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女子们幸福得多,时尚风潮转得没有如今这么快。现今追逐时尚的女子,买来不久的鲜衣,不曾穿出门一次,已经被时尚杂志告知,今季流行黑白两色,其他的统统OUT。是。这个冬天,黑色是最流行的颜色。世界各大品牌的2005秋冬季时装发布会,黑色一跃而为最当季的潮流色。为什么这么黑?就因为时装设计师时尚杂志说黑就是一切!
要是被秦朝人看到,他们就要笑今人亦步亦趋了。按照古代的五行学说,秦朝取代周朝,属于水克火,"秦得水德而尚黑",于是上朝之时,满朝文武黑压压一片,一如本季T台上的黑色模特们。
抛开这些阴阳天地之类的"不可知论",黑色的流行其实早有人说出其中的秘密。清代的大玩家李渔就说,虽然于黑,脸色白的人穿了,更显得面如敷粉,脸色黑的人穿了也不觉得他黑。年纪轻的人穿黑,更衬出青春少艾;年纪大的穿黑,也不觉得很老。贫寒的人穿黑,是本分,富贵的人穿黑,反觉得素雅。贫家只需黑色外套一件,一黑遮百丑,破旧的中衣也不会现形;富贵人家如果在锦衣外再罩上一件黑外衣,风飘袂起,正好映衬一片灿然。
可见,从古至今,对于颜色的美学认识原是有共通之处的。至于强迫寡妇终生躲在黑衣下伤悼死去的丈夫,也不是什么颜色伦理美学,那黑衣,是社会造就的另一副心锁。
白衣飘飘的年代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的这几句词说的是荆珂即将出发刺秦,燕太子丹设宴送别。高渐离的筑声如泣,荆珂悲歌一去不返。萧萧瑟瑟的秋风,如雪般的白衣白冠,更加衬托出无比的悲壮。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并不忌讳穿白色的衣服,然而事若可哀,就一定要穿素衣了。为什么有不好的事就要穿白衣,我猜测,一方面可能是直观的视觉效果,白色也许具有一种特别的情绪感染力。一方面是按照五行学说,西方属金,色白,汉代以前帝王的"五时服"便是"春著青,夏著赤,季夏著黄,秋著白,冬著玄(黑色)",而秋天正是万物凋零的开始。另一方面就要考虑到服装的社会属性。古代服装,衣着的社会划分才是它的第一特性。什么阶层穿什么颜色,历代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周代的平民女性只能穿白衣,贵妇人就可以穿绿衣黄裳(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诗经•邶风》),而士人的妻子可以穿丝衣,衣服边缘可以黑色装饰,但中间是白衣。汉代穿白衣仍然是贱人的"专利"。
然而古代风尚的变迁一如现代。到了六朝,白衣一跃而为潮流色。上至天子,下至士人,一个个白衣白帽,远望若仙,大概也因魏晋六朝时清逸是最为推崇的气质,白衣飘飘,就是要彰显人如其衣的意思。专作丧服,一般人不再穿着白衣,大概是宋以后的事了。
但白衣女子则另当别论。
既然男权社会里一切公共舞台都为男性所独霸,男性服装也主导着女性服装的审美品味。过于繁琐或极其简单都是男人们所欣赏的。俗语说,要想俏,一身孝。话本小说里戴孝的少妇总是很容易地撩拨起浪子的春心。少女们白衣婀娜,也颇符合男人们怜香惜玉自以为是的强者心态。此种癖好可称作"小龙女综合症":
"那白衣少女一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但见她脸色苍白,若有病容,虽然烛光如霞,照在她脸上仍无半点血色,更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神雕侠侣》第十二回《英雄大宴》)
从来不解醉红裙
如果说白衣女子是男人心中温柔甜美的小夜曲--一个美丽、柔弱和纯洁的天真女子所赋予他们的文化想像力,红裙少妇就是热烈放纵的狂想曲--一个俊俏、火辣的意淫对象所引发的他们的原始快感。
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死后仍然"容貌妍丽,宛若平生。著石榴裙,紫溘裆裆,红绿帔子"。"石榴裙"正是唐宋时女人们最喜欢穿的裙子之一。虽然李渔很不以为然。他说自己读旧诗,见"飘飏血色裙拖地"、"红裙妒杀石榴花"等句,就觉得前人太笨,如此艳妆,怎么动得了文人雅士的心?李渔很独断地说,只有村妇才非红不爱。可是,不是连武则天也说"不信比来长下泪",要"开箱验取石榴裙"么。晏小山也唱:水湿红裙酒初消,又记得、南溪事。苏东坡也有诗:从来不解醉红裙。红裙倒成了舞女歌妓的代名词了。倒是杨玉环别出心裁,爱戴假发,喜穿黄裙,故而《新唐书》里有所谓"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