。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或者想象中的高雅、舒适、具有开放的社交沙龙气氛的纯欧洲风格的咖啡馆,在当时还要等待大约50年的时间——直到市民意识普遍觉醒的启蒙主义时代,才真正开始登上维也纳和其他西方城市生活的舞台中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1)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2)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1)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2)
张耀: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3)陈丹燕:咖啡旅行(1)
陈丹燕:咖啡旅行(2)陈丹燕:咖啡旅行(3)
陈丹燕:咖啡旅行(4)陈丹燕:咖啡旅行(5)
陈丹燕:咖啡旅行(6)陈丹燕:咖啡旅行(7)
陈丹燕:咖啡旅行(8)陈丹燕:咖啡旅行(9)
陈丹燕:咖啡旅行(10)陈丹燕:咖啡旅行(11)
陈丹燕:咖啡旅行(12)陈丹燕:咖啡旅行(13)
陈丹燕:咖啡旅行(14)陈丹燕:咖啡旅行(15)
陈丹燕:咖啡旅行(16)韩承焕:咖啡之旅(1)
韩承焕:咖啡之旅(2)韩承焕:咖啡之旅(3)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