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5節:有關文化的聯想
劉紹銘 Liu Shaoming
有關文化的聯想
1988年7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以一半的篇幅報道拉丁美洲文化日漸蔓延美國,到公元2000年時可能會出現與“主流文化”分庭抗禮的趨勢。這個特輯分別從電影、音樂、戲劇、藝術、時裝設計與飲食習慣來分析這種外來文化對美國人生活習慣影響的程度。
特輯最後一篇文章是《失去自己文化之恐懼》(The Fear of Losing a Culture),乃羅德裏格斯(Richard Rodrigues)之手筆。他開門見山就說:
究竟什麽是文化?你若問新來的移民,說不定他會聳聳肩膀。到美國來的拉丁移民,心中衹想着他們要的東西——但絶非像文化這些抽象的觀念。他們要錢、要衣食。也許有些人是為了逃命而來。
換句話說,羅德裏格斯如果不是移民的後代,他大概也不會有時間和心情註意到像文化這些“抽象”的東西。依《時代周刊》的統計,在美國的拉丁裔美國人,以墨西哥裔占絶大多數,約為百分之六十三。其次是波多黎各和古巴裔。我們都知道,以種族歧視而言,說西班牙語的移民在美國的遭遇,實不比亞洲人的好得了多少。羅德裏格斯的父執輩謀生的方式縱然不是從事洗衣店和餐館工作,但操的準是“主流”美國人眼中的“賤業”,如做菜園、果園的臨時幫手,或旅館的清潔工人,櫛風沐雨,胼手胝足,但求免於恐懼與饑饉的自由。工餘後即有可用之時間和精力,大概也會多找一份散工,以增加收入。
的確,你問這些勞動人民“文化”究竟是什麽東西,他們衹能苦笑,或聳聳肩。
但《時代周刊》報道的,不是這一類邊緣人,而是像羅德裏格斯這類在美國已生了根的專業人士。
看來衣食足然後談文化與然後知榮辱同樣有理。正因羅德裏格斯再無政治上和物質上的後顧之憂,纔意識到失去母語文化之可怕。
拉丁美洲人士的面貌與性情,跟英、法、德和其他西歐裔的美國移民大不相同,他們不大可能跟“主流社會”打成一片,更不用說什麽水乳交融了。以此角度來看,他們肯定母語文化的根,無疑就是肯定自己民族的氣質、特性和生存在這世界上的意義。
“文化”一詞,含義極廣,但此文既屬隨筆,不必引各傢各派之言為證。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人類滿足了若幹本能的要求後,對生命認知與提升所作的各種努力。文化的追求,自然是知性的,因此我們一說到文化,很自然便想到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和音樂這些心靈活動的範疇去。
由於語言、價值係統和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每個民族的文化因此別具特色和風格。所謂東方文明和西方文化,原是兩個籠統得不能再籠統的概念。不說別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又是一個為了方便而設的籠統指示語)雖與美國和歐洲諸國的同屬基督教文化,但精神面貌卻別具一格。引羅德裏格斯的話說,此文化的特徵之一是“火焰的舌頭”——西班牙語。但語言人人可學,民族精神卻來自傳統。這傳統藴含於拉美民族的呼吸中,表現於靈魂的感應能力和求生的意志上。羅德裏格斯和他這一代覓食於北美洲的知識分子心之謂危,就怕失去這種傳統。
文化之建立既以語言文字為本位,冷靜點看《時代周刊》用大紅字標題所說的拉美“激蕩的新精神”,僅是浮象而已。在邁阿密和南加州這種拉丁裔民族聚居的地方,不知有無類似國人開設的“僑校”這類學校,供子弟習母語。一般在美國為人父母的“僑胞”都知道,讓子女上周日中文課,野心不大;如果孩子因此機會學會幾句應酬話,予願已足。但即使實際的功效收不到,無形的效果卻不可輕視。相同血統的小頑皮定時湊在一起,寫幾個方塊字,閑來吃些“阿姨”帶來的春捲,這不正是“相濡以沫”?
就此意識來說,拉丁美洲情調之飲食、娛樂節目、衣着款式在美國若幹地區流行,並不表示拉美文化出現了中興氣象。像羅德裏格斯這一代的拉丁裔美國人在美國本土受教育,天分高的或可用西班牙語錄唱片、演說,甚至寫些新聞稿,卻不太可能産生直接反映拉丁美洲民族經驗的作品來。
我說上述那種“激蕩的新精神”僅是浮象,意為其道理與在異邦喝功夫茶、穿棉襖、聽京戲一樣,僅是對主流文化之捕風捉影而已。
美國初期移民以西歐移民為主。“五月花”後人更是名門望族。其後南歐、東歐、北歐各係相繼出現,各代“雜交”有年,血統雖復雜得不可辨識,但因英國人在那裏開了風氣之先,衹好紛紛認同起來。英語係統的文化成了主流,靠的就是這種強勢。
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強勢文化,因此也霸道得不得了。論在政治、金融、學術和大衆傳播領域的影響力,美國諸多“少數民族”中,沒有比得上猶太人的。但他們做事,也自知分寸,深知至少在人口方面力量單薄。近二三十年來美國小說界不少名傢是猶太人,像索爾·貝婁更是諾貝爾奬得主。他們的作品即使帶點猶太味,也點到為止。要在強勢文化中謀一席之地,下筆時不能不作各種實際的考慮。作品要全面猶太化也可以,幹脆用意第緒語寫作,在紐約猶太人地區發行的刊物上發表。
美國國勢雖然今不如昔,但尚不至一蹶不振。《時代周刊》是世界性的大刊物。正因主流文化對自己的分量有信心,不怕任何“異國情調”的文化威脅,纔會津津樂道於拉丁文化“彌漫”佛州、加州的事。
若無經濟活動在後面撐腰,“異族”的文化“彌漫”不足為慮。你不喜歡西班牙情調的音樂藝術,不屑一顧就是。可是假如墨西哥和古巴的産品能如日本的那樣左右美國市場和經濟,《時代周刊》的報道就不會這麽“有容乃大”了,說不定會抱怨“文化入侵”,趕緊呼籲有關人士謀對策。
由此可見沒有強勢經濟和政治,就沒有強勢文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文學細胞 | 第3節:詩的功用 | 第4節:成語與文字 | 第5節:有關文化的聯想 | 第6節:“支那人的機會” | 第7節:認同與執著 | 第8節:同事·朋友 | 第9節:金漆屁股 | 第10節:入禪的境界 | 第11節:輕薄文學(1) | 第12節:輕薄文學(2) | 第13節:階級與民族 | 第14節:通人言獸語的年紀 | 第15節:謝師宴 | 第16節:Mea Culpa | 第17節:英倫名士錄 | 第18節:去中國的方法 | 第19節:忽然天國 | 第20節:大散文識小 | 第21節:可讀 bility | 第22節:我的第一步(1) | 第23節:我的第一步(2) | 第24節:童年今昔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