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史 舊典備徵   》 捲四      朱彭壽 Zhu Pengshou

  ◎科名盛事
  本朝鄉會殿三試皆第一者:一錢,江蘇長洲人,乾隆己亥解元,辛醜會元、 狀元;一陳繼昌,廣西臨桂人,嘉慶癸酉解元,庚辰會元、狀元(按前代中三元 者:唐張又新、崔元翰;宋孫何、王曾、宋庠、楊、王岩叟、馮京;金孟宗獻; 元王宗哲;明商輅。又按,本朝武科三元者:浙江仁和王玉璧,明崇禎己卯解元, 順治壬辰會元、狀元)。
  其由會元得狀元者:江蘇長洲韓英(康熙癸醜)、江蘇長洲彭定求(康熙丙 辰)、江蘇長洲陸肯堂(康熙乙醜)、江蘇寶應王式丹(康熙癸未)、江蘇長洲 彭啓豐(雍正丁未)、江蘇儀徵陳亻炎(雍正癸醜)、浙江仁和金(乾隆壬戌)、 浙江嘉善蔡以臺(乾隆丁醜)、浙江秀水汪如洋(乾隆庚子)、江蘇元和吳廷琛 (嘉慶壬戌。又武科中:順天宛平秦蕃信,康熙丁未會狀。直隸昌黎齊大勇,雍 正庚戌會狀。陝西鎮安孫宗夏,雍正癸醜會狀。直隸豐潤李國梁,乾隆丁醜會狀。 浙江江山林天氵彪,乾隆辛卯會狀。順天大興劉雙,乾隆辛醜會狀。直隸天津溫 長涌,鹹豐癸醜會狀)。
  由解元得狀元者:江蘇上元鬍任輿(康熙辛酉解元、甲戌狀元)、浙江仁和 吳鴻(乾隆丁卯解元、辛未狀元)。
  又有由解元或會元復得鼎甲及傳臚者:順天大興李棠(順治丙戌會元、探 花)、江蘇長洲秦釒式(順治乙未會元、探花)、浙江海寧瀋珩(康熙甲辰會元、 傳臚)、山東鄆城魏希徵(康熙丙午解元,丙辰傳臚)、浙江鄞縣範光陽(康熙 戊辰會元、傳臚)、江蘇吳縣汪士釒宏(康熙丁醜會元、傳臚)、河南柘城王露 (康熙庚辰會元、探花)、安徽桐城戴名世(康熙己醜會元、榜眼)、江蘇武進 卜俊民(康熙壬辰會元、傳臚)、湖北鐘祥楊炳(雍正癸卯會元、探花)、江蘇 高郵王安國(雍正甲辰會元、榜眼)、浙江秀水瀋昌宇(雍正庚戊會元、榜眼)、 浙江嘉善周灃(乾隆辛未會元、探花)、浙江歸安孫辰東(乾隆壬辰會元、榜眼)、 浙江仁和瀋清藻(乾隆辛卯解元;乙未探花)、浙江嘉興錢楷(乾隆己酉會元、 傳臚)、江西新城陳希曾(乾隆己酉解元;癸醜探花)、河南商城程國仁(乾隆 甲寅解元;嘉慶己未傳臚)、江西樂平鄒傢燮(乾隆甲寅解元;嘉慶辛酉探花)、 山東濱州杜受田(道光癸未會元、傳臚)、浙江錢塘許彭壽(道光丁未會元、傳 臚)、浙江錢塘吳鳳藻(鹹豐癸醜會元、榜眼)、直隸南皮張之洞(鹹豐壬子解 元;同治癸亥探花)、廣東東莞陳伯陶(光緒已卯解元;壬辰探花)。
  ◎各省狀元人數
  本朝自順治丙戌至光緒甲辰,凡殿試一百十二科,各省人擢大魁者分志如左 (山西、甘肅、南、三省均無狀元):
  八旗三人:滿州麻勒吉(順治壬辰)、滿洲圖爾宸(順治乙未。按順治壬辰、 乙未滿漢分榜,故是二科有兩狀元)、蒙古崇綺(同治乙醜)。
  直隸四人:安州陳德華(雍正甲辰)、南皮張之萬(道光丁未)、宛平陳冕 (光緒癸未)、肅寧劉春霖(光緒甲辰)。
  江蘇四十九人:武進呂宮(順治丁亥)、無錫鄒忠倚(順治壬辰)、常熟孫 承恩(順治戊戌)、昆山徐元文(順治己亥)、溧陽馬世俊(順治辛醜)、吳縣 繆肜(康熙丁未)、長洲韓(康熙癸醜)、長洲彭定求(康熙丙辰)、長洲歸 允肅(康熙己未)、長洲陸肯堂(康熙乙醜)、金山戴有祺(康熙辛未)、上元 鬍任輿(康熙甲戌)、徐州李蟠(康熙丁醜)、長洲汪繹(康熙庚辰)、寶應王 式丹(康熙癸未)、無錫王云錦(康熙丙戌)、武進趙熊詔(康熙己醜)、長洲 王世琛(康熙壬辰)、嘉定王敬銘(康熙癸巳)、昆山徐陶璋(康熙乙未)、常 熟汪應銓(康熙戊戌)、金壇於振(雍正癸卯)、長洲彭啓豐(雍正丁未)、儀 徵陳談(雍正癸醜)、金壇於敏中(乾隆丁巳)、武進錢維城(乾隆乙醜)、江 寧秦大士(乾隆壬申)、陽湖莊培因(乾隆甲戌)、鎮洋畢沅(乾隆庚辰)、嘉 定秦大成(乾隆癸未)、吳縣張書勳(乾隆丙戌)、元和陳初哲(乾隆己醜)、 長洲錢(乾隆辛醜)、通州鬍長齡(乾隆己酉)、吳縣石韞玉(乾隆庚戌)、 吳縣潘世恩(乾隆癸醜)、金匱顧臯(嘉慶辛酉)、元和吳廷琛(嘉慶壬戌)、 吳縣吳信中(嘉慶戊辰)、吳縣吳鐘駿(道光壬辰)、丹徒李承霖(道光庚子)、 太倉陸增祥(道光庚戌)、常熟翁同(鹹豐丙辰)、嘉定徐甫阝(同治壬戌)、 常熟翁曾源(同治癸亥)、吳縣洪鈞(同治戊辰)、元和陸潤庠(同治甲戌)、 江寧黃思永(光緒庚辰)、通州張謇(光緒甲午。按江蘇人得會元者:順治乙未 無錫秦釒式、己亥上海朱錦;康熙丁未崇明黃礻乃緒、庚戌泰州宮夢仁、癸醜長 洲韓、丙辰長洲彭定求、乙醜長洲陸肯堂、甲戌丹徒裴之仙、丁醜吳縣汪士鉉、 癸未寶應王式丹、壬辰武進卜俊民、乙未長洲李錦、刊醜宜興儲大文;雍正甲辰 高郵王安國、丁未長洲彭啓豐、癸醜儀徵陳亻炎;乾隆乙醜長洲蔣元益、戊辰靖 江鄭忄予、壬申太倉邵嗣宗、辛巳江寧陳步瀛、乙未吳縣嚴福、戊戌泰州繆祖培、 辛醜長洲錢、丁未無錫顧鈺、嘉慶己未江都史緻儼、辛酉通州馬有章、壬戌元 和吳延琛、戊辰陽湖劉嗣綰、甲戌武進瞿溶、丁醜常熟龐大奎、己卯武進費庚吉; 道光壬辰吳縣馬學易、丙申江陰夏子齡、乙巳江都蔣超伯;鹹豐庚申嘉定徐緻祥; 光緒丙子興化陸殿鵬、甲午金匱陶世鳳、戊戌鎮洋陸增煒,共三十八人,以人數 較他省為獨多,今附記於此)。
  安徽九人:休寧黃軒(乾隆辛卯)、歙縣金榜(乾隆壬辰)、休寧吳錫齡 (乾隆乙未)、太湖趙文楷(嘉慶丙辰)、歙縣洪瑩(嘉慶己巳)、桐城竜汝言 (嘉慶甲戌)、天長戴蘭芬(道光壬午)、太湖李振鈞(道光己醜)、壽州孫傢 鼐(鹹豐己未)。
  江西三人:大庾戴衢亨(乾隆戊戌)、彭澤汪鳴相(道光癸巳)、永豐劉繹 (道光乙未)。
  浙江二十人:鄞縣史大成(順治乙未)、歸安嚴我斯(康熙甲辰)、德清葵 啓亻尊(康熙庚戌)、德清蔡升元(康熙壬戌)、秀水瀋廷文(康熙戊辰)、錢 塘周澍(雍正庚戌)、仁和金德瑛(乾隆丙辰)、仁和金(乾隆壬戌)、會稽 梁國治(乾隆戊辰)、仁和吳鴻(乾隆辛未)、嘉善蔡以臺(乾隆丁醜)、秀水 汪如洋(乾隆庚子)、會稽茹(乾隆甲辰)、山陰史緻光(乾隆丁未)、歸安 王以銜(乾隆乙卯)、歸安姚文田(嘉慶己未)、海????朱昌頤(道光丙戌)、烏 程鈕福保(道光戊戌)、鄞縣章(鹹豐壬子)、仁和鐘駿聲(鹹豐庚申。按浙 江人得會元者:康熙甲辰海寧瀋珩、戊辰鄞縣範光陽、癸巳烏程孫見竜、戊戌嘉 善楊爾德;雍正庚戌秀水瀋昌宇;乾隆壬戌仁和金、辛未嘉善周灃、丁醜嘉善 蔡以臺、癸未仁和孫效曾、己醜錢塘徐良、辛卯餘姚邵晉涵、壬辰歸安孫辰東、 庚子秀水汪如洋、甲辰歸安侯健融、己酉嘉興錢楷、乙卯歸安王以釒吾;嘉慶丙 辰德清袁槐、乙醜仁和鬍敬、己巳仁和孔傳綸、辛未平湖朱壬林;道光癸巳海寧 許楣、乙未嵊縣張景星、庚子仁和吳敬羲、辛醜仁和蔡念慈、丁未錢塘許彭壽; 鹹豐壬子山陰孫慶鹹、癸醜錢塘吳鳳藻、己未會稽馬傳煦;同治癸亥瑞安黃體芳、 戊辰蕭山蔡以常;光緒庚寅錢塘夏曾佑、癸卯會稽周藴良,共三十二人,其人 數亦較他省為多,今附記於此)。
  福建三人:侯官林鴻年(道光丙申)、閩縣王仁堪(光緒丁醜)、晉江吳魯 (光緒庚寅)。
  湖北三人:黃岡劉子壯(順治己醜)、天門蔣立鏞(嘉慶辛未)、蘄水陳沆 (嘉慶己卯)。
  湖南二人:衡山彭瀎(嘉慶乙醜)、茶陵蕭錦忠(道光乙巳)。
  河南一人:固始吳其凌(嘉慶丁醜)。
  山東六人:聊城傅以漸(順治丙戌)、東昌鄧鐘嶽(康熙辛醜)、濟寧孫毓 氵桂(道光甲辰)、濟寧孫如僅(鹹豐癸醜)、濰縣曹鴻勳(光緒丙子)、濰縣 王壽彭(光緒癸卯)。
  陝西一人:韓城王傑(乾隆辛巳)。
  四川一人:資州駱成驤(光緒乙未)。
  廣東三人:番禺莊有恭(乾隆己未)、吳川林召棠(道光癸未)、順德梁耀 樞(同治辛未)。
  廣西四人:臨桂陳繼昌(嘉慶庚辰)、臨桂竜啓翰(道光辛醜)、臨桂張建 勳(光緒己醜)、臨桂劉福姚(光緒壬辰)。
  貴州二人:貴陽趙以炯(光緒丙戌)、麻哈夏同(光緒戊戌)。
  ◎浙人鼎甲錄
  順治己醜探花張天植(秀水)、乙未狀元史大成(鄞縣)、辛醜探花吳光 (歸安)。
  康熙甲辰狀元嚴我斯(歸安)、庚戌狀元蔡啓亻尊、榜眼孫在豐(均德清)、 丙辰榜眼鬍會恩(德清)、己未探花茆薦馨(長興)、壬戌狀元蔡升元(德清)、 榜眼吳涵(石門)、乙醜榜眼陳元竜(海寧)、戊辰狀元瀋廷文(秀水)、榜眼 查嗣韓(海寧)、甲戌探花顧悅履(海寧)、丁醜探花薑宸英(慈溪)、丙戌榜 眼呂葆中(石門)、壬辰榜眼瀋樹本(歸安)、乙未探花傅王露(會稽)、戊戌 探花瀋錫輅(仁和)。
  雍正甲辰探花汪德容(錢塘)、庚戌狀元周澍(錢塘)、榜眼瀋昌宇(秀水)、 探花梁詩正(錢塘)。
  乾隆丙辰狀元金德瑛(仁和)、壬戌狀元金(仁和)、乙醜探花王際華 (錢塘)、戊辰狀元梁國治(會稽)、榜眼陳楠(仁和)、辛未狀元吳鴻(仁和)、 探花周灃(嘉善)、壬申探花盧文召(余姚)、甲戌探花倪承寬(仁和)、丁 醜狀元蔡以臺(嘉善)、庚辰榜眼諸重光(余姚)、辛巳榜眼鬍高望(仁和)、 癸未榜眼瀋初(平湖)、己醜榜眼徐天柱(德清)、探花陳嗣竜(平湖)、辛卯 榜眼王增(會稽)、探花範衷(上虞)、壬辰榜眼孫辰東(歸安)、探花俞大猷 (山陰)、乙未探花瀋清藻(仁和)、戊戌榜眼蔡廷衡(仁和)、探花孫希旦 (瑞安)、庚子狀元汪如洋(秀水)、辛醜榜眼陳萬青(石門)、甲辰狀元茹 (會稽)、榜眼邵瑛(余姚)、丁未狀元史緻光(山陰)、乙卯狀元王以銜(歸 安)、榜眼莫晉(會稽)。
  嘉慶己未狀元姚文田(歸安)、丁醜探花吳清鵬(錢塘)、己卯榜眼楊九畹 (慈溪)、庚辰榜眼許乃普(錢塘)。
  道光丙戌狀元朱昌頤(海????)、己醜榜眼錢福昌(平湖)、探花朱蘭(余姚)、 壬辰榜眼朱鳳標(蕭山)、戊戌狀元鈕福保(烏程)、庚子探花張百揆(蕭山)、 甲辰榜眼周學瀎(烏程)、探花馮培元(仁和)、乙巳榜眼金鶴清(桐鄉)、探 花吳福年(錢塘)。
  鹹豐壬子狀元章(鄞縣)、癸醜榜眼吳鳳藻(錢塘)、丙辰探花洪昌燕 (錢塘)、己未榜眼孫念祖(會稽)、庚申狀元鐘駿聲(仁和)。
  同治辛未探花鬱昆(蕭山)。
  光緒丙子探花馮文蔚(烏程)、壬辰榜眼吳士鑒(錢塘)、乙未榜眼喻長霖 (黃岩)、戊戌探花俞陛雲(德清。按浙江人得傳臚者:順治己醜鄞縣範光文、 乙未仁和王益朋、辛醜嘉善孫釒永;康熙甲辰海寧瀋珩、己未石門吳震方、戊辰 鄞縣範光陽、辛未海????楊中訥、丙戌海監俞兆晟、戊戌山陰金以成;雍正甲辰錢 塘汪由敦;乾隆丁巳仁和孫宗溥、己未錢塘陸秩、乙醜嘉善章愷、壬申秀水錢載、 甲戌錢塘汪永錫、丁醜仁和李汪度、癸未富陽董誥、丙戌桐鄉陸費墀、壬辰山陰 平恕、庚子仁和關槐、己酉嘉興錢楷、癸醜會稽陳秋水;嘉慶丙辰浦江戴殿泗、 己巳嘉善黃安濤;道光丁未錢塘許彭壽;鹹豐丙辰蕭山鐘寶華;同治癸亥仁和周 蘭、戊辰仁和許有麟;光緒癸未歸安朱祖謀。附記於此)。
  ◎鼎甲改官
  歷科一甲進士,例於臚傳之日,狀元即授修撰,榜眼、探花即授編修,至下 科與本科庶吉士同應散館,考試後仍授原職。然亦有竟未留館者,如康熙辛醜科 榜眼吳文煥則改員外郎;乾隆丁未科榜眼孫星衍、探花董教增,乙卯科探花潘世 璜,則均改主事;嘉慶乙醜科狀元彭瀎則改員外郎,辛未科榜眼吳毓英則改主事; 道光壬午科榜眼鄭秉恬則改知縣,乙未科探花喬晉芳、辛醜科探花鬍傢玉,同治 甲戌科探花黃貽楫,則均改主事。其因散館而發生例外之變動者,前後凡十人。 至康熙辛未科狀元戴有祺之為候選知縣,乾隆辛卯科榜眼王增之為河南知縣,甲 辰科榜眼邵瑛之為內閣中書,癸醜科榜眼陳雲之為吏部主事,嘉慶甲戌科狀元竜 汝言之為內閣中書,道光丙戌科狀元朱昌頤之為戶部主事,丁未科榜眼袁績懋之 為刑部主事,則皆於留館之後因事降黜,乃改補他官者也。
  ◎武鼎甲考
  文科鼎甲具詳進士題名碑錄及館選錄中,至武科則各書記載者極少,然一代 掄纔之典,文武並重,固不容歧視也。特匯考其人如左:(凡未詳者,均作空格, 以備考補。)
  順治丙戌狀元郭士衡(山東章邱)、榜眼武韜(山東曹縣)、探花□□□ (□□□□);己醜狀元金抱一(□□□□)、榜眼李聖祥(□□□□)、探花 茹羆(浙江山陰);壬辰狀元王玉{殿玉}(浙江仁和)、榜眼□□□(□□□□)、 探花□□□(□□□□);乙未狀元於國柱(□□□□)、榜眼單登竜(山東高 密)、探花□□□(□□□□);戊戌狀元劉炎(浙江山陰)、榜眼□□□(□ □□□)、探花□□□(□□□□);庚子(補行己亥科)狀元林本直(江蘇上 元)、榜眼□□□(□□□□)、探花□□□(□□□□);辛醜狀元霍維鼐 (山東濟寧)、榜眼□□□(□□□□)、探花□□□(□□□□)。
  康熙甲辰狀元吳三畏(□□□□)、榜眼□□□(□□□□)、探花□□□ (□□□□);丁未狀元秦蕃信(順天宛平)、榜眼張善繼(江蘇徐州)、探花 □□□(□□□□);庚戌狀元張英奇(直隸深州)、榜眼□□□(□□□□)、 探花張學純(浙江杭州);癸醜狀元郎天祚(浙江山陰)、榜眼李世威(山東莘 縣)、探花趙文璧(浙江蕭山);丙辰狀元荀國梁(□□□□)、榜眼□□□ (□□□□)、探花□□□(□□□□);己未狀元羅淇(浙江會稽)、榜眼□ □□(□□□□)、探花儲塤(浙江錢塘);壬戌狀元王繼先(□□□□)、榜 眼□□□(□□□□)、探花□□□(□□□□);乙醜狀元徐憲武(直隸□□)、 榜眼□□□(□□□□)、探花葉日芳(甘肅甘州。按日芳是否此科再考);戊 辰狀元王應統(□□□□)、榜眼□□□(□□□□)、探花□□□(□□□□); 辛未狀元張文煥(甘肅寧夏)、榜眼□□□(□□□□)、探花韓良輔(四川重 慶);甲戌狀元曹曰瑋(京衛)、榜眼丁爽(陝西□□)、探花石鈞(湖南武陵); 丁醜狀元繳煜章(京衛)、榜眼□□□(□□□□)、探花鬍琨(江蘇江都); 庚辰狀元馬會伯(甘肅寧夏)、榜眼林瀎(江蘇江寧)、探花朱士植(甘肅靈州); 癸未狀元曹維城(□□□□)、榜眼□□□(□□□□)、探花侯瀠(陝西興安); 丙戌狀元楊謙(江蘇儀徵)、榜眼□□□(□□□□)、探花□□□(□□□□); 己醜狀元田(直隸獻縣)、榜眼李維揚(廣東□□。按維揚是否此科再考)、 探花□□□(□□□□);壬辰狀元李顯光(□□□□)、榜眼楊炳(河南內黃)、 探花□□□(□□□□);癸巳狀元李如柏(甘肅寧夏)、榜眼丁士傑(順天大 興)、探花□□□(□□□□);乙未狀元賽都(漢軍正紅)、榜眼□□□(□ □□□)、探花□□□(□□□□);戊戌狀元封榮九(□□□□)、榜眼□□ □(□□□□)、探花□□□(□□□□);辛醜狀元林德鏞(□□□□)、榜 眼楊大立(山東歷城)、探花高瀚(山西朔州)。
  雍正癸卯狀元李琰(□□□□)、榜眼□□□(□□□□)、探花□□□ (□□□□);甲辰狀元苗國琮(漢軍鑲白)、榜眼□□□(□□□□)、探花 □□□(□□□□);丁未狀元王元浩(山東膠州)、榜眼譚五格(漢軍鑲黃)、 探花馬大用(安徽懷寧);庚戌狀元齊大勇(直隸昌黎)、榜眼張照(漢軍正黃)、 探花□□□(□□□□);癸醜狀元孫宗夏(陝西鎮安)、榜眼袁秉敬(直隸宣 化。按秉敬是否此科再考)、探花特格慎(蒙古正藍)。
  乾隆丙辰狀元馬負書(漢軍鑲黃)、榜跟韓(直隸天津)、探花李星垣 (江蘇銅山);丁巳狀元哈攀竜(直隸任邱),榜眼張凌霞(山西太𠔌)、探花 馮哲(直隸豐潤);己未狀元朱秋魁(浙江金華)、榜眼畢映(山西大同。按映 是否此科再考)、探花□□□(□□□□);壬戌狀元賈廷詔(□□□□)、榜 眼李世崧(湖南桃源)、探花白鐘鑲(山西太𠔌);乙醜狀元董孟(漢軍正黃)、 榜眼李經世(直隸天津)、探花鬍經綸(廣東順德);戊辰狀元張兆(江蘇泰 興)、榜眼溫有哲(山西太𠔌)、探花孫儀湯(直隸趙州);辛未狀元張大經 (山西鳳臺)、榜眼卜永泰(山東蒲臺)、探花安廷召(直隸樂亭);壬申狀元 哈廷梁(直隸獻縣)、榜眼林建鼎(福建福清)、探花馬泉(山西陽麯。後更 名全再,中庚辰科);甲戌狀元顧麟(□□□□)、榜眼徐渭(山東膠州)、探 花陳標(江蘇□□);丁醜狀元李國梁(直隸豐潤)、榜眼植璋(廣東東莞)、 探花曹竜驤(漢軍鑲紅);庚辰狀元馬全(即壬中科馬泉,更名再中)、榜眼 邵應必阝(廣東電白)、探花孫廷璧(順天大興);辛巳狀元段飛竜(直隸永年)、 榜眼李銓(河南虞城)、探花□□□(□□□□);癸未狀元德灝(滿洲正黃)、 榜眼郭元凱(□□□□)、探花葉時茂(福建同安);丙戌狀元白成竜(□□□ □)、榜眼黃宗傑(漢軍鑲白)、探花彭先竜(湖北鬆滋);己醜狀元錢治平 (順天霸州)、榜眼金富寧(漢軍鑲藍)、探花林天洛(浙江江山);辛卯狀元 林天混(浙江江山)、榜眼薛殿元(直隸容城)、探花鄭敏(漢軍鑲藍);壬辰 狀元李威光(廣東長樂)、榜眼左瑛(直隸清苑)、探花趙士魁(順天宛平); 乙未狀元王懋賞(山東福山)、榜眼彭朝竜(湖北鬆滋)、探花德明(滿洲正黃); 戊戌狀元邢敦行(直隸定州)、榜眼樊雄楚(湖北襄陽)、探花董金鳳(安徽合 肥);庚子狀元黃瑞(浙江江山)、榜眼閻燮和(山西平遙)、探花金殿安(山 東聊城);辛醜狀元劉雙(順天大興)、榜眼黃國梁(福建平和)、探花黎大剛 (廣東新會);甲辰狀元劉榮慶(江蘇泰州)、榜眼李錫命(順天東安),探花 盧廷璋(廣東東莞);丁未狀元馬兆瑞(山東臨清)、榜眼侯賓(順天武清)、 探花麥鷹揚(廣東鶴山);己酉狀元劉國慶(江蘇泰州)、榜眼馬承基(順天東 安)、探花陳四安(漢軍正白);庚戌狀元玉福(漢軍鑲黃)、榜眼曾瓊( 東長樂)、探花王萬清(順天大城);癸醜狀元徐殿(山東掖縣)、榜眼鮑友 智(安徽六安)、探花周自超(福建永春);乙卯狀元邸飛虎、(□□□□)、 榜眼陳崇韜(廣東博羅)、探花馮元(南平彝)。
  嘉慶丙辰狀元黃仁勇(廣東海陽)、榜眼常鳴盛(直隸新城)、探花高適 (漢軍鑲紅);己未狀元李雲竜(直隸阜城)、榜眼曾大觀(湖北黃陂)、探花 張萬清(河南杞縣);辛酉狀元姚大寧(廣東南海)、榜眼滿德坤(山東滕縣)、 探花李廷揚(山東膠州);壬戌狀元李白玉(直隸藁城)、榜眼張大鵬(江西武 寧)、探花陸鳳翔(安徽蒙城);乙醜狀元張聯元(直隸獻縣)、榜眼白鳳池 (河南滎陽)、探花孫掄元(甘肅中衛);戊辰狀元徐華清(山東臨淄)、榜眼 尚勇德(漢軍鑲白)、探花王世平(順天大城);己巳狀元汪道誠(江西樂平)、 榜眼韓積善(漢軍鑲白)、探花張青雲(陝西富平);辛未狀元馬殿甲(河南鄧 州)、榜眼成必超(四川仁壽)、探花林方標(江蘇銅山);甲戌狀元丁殿寧 (山東益都)、榜眼史鵠(直隸肥鄉)、探花楊定泰(湖北襄陽);丁醜狀元武 鳳來、(□□□□)、榜眼馬維衍(甘肅固原)、探花王志元(四川華陽);己 卯狀元徐開業(以傳臚未到除名)、榜眼秦鐘英(推升狀元,陝西神木)、探花 梅萬青(以傳臚未到除名);庚辰狀元昌伊蘇(滿洲正黃)、榜眼李鳳和(順天 大興)、探花富成(滿洲鑲藍)。
  道光壬午狀元張雲亭(直隸清豐)、榜眼李書阿(河南南召)、探花程三光 (直隸邯鄲);癸未狀元張從竜(山西臨縣)、榜眼史殿元(直隸清苑)、探花 黃大奎(甘肅禮縣);丙戌狀元李相清(山西陽麯)、榜眼崔連魁(河南淮寧)、 探花丁麟兆(直隸遵化);己醜狀元吳鉞(山東蓬萊)、榜眼秦定三(湖北興國)、 探花張斯奎(漢軍正黃);壬辰狀元李廣金(山西靈邱)、榜眼張金甲(山東濮 州)、探花郝騰蛟(河南偃師);癸巳狀元卒鳳山(河南汜縣)、榜眼孫和平 (順天大興)、探花張協忠(江西德興);乙未狀元波啓善(滿洲正紅)、榜眼 奚應竜(陝西朝邑)、探花鞠殿華(山東安邱);丙申狀元王瑞(直隸安肅)、 榜眼方臺(江西上饒)、探花金連元(漢軍正藍);戊戌狀元郝光甲(直隸任邱)、 榜眼佟攀梅(漢軍正藍)、探花普承堯(南新平);庚子狀元趙雲鵬(河南汝 陽)、榜眼王萬壽(四川灌縣)、探花李壽春(順天大興);辛醜狀元德慶(漢 軍鑲白)、榜眼王振隆(山東長山)、探花劉宗漢(順天寧河);甲辰狀元張殿 華(直隸棗強)、榜眼錢昱(直隸昌黎)、探花劉清江(山東巨野);乙巳狀元 吳德新(直隸東明)、榜眼蕙椿(滿洲正白)、探花趙鴻舉(河南陟縣);丁未 狀元李信(直隸晉州)、榜眼薑國仲(四川越雋),探花無人庚戌狀元彭陽春 (四川華陽);榜眼嶽汝忠(直隸靜海),探花無人。
  鹹豐壬子狀元田在田(山東巨野)、榜眼張虎臣(直隸沙河)、探花趙玉潤 (直隸永年);癸醜狀元溫常涌(直隸天津)、榜眼王虎臣(山西河麯)、探花 許夢魁(直隸平山);丙辰狀元王世清(直隸南和)、榜眼韋應麒(河南永寧)、 探花藍傢麟(直隸天津);己未狀元韓金甲(山東歷城)、榜眼杜遇春(直隸河 間)、探花李上侖(四川邛州);庚申狀元馬鴻圖(直隸撫寧)、榜眼劉英傑 (直隸束鹿)、探花德綬(滿洲正藍)。
  同治壬戌狀元史天祥(直隸邯鄲)、榜眼徐壽春(直隸樂亭)、探花劉其昌 (廣東香山);癸亥狀元黃大元(直隸懷安)、榜眼嶽金堂(直隸元城)、探花 敦鳳舉(直隸獲鹿);乙醜狀元張蜀錦(直隸廣平)、榜眼桂林香(湖南祁陽)、 探花侯會同(四川南充);戊辰狀元陳桂芬(浙江天台)、榜眼謝子元(四川射 洪)、探花張光鬥(四川眉州);辛未狀元丁錦堂(福建上杭)、榜眼王可相 (直隸元城)、探花佟在田(直隸天津);甲戌狀元張鳳鳴(河南西平)、榜眼 趙瑞雲(河南杞縣)、探花劉雲會(直隸長垣)。
  光緒丙子狀元宋鴻圖(福建侯官)、榜眼張忠祥(河南西平)、探花景慶 (蒙古正紅);丁醜狀元佟在棠(直隸天津)、榜眼馬尚德(直隸內邱)、探花 林培基(福建侯官);庚辰狀元黃培鬆(福建竜泉)、榜眼周增祥(廣東潮陽)、 探花景元(滿洲鑲黃);癸未狀元楊廷弼(河南祥符)、榜眼周選青(直隸天津)、 探花劉占魁(直隸肅寧);丙戌狀元宋占魁(山東昌邑)、榜眼解兆鼎(江蘇丹 徒)、探花何乃斌(廣東香山);己醜狀元李夢說(山東陽𠔌)、榜眼徐海波 (四川資州)、探花傅懋凱(山東福山);庚寅狀元張憲周(山東鄆城)、榜眼 李承恩(四川通江)、探花陳邦榮(直隸獻縣);壬辰狀元卞賡(江蘇海州)、 榜眼張連同(河南宜陽)、探花李連仲(直隸大名);甲午狀元張鴻翥(江西鄱 陽)、榜眼杜天麟(四川江津)、探花嶽慶德(直隸元城);乙未狀元武國棟 (直隸天津)、榜眼張大宗(江蘇海州)、探花林宜春(福建大田);戊戌狀元 張三甲(直隸開州)、榜眼任聯捷(江蘇山陽)、探花蘇剋敦(滿洲鑲白)。
  ◎科名佳話
  父子鼎甲:江蘇吳縣繆彤(康熙丁未狀元)、子曰藻(康熙乙未榜眼)。江 蘇溧陽任蘭枝(康熙癸巳榜眼)、子端書(乾隆丁巳探花)。江蘇鎮洋汪廷 (乾隆戊辰探花)、子學金(乾隆辛醜探花)。山東沾化蘇兆登(嘉慶己未榜眼)、 子敬衡(道光丙申探花)。湖北天門蔣立鏞(嘉慶辛未狀元)、子元溥(道光癸 巳探花)。
  父子鼎甲傳臚:江蘇江寧秦大士(乾隆壬申狀元)、子承業(乾隆辛醜傳臚)。 安徽太湖李長森(乾隆甲辰傳臚)、子振鈞(道光己醜狀元)。浙江錢塘許乃普 (嘉慶庚辰榜眼)、子彭壽(道光丁未傳臚)。
  祖孫鼎甲:江蘇高郵王安國(雍正甲辰榜眼)、孫引之(嘉慶己未探花。又 江蘇長洲陸肯堂康熙乙醜狀元、乃孫潤庠同治甲戌狀元,附記於此)。
  祖孫鼎甲傳臚:江蘇無錫鄒忠倚(順治壬辰狀元)、孫一桂(雍正丁未傳臚)、 玄孫奕孝(乾隆丁醜探花)。
  叔侄鼎甲:安徽全椒吳國對(順治戊戌探花)、弟子(康熙辛未榜眼)。 浙江德清蔡啓亻尊(康熙庚戌狀元)、兄子升元(康熙壬戌狀元)。江蘇吳縣吳 廷琛(嘉慶壬戌狀元)、族子鐘駿(道光壬辰狀元)。江蘇常熟翁同(鹹豐丙 辰狀元)、兄子曾源(同治癸亥狀元)。
  叔侄鼎甲傳臚:江蘇武進劉星煒(乾隆戊辰傳臚)、從子躍雲(乾隆丙戌探 花)。
  兄弟鼎甲:江蘇昆山徐乾學(康熙庚戌探花)、弟秉義(康熙癸醜探花)、 弟元文(順治己亥狀元)。江蘇武進莊存與(乾隆乙醜榜眼)、弟培因(乾隆甲 戌狀元)。山東濟寧孫毓氵桂(道光甲辰狀元)、從弟毓汶(鹹豐丙辰榜眼)。 直隸南皮張之萬(道光丁未狀元)、族弟之洞(同治癸亥探花。又武科中:湖北 鬆滋彭先竜,乾隆丙戌探花,弟朝竜,乾隆乙未榜眼浙;江江山林天洛,乾隆己 醜探花,弟天氵彪,乾隆辛卯狀元;江蘇泰州劉榮慶,乾隆甲辰狀元,弟國慶, 乾隆己酉狀元;直隸天津佟在田,同治辛未探花,弟在棠,光緒丁醜狀元)。
  兄弟祖孫鼎甲:江蘇長洲彭定求(康熙丙辰狀元)、從弟寧求(康熙壬戌探 花)、孫啓豐(雍正丁未狀元)。江蘇吳縣潘世恩(乾隆癸醜狀元)、從兄世璜 (乾隆乙卯探花)、孫祖蔭(鹹豐壬子探花)。
  兄弟叔侄鼎甲傳臚:安徽桐城張廷璐(康熙戊戌榜眼)、從弟廷珩(雍正癸 卯傳臚)、兄子若靄(雍正癸醜傳臚)。
  父子傳臚:江蘇儀徵陳嘉樹(道光壬午)、子彝(同治壬戊)。
  叔侄傳臚:江蘇陽湖惲彥彬(同治辛未)、族子毓嘉(光緒壬辰。按毓嘉入 大興籍)。
  兄弟傳臚:浙江鄞縣範光文(順治己醜)、從弟光陽(康熙戊辰)、江蘇吳 縣汪亻炎(康熙甲戌)、從弟士釒宏(康熙丁醜)。
  父子解元:河南郟縣仝廷舉(順治戊子)、子軌(康熙乙酉)。廣東新寧陳 遇夫(康熙庚午)、子瀚(康熙甲午)。湖北鐘祥李兆鈺(雍正乙卯)、子潢 (乾隆乙酉)。浙江嘉興張廷濟(嘉慶戊午)、子慶榮(道光丙午)。江西清江 聶明景(同治庚午)、子謙吉(光緒己醜)。
  祖孫解元:廣西全州謝明英(康熙辛酉)、孫濟世(康熙戊子)。南羅平 竇晟(乾隆戊子)、孫序(道光乙酉。又廣西臨桂陳宏謀,雍正癸卯,玄孫繼 昌,嘉慶癸酉。山西文水王錫蒲,嘉慶丁卯,曾孫學伊,光緒癸巳。附記於此)。 叔侄解元:廣西全州蔣琦齡(道光甲午)、從子英元(道光癸卯)。浙江富 陽朱炳琦(鹹豐辛亥)、族子彭年(同治丁卯)。
  兄弟解元:江蘇江寧劉輝祖(康熙庚午)、弟捷(康熙辛卯)。廣西臨桂朱 桓(乾隆壬子)、從弟琦(道光辛卯)。廣西臨桂唐維錫(乾隆甲寅)、弟維釗 (嘉慶甲子)。山東長清孟毓蘭(嘉慶戊寅)、弟毓藻(道光辛巳)。
  纍代甲科:單一傢人成進士逾三世以外而世係直接者。
  山東濱州杜詩(明萬歷戊戌)。詩子氵爽(順治丁亥)、氵爽孫(乾隆丁 巳)、氵爽孫(嘉慶辛酉)、咢子受田(道光癸未)、受田子(道光 乙未)、子庭琛(鹹豐庚申)。
  浙江海????俞之泰(明萬歷壬戌)、之泰子云來(康熙庚戌)、雲來子兆曾 (康熙乙醜)、兆晟(康熙丙戌)、兆曾子鴻馨(康熙辛醜)、兆晟子鴻圖(康 熙壬辰)。
  安徽桐城方拱乾(明崇禎戊辰)、拱乾子孝標(順治己醜)、孝標孫式濟 (康熙己醜)、式濟孫維甸(乾隆辛醜)、維甸子傳穆(嘉慶己卯)。
  浙江嘉善曹勳(明崇禎戊辰)、勳孫鑒倫(康熙己未)、鑒倫曾孫(乾隆 癸未)、孫銜達(道光癸巳)。
  江蘇常熟蔣(明崇禎丁醜)、菜子伊(康熙癸醜)、伊子陳錫(康熙乙醜)、 廷錫(康熙癸未)、陳錫子漣(康熙己醜)、廷錫子溥(雍正庚戌)、溥子鼎 (乾隆辛未)。
  江蘇武進楊廷鑒(明崇禎癸未)、廷鑒子大鶴(康熙己未)、大鶴子椿(康 熙戊辰)、椿子述曾(乾隆壬戌)。
  江蘇武進呂宮(順治丁亥)、宮曾孫氵臨(乾隆甲戌)、氵臨孫子班(嘉慶 壬戌)、子班子氵臨孫(道光丙申)、倌孫(道光戊戌)。
  江蘇丹徒張九徵(順治丁亥),九徵子玉書(順治辛醜)、玉書子逸少(康 熙甲戌)、逸少玄孫頡雲(嘉慶丁醜)、頡雲子錫庚(道光丙申)。
  江蘇常熟翁長庸(順治丁亥)、長庸子大中(康熙丁醜)、大中來孫心存 (道光壬午)、心存子同書(道光庚子)、同書子曾源(同治癸亥)、曾源子斌 孫(光緒丁醜)。
  江蘇華亭王廣心(順治己醜)、廣心子頊齡(康熙丙辰)、頊齡子圖炳(康 熙壬辰)。圖炳孫嘉曾(乾隆丙戌)。
  江蘇武進劉漢卿(順治己醜)、漢卿孫於義(康熙壬辰)、於義子復(雍正 丁未)、復孫汝謇(乾隆庚子)、又復曾孫嗣綰(嘉慶戊辰)。
  滿洲完顔氏阿什坦(順治壬辰)、阿什坦仍孫麟慶(嘉慶己巳)、麟慶子崇 實(道光庚戌)、崇實子嵩申(同治戊辰)。
  山東諸城劉必顯(順治壬辰)、必顯子(康熙己醜)、子統勳(雍正甲 辰)、統勳子墉(乾隆辛未)、又統勳孫之(乾隆己酉)。
  江蘇金壇馮標(順治壬辰)、標子漢煒(康熙戊戌)、漢煒子秉彝(乾隆乙 醜)、秉彝玄孫煦(光緒丙戌)。
  江蘇無錫秦鬆齡(順治乙未)、鬆齡子道然(康熙己醜)、道然子蕙田(乾 隆丙辰)、蕙田子泰鈞(乾隆甲戌)。
  江蘇長洲彭瓏(順治己亥)、瓏子定求(康熙丙辰)、定求孫啓豐(雍正丁 未)、啓豐孫希洛(乾隆丁未)、希洛子藴輝(嘉慶己未)。
  江蘇金壇於嗣昌(順治辛醜)、嗣昌子漢翔(康熙壬戌)、漢翔子枋(雍正 甲辰)、枋子敏中(乾隆丁巳)、敏中曾孫尚齡(道光壬午)。
  江西南昌熊一瀟(康熙甲辰)、一瀟子本(康熙丙戌)、本子學鵬(雍正庚 戌)、學鵬子之福(乾隆丁醜)。
  江蘇通州孫閎達(康熙甲辰)、閎達玄孫兆鰲(嘉慶辛未)、兆鰲子廷元 (道光甲辰)、廷元子銘恩(道光乙未)。
  安徽桐城張英(康熙丁未)、英子廷璐(康熙戊戌)、廷璐子若需(乾隆丁 巳)、若需子曾敞(乾隆辛未)。
  江蘇溧陽史鶴齡(康熙丁未)、鶴齡子夔(康熙壬戌)、夔子貽直(康熙庚 辰)、貽直子奕簪(乾隆戊辰)。
  浙江嘉善錢霞(康熙庚戌)、霞玄孫樾(乾隆壬辰)、樾曾孫寶廉(道光庚 戌)、寶廉子能訓(光緒戊戌)。
  山東德州盧道悅(康熙庚戌)、悅道子見曾(康熙辛醜)、見曾孫蔭溥(乾 隆辛醜)、蔭溥孫慶綸(道光辛醜)。
  浙江德清徐倬(康熙癸醜)、倬子元正(康熙乙醜)、元正孫以升(雍正癸 卯)、以升子開厚(乾隆乙醜)、開厚子天柱(乾隆己醜)、天柱曾孫芝淦( 豐庚申)。
  浙江錢塘徐潮(康熙癸醜)、潮子本(康熙戊戌)、本子以煊(雍正庚戌)、 以煊玄孫琪(光緒庚辰)。
  山東昌樂閻世繩(康熙丙辰)、世繩子愉(康熙庚辰)、愉子廷佶(雍正甲 辰)、廷佶子循琦(乾隆壬戌)、循琦子學淳(乾隆甲辰)、學海(嘉慶丁醜)。 直隸靜海勵杜訥(按杜訥於康熙庚申特賞編修,今以進士論)、杜訥子廷儀 (康熙庚辰)、廷儀子宗萬(康熙辛醜)、宗萬子守謙(乾隆乙醜)。
  江西新建裘君弼(康熙丁醜)、君弼子曰修(乾隆己未)、曰修子麟(乾隆 庚辰)、麟子元淦(嘉慶乙醜)。
  江西新建曹傢甲(康熙丁醜)、傢甲孫秀先(乾隆丙辰)、秀先曾孫熊(嘉 慶己未)、熊子聯桂(道光乙未)。
  浙江錢塘吳之(康熙庚辰)、之孫嗣爵(雍正庚戌)、嗣爵子敬(乾 隆戊戌)、敬子若準(道光辛醜)。
  江西南昌彭廷訓(康熙丙戌)、廷訓子元瑞(乾隆丁醜)、元瑞孫邦疇(嘉 慶乙醜)、邦疇子剋儀(鹹豐庚·申)。
  江蘇陽湖莊令輿(康熙丙戌)、令輿來孫受祺(道光庚子)、受祺子鐘濟 (光緒丙戌)、鐘濟子綸儀(光緒甲午)。
  江西臨川李紱(康熙已醜)、紱孫友棠(乾隆乙醜)、友棠子傳熊(乾隆丁 未)、傳熊孫訓釗(道光乙未)。
  直隸清苑鬍爾默(康熙乙未)、爾默於鵬年(乾隆乙醜)、鵬年孫紹祖(嘉 慶辛酉)、紹祖子叔琳(道光庚戌)、叔珊(鹹豐庚申)。
  江蘇高郵王安國(雍正甲辰)、安國子念孫(乾隆乙未)、念孫子引之(嘉 慶己未)、引之子壽同(道光甲辰)。
  山東諸城李宜芳(雍正庚戌)、宜芳子延(乾隆癸醜)、延子璋煜(嘉 慶庚辰)、璋煜子肇錫(同治戊辰)。
  山東福山王檢(雍正癸醜)、檢子啓緒(乾隆辛未)、啓緒孫兆琛(嘉慶丁 醜)、兆琛孫懿榮(光緒庚辰)。
  滿洲索綽絡氏德保(乾隆丁巳)、德保子英和(乾隆癸醜)、英和子奎照 (嘉慶甲戌)、奎照子錫祉(道光乙未)。
  江蘇嘉定廖鴻章(乾隆丁巳。按廖氏原籍福建永定)、鴻章孫文錦(嘉慶辛 未)、文錦子惟勳(道光癸巳)、惟勳子壽豐(同治辛未)、壽恆(同治癸亥)。 浙江仁和蔡應彪(乾隆丁巳)、應彪孫共武(乾隆辛醜)、共武孫念慈(道 光辛醜)、念慈孫世佐(光緒庚辰)。
  漢軍李士通(乾隆辛未)、士通孫恩繹(嘉慶戊辰)、恩繹子希曾(道光壬 午)、希曾子祜(道光庚子)、祉(鹹豐庚申)。
  福建閩縣葉觀國(乾隆辛未)、觀國子申萬(嘉慶乙醜)、申萬子敬昌(嘉 慶己卯)、敬昌孫大焯(同治戊辰)、大焯子在琦(光緒丙戌)。
  河南鄧州高名世(乾隆丁醜)、名世子叔祥(乾隆甲辰)、叔祥孫振宛(道 光戊戌)、振宛子寅生(光緒丙纔)。
  順天大興邵自鎮(乾隆辛巳)、自鎮子庾曾(乾隆辛巳)、庾曾子葆醇(乾 隆庚戌)、葆醇子甲名(嘉慶己卯)。
  河南固始吳延瑞(乾隆丙戌)、延瑞子邦治(乾隆辛醜)、邦治子其瀎(嘉 慶戊辰)、其瀎子元炳(鹹豐庚申)。
  河南商邱陳濂(乾隆丙戌)、濂子杲(嘉慶辛酉)、杲子焯(嘉慶辛未)、 焯子壇(道光乙未)。
  江西高安熊中砥(乾隆丙戌)、中砥子如洵(嘉慶丙辰)、如洵孫方燧(光 緒己醜)、方燧子坤(光緒甲辰)。
  江蘇昆山李世望(乾隆壬辰)、世望子以健(乾隆半醜)、以健孫德莪(道 光甲辰)、德莪子傳元(光緒己醜)。
  山西靈石何思鈞(乾隆乙未)、思鈞子道生(乾隆丁未)、道生子熙績(道 光壬午)、熙績子福鹹(道光庚戌)。
  福建閩縣陳若霖(乾隆丁未)、若霖孫承裘(鹹豐壬子)、承裘子寶晉 (光緒庚寅)、寶晉子懋鼎(光緒庚寅)。
  湖北天門蔣祥墀(乾隆庚戌)、祥墀子立鏞(嘉慶辛未)、立鏞子元溥(道 光癸巳)、元溥子啓勳(鹹豐庚申)、又元溥孫傳燮(光緒丙戌)。
  安徽太湖趙文楷(嘉慶丙辰)、文楷子勻(道光辛醜)、勻子繼元(同 治戊辰)、繼元子曾重(光緒庚辰)。
  四子進士:(同胞兄弟有四人並擢甲科者殊鮮,特志之)。
  安徽全椒吳沛子國鼎(明崇禎癸未)、國縉(順治壬辰)、國對(順治戊戌, 探花)、國竜(明崇禎癸未)。
  江蘇丹徒張九徵子玉裁(康熙丁未,榜眼)、玉書(順治辛醜)、仕可(康 熙丙辰)、恕可(康熙戊辰)。
  江蘇昆山徐乾學子樹等(見五子登科條)。
  安徽桐城張英子廷瓚(康熙己未)、廷玉(康熙庚辰)、廷璐(康熙戊辰, 榜眼)、廷彖(雍正癸卯)。
  浙江海寧陳詵子世俊等(見五子登科條)。
  江蘇宜興儲方慶子大文等(見五子登科條)。 貴州廣順金殿行子鼎壽(嘉慶戊辰)、鼎梅(嘉慶辛未)、鼎銘(嘉慶甲戌)、 鼎年(道光壬辰)。
  順天寶坻李光先子藩等(見五子登科條)。
  安徽太湖李鎬子國杞等(見五子登科條)。
  奉天伯都訥於凌奎子觀霖(光緒丁醜)、蔭霖(鹹豐己未)、衡霖(同治甲 戌)、鐘霖(光緒丁醜)。
  五子登科:
  江蘇昆山徐乾學子樹(康熙乙醜進士)、冏(康熙壬戌進士)、樹敏 (康熙癸未進士)、樹屏(康熙壬辰進士)、駿(康熙癸巳進士)。
  順天大興黃華蕃子叔琳(康熙辛未探花)、叔琬(康熙己醜進士)、叔琪 (康熙乙酉舉人)、叔敬(康熙己醜進士)、叔(康熙癸巳舉人)。
  浙江海寧陳詵子世俊(康熙丙戌進士)、世儼(康熙辛卯舉人)、世仁(康 熙乙未進士)、世倌(康熙癸未進士)、世侃(康熙癸巳進士)。
  江蘇宜興儲方慶子右文(康熙丁巳舉人)、大文(康熙辛醜會元)、在文 (康熙已醜進士)、鬱文(康熙辛醜進士)、雄文(康熙辛醜進士)。
  江蘇長洲張孟球子學庠(康熙己醜進士)、紹賢(康熙己醜進士)、應造 (康熙乙未進士)、企齡(康熙戊子單人)、景祁(雍正癸卯舉人)。
  江蘇武進莊絳子楷(康熙癸巳進士)、(康熙庚子舉人)、敦厚(雍正 甲辰進士)、大椿(雍正己酉舉人)、柱(雍正丁未進士)。
  福建安溪李日呈子光奧(康熙辛醜進士)、光型(雍正癸醜進士)、光 北(康熙戊子舉人)、光爽(雍正癸醜進士)、光袁(雍正壬子舉人。按光袁弟 義儼亦中雍正乙卯副榜)。
  福建安溪李鐘僑子清載(雍正庚戌進士)、清芳(乾隆丙辰進士)、清江 (雍正癸卯舉人)、清愷(雍正乙卯舉人)、清時(乾隆壬戌進士)。
  廣西平樂陳允恭子齊睿(雍正癸卯舉人)、齊賢(雍正癸卯舉人)、齊芳 (雍正癸卯舉人)、齊庶(雍正癸卯單人)、齊紳(乾隆壬申進士)。
  順天大興金懷瑋子澍(乾隆乙醜進士)、溶(雍正庚戌進士)、潢(乾隆□ □舉人)、洪(乾隆壬戌進士)、瀎(乾隆□□舉人)。
  山西代州馮鐘宿子履鹹(乾隆甲戌進士)、履泰(乾隆壬申舉人)、履謙 (乾隆丁醜進士)、履豫(乾隆壬午單人)、履豐(乾隆戊子舉人)。
  山西興縣康基淵子儀鈞(乾隆戊子舉人)、綸鈞(乾隆丁未進士)、文鐸 (嘉慶庚申舉人)、紹鏞(嘉慶己未進士)、維錦(嘉慶庚午舉人)。
  山東鄒平李廷桂子鵬(乾隆乙卯進士)、景岱(乾隆甲寅舉人)、鵠(嘉慶 甲戌進士)、景嶧(乾隆甲寅舉人)、震(嘉慶己未進士)。
  江蘇太倉李堂子錫恭(嘉慶丙辰進士)、錫信(乾隆癸卯舉人)、錫瓚(乾 隆己酉舉人)、錫惠(嘉慶辛酉單人)、錫晉(嘉慶辛酉舉人)。
  福建閩縣葉觀國子申(嘉慶壬戌進士)、申藹(乾隆乙卯舉人)、申苞 (嘉慶戊午舉人)、申萬(嘉慶乙醜進士)、申薌(嘉慶己巳進士)。
  福建侯官廖岡陵子鴻翔(嘉慶戊寅舉人)、鴻禧(道光乙酉舉人)、鴻苞 (嘉慶丁醜進士)、鴻藻(嘉慶己巳進士)、鴻荃(嘉慶己巳榜眼)。
  順天寶坻李光先子藩(嘉慶甲戌進士)、菡(道光壬午進士)、蒓(道光癸 未進士)、莊(道光戊戌進士)、薌(道光己亥舉人。按藩兄蔭亦中嘉慶己卯副 榜)。
  福建閩縣曾暉春子元基(道光乙未舉人)、元炳(道光己醜進士)、元海 (道光壬午進士)、元燮(道光戊戌進士)、元澄(道光辛卯舉人)。
  安徽太湖李鎬子國杞(道光己醜進士)、國榛(道光乙未進士)、國梓(道 光乙巳進士)、國楠(道光乙未單人)、國棠(道光乙巳進士)。
  江蘇陽湖呂子班子孫(道光丙中進士)、佶孫(道光乙未舉人)、份孫 (道光庚子舉人)、倌孫(道光戊戌進士)、俁孫(道光丙午舉人)。
  福建侯官郭階三子柏心(道光壬辰舉人)、柏蔭(道光壬辰進士)、柏蔚 (道光甲午舉人)、柏蒼(道光庚子單人)、柏薌(鹹豐辛亥舉人)。
  順天寶坻李光庭子(按光庭為光先之弟)、藻(道光丙申進士)、萼(道光 丙戌進士)、萼(道光戊子舉人)、慕(同治癸酉舉人)。敬(同治庚午舉人)。
  安徽泗州楊鴻弼子士燮(光緒甲午進士)、土晟(光緒壬辰進士)、士驤 (光緒丙戌進士)、士琦(光緒壬午單人)、士銓(光緒癸巳舉人)。
  六子登科:
  順天大興邵大業子自昌(乾隆壬戌進士)、自華(乾隆乙卯舉人)、自悅 (乾隆戊戌進士)、餘三人未詳(按《藤陰雜記》謂邵氏兄弟七人,六正榜,一 副榜,自悅以下歷舉其名,為自本、自和、自巽、自彭,然光緒《順天府志·選 舉表》言,乾隆中舉人每多無考,今以科分未明,而亦不知孰為副榜,姑記此以 待考定)。
  順天通州雷子學海(乾隆乙卯進士)、學淦(乾隆甲寅舉人)、學淇(嘉 慶甲戌進士)、學濤(道光壬午舉人)、學瀛(嘉慶庚午舉人)、學潮(嘉慶丙 子舉人。按學潮弟學灃亦中道光辛巳副榜)。
  福建閩縣葉雲滋子(按雲滋為五子登科條內申萬之孫)、大同(同治乙醜進 士)、大(同治庚午舉人)、大泳(光緒丙子舉人)、大(同治壬戌舉人)、 大焯(同治戊辰進士)、大涵(光緒丙戌進士)。
  福建閩縣陳承裘子寶琛(同治戊辰進士)、寶晉(光緒庚寅進士)、寶璐 (光緒庚寅進士)、寶琦(光緒乙亥單人)、寶琦(光緒癸巳舉人)、寶璜(光 緒甲午舉人)。
  七子登科:
  浙江錢塘許學範子乃來(乾隆癸卯舉人)、乃大(嘉慶癸酉舉人)、乃濟 (嘉慶己巳進士)、乃(道光辛巳單人)、乃普(嘉慶庚辰榜眼)、乃釗(道 光乙未進士)、乃恩(道光癸卯舉人)。
  廣東番禺許祥光子應來(道光己酉舉人)、應鏘(同治甲子舉人)、應鑾 (同治丁卯舉人)、應來(同治丁卯舉人)、應來(同治庚午舉人)、應鍇 (光緒己卯舉人)、應來(光緒己卯舉人)。
  ◎重宴恩榮
  本朝耆舊重宴鹿鳴者多矣,至六十年再遇甲科、應重赴恩榮筵宴者,則惟順 治乙未進士浙江嘉善錢黯;康熙癸醜進士滿州正白旗徐元夢、己未進士山東益都 趙執信、湖北黃岡王材任、辛未進士順天大興黃叔琳、庚辰進士江蘇溧陽史貽直、 丙戌進士江西南昌熊本;雍正庚戌進士江蘇無錫嵇璜;乾隆丙辰進士福建漳浦蔡 新、福建連江陳材、壬申進士順天大興翁方綱、浙江錢塘梁同書、山西文水鄭岱 鐘、甲戌進士浙江海寧周春、丁醜進士江西南昌衷以塤、己醜進士江蘇吳縣潘奕 雋、壬辰進士湖南常德貴逢甲、乙未進士江西大庾戴均元、庚子進士河南夏邑李 奕疇、己酉進士江蘇儀徵阮元、癸醜進士江蘇吳縣潘世恩;嘉慶壬戌進士福建閩 縣林春溥、甲戌進士陝西延川李宗沆、己卯進士河南信陽郭鑒庚、庚辰進士貴州 貴築周頊;道光壬午進士江蘇上元溫葆深、癸未進士湖北鹹寧雷以誠、丙戌進士 江蘇泰州王廣業(按:廣業癸未會試中式)、癸巳進士江西奉新宋延春、庚子進 士湖北均州賈洪詔、辛醜進士浙江瑞安孫鏘鳴、甲辰進士滿洲鑲黃旗崇保、丁未 進士四川邛州伍肇齡;鹹豐王子進士奉天鐵嶺郭鑒襄,僅三十四人云(按:重宴 恩榮奉有明旨者,以乾隆辛未黃叔琳為始,似乾隆以前尚無加恩之例,即其後亦 有以已赴鹿鳴重宴不再加恩者。此條所錄,皆計其登第之歲,花甲已周,匯紀之 以昭人瑞,至明令重宴與否,茲不具載。又武進士周甲重逢者:乾隆壬戌山西平 定竇殯、漢軍正白旗陳傑;鹹豐壬子山東巨野田在田。附記於此)。
  ◎文人榮遇
  翰林官居文學侍從之職,恩禮優渥,體製尊崇,故士人爭以身到玉堂為榮遇, 其有未經館選特授清班,大都博學工文或皓首窮經之士,時論尤豔稱之。按本朝 二百餘年來,由他官改授翰詹及國學者(其年老舉人於會試後例賞翰林職銜者不 與):康熙九年,杜鎮以刑部主事授翰林院編修;十七年,王士禎以戶部郎中授 翰林院侍講;十九年,高士奇以內閣中書授翰林院侍講,勵杜訥以州同授翰林院 編修;三十□年,張逸少以甘肅秦州知州授翰林院編修;三十九年,王原祁以禮 科給事中授詹事府右中允;四十二年,魏學誠以內閣中書授翰林院編修;四十四 年,趙申季以廣西遷江縣知縣授翰林院編修;五十二年,陳厚耀以內閣中書授翰 林院編修。雍正元年,王懋以安慶府教授授翰林院編修,陳聶恆以刑部主事授 翰林院編修;三年,夏之芳以景山教習授翰林院編修,黃嶽牧、陸宗楷、薑穎新 俱以景山教習授翰林院檢討;四年,康五瑞以工科給事中授翰林院侍讀;六年, 曹洛以國子監助教授司業;□年,陳學海以已革監察御史授翰林院檢討;九年, 方苞以貢士授詹事府中允。乾隆十六年,吳鼎、梁錫俱以舉人授國子監司業, 陳祖範以貢士授司業銜,顧棟高以已革內閣中書授司業銜(按陳顧二人本授司業, 因年老不能任職,故以司業銜畀之,與尋常加銜者不同);十七年,王延年以國 子監學正授司業;三十五年,王世芳以致仕訓導授國子監司業;三十八年,陸錫 熊以刑部郎中授翰林院侍讀;四十二年,程晉芳以吏部主事授翰林院編修;四十 五年,孫士毅以已革南巡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九年,黃鉞以戶部主事授詹事 府贊善;十四年,聶銑敏以兵部主事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四年,王運以舉 人授翰林院檢討,曹元弼以分部郎中授翰林院編修。皆異數也。
  ◎文人偉業
  自功令以詩文、楷法取士,而士人之心思日力遂消亡於雕蟲小技中,故論者 輒以科舉為詬病。然如康熙中平定臺灣之姚製軍啓聖(按平臺之役,戰功雖出施 提督琅,而一切規畫俱由啓聖主之,故時論鹹以啓聖未得爵賞為憾。又按順康時 命將出師,多以宗室王公或宿衛大臣為主帥,故文臣立功者鮮),雍正中平定苗 疆之鄂文端爾泰,乾隆中平定金川之阿文成桂,同光中恢復浙江及平定新疆之左 文襄宗棠,則皆由舉人出身。康熙中平定浙江之李文襄之芳,雍正初平定西藏及 青海之年大將軍羹堯,鹹同間平定各省匪亂之鬍文忠林翼、曾文正國藩、駱文忠 秉章、李文忠鴻章,則皆由進士出身。是文人中固有大略雄纔、勳業烜赫者,乃 知科舉特進身塗徑,天生豪俊,雖亦曾事筆硯,而建樹自越尋常(按國朝名卿碩 輔,凡立功立德者,大都為科甲中人),然則章句之儒又豈可一概抹煞耶?
  ◎疊掌文衡
  宦途最重是文衡,唐詩中即有是語,故有歷主春秋兩試者盈門桃李,衆望之 輒豔羨若仙焉。按本朝詞臣中凡為考官至五次以上者:湖北孝感熊賜履(順治戊 戌進士),一典鄉試(順治庚子,順天),五典會試(康熙癸醜、甲戌、丁醜、 庚辰、癸未),滿洲鑲藍旗鄂爾奇(康熙壬辰進士),四典鄉試(康熙丁酉,順 天;庚子,江西;雍正癸卯,山西;己酉,順天),兩典會試(雍正庚戌、癸醜), 山西興縣孫嘉淦(康熙癸巳進士),五典鄉試(雍正甲辰,江西;乾隆丙辰,江 南;戊午、壬申、癸酉,俱順天),兩典會試(雍正庚戌、乾隆辛未),兩任學 政(安徽、順天。此錄諸人有曾任學政者,均附記之,惟鄉會試同考官不錄), 山東諸城劉統勳(雍正甲辰進士),四典鄉試(雍正己酉,湖北;壬子,河南; 乾隆丁卯、丙子,俱順天),四典會試(乾隆半未、丁醜、辛巳、辛卯),江蘇 長洲彭啓豐(雍正丁未狀元),七典鄉試(雍正己酉,河南;壬子,南;乙卯, 江西;乾隆丙辰,山東;辛酉,江西;壬午,浙江;乙酉,順天),兩任學政 (俱浙江),滿洲鑲黃旗介福(雍正癸醜進士),四典鄉試(乾隆壬申,順天; 丙子,江南;己卯,浙江;庚辰,順天),四典會試(乾隆辛未、甲戌、丁醜、 庚辰),兩任學政(陝甘、安徽),浙江仁和金德瑛(乾隆丙辰狀元),四典鄉 試(乾隆戊午,福建;辛酉,江南;庚午,福建;丙子,江西),一典會試(乾 隆丁醜),三任學政(江西、山東、順天),福建漳浦蔡新(乾隆丙辰傳臚), 五典鄉試(乾隆甲子、壬申,俱江西;丙子、己亥、庚子,俱順天),一典會試 (乾隆甲辰),兩任學政(河南、順天),江西新建曹秀先(乾隆丙辰進士), 四典鄉試(乾隆甲子,山東;乙酉,浙江;庚寅,江南;甲午,順天),一典會 試(乾隆庚子),一任學政(江蘇),江蘇武進劉綸(乾隆丙辰鴻博),三典鄉 試(乾隆辛酉,陝西;庚辰、庚寅,俱順天),兩典會試(乾隆己醜、壬辰), 滿洲正白旗觀保(乾隆丁巳進士),五典鄉試(乾隆辛酉,南;己卯,順天; 庚辰,浙江;壬午、庚寅,俱順天),兩典會試(乾隆辛巳、辛卯),一任學政 (安徽),滿洲正白旗德保(乾隆丁巳進士。按德保為觀保從弟),三典鄉試 (乾隆丁卯,山東;乙酉,江西;戊申,順天),五典會試(乾隆癸未、己醜、 庚子、辛醜、甲辰),三任學政(山西、山東、順天),江西新建裘曰修(乾隆 己未進士),五典鄉試(乾隆丁卯,湖北;庚午,浙江;壬申,江南;癸酉,浙 江;己卯,江南),一典會試(乾隆丙戌),山東諸城竇光鼐(乾隆壬戌進士), 五典鄉試(乾隆庚午,山西;壬申,湖北;庚子,福建;己酉,浙江;甲寅,順 天),一典會試(乾隆乙卯),四任學政(一河南,三浙江),江蘇武進莊存與 (乾隆乙醜榜眼),四典鄉試(乾隆壬申、癸酉,俱湖北;丙子、辛卯,俱浙江), 一典會試(乾隆辛卯),兩任學政(順天、河南),江蘇鎮洋汪廷(乾隆戊辰 探花),五典鄉試(乾隆庚午,河南;壬申,湖南;癸酉,福建;乙酉,湖北; 丁酉,江西),一典會試(乾隆壬辰),四任學政(一福建,二江西,一順天), 順天大興朱(乾隆戊辰進士),三典鄉試(乾隆己卯,河南;己亥,福建;丙 午,江南),三典會試(乾隆庚戌,嘉慶己未、乙醜),兩任學政(福建、浙江), 山東諸城劉墉(乾隆辛未進士。按墉為統勳之子),五典鄉試(乾隆癸酉,廣東; 丙子,廣西;丁酉,江南;癸卯、壬子,俱順天),一典會試(乾隆癸醜),四 任學政(一安徽,二江蘇,一順天),福建閩縣葉觀國(乾隆辛未進士),五典 鄉試(乾隆癸酉,河南;丙予,湖北;庚辰,湖南;辛卯,南;癸卯,四川), 一任學政(南),江蘇宜興湯先甲(乾隆辛未進士),五典鄉試(乾隆丙子, 貴州;己卯,浙江;乙酉,四川;戊子,廣東;甲午,福建),三任學政(貴州、 河南、廣東),浙江秀水錢載(乾隆壬申傳臚),五典鄉試(乾隆己卯,廣西; 乙酉,江南;甲午、己亥,俱江西;庚子,江南),一任學政(山東),江西南 昌彭元瑞(乾隆丁醜進士),四典鄉試(乾隆辛卯,江蘇;丁酉,浙江;丙午、 乙卯,俱順天),一典會試(嘉慶辛酉),三任學政(二江蘇,一浙江),湖南 長沙劉權之(乾隆庚辰進士),五典鄉試(乾隆辛卯,貴州;甲午、乙卯,俱江 南;嘉慶庚申、庚午,俱順天),一典會試(嘉慶己未),三任學政(安徽、山 東、江蘇),陝西韓城王傑(乾隆辛巳狀元),四典鄉試(乾隆壬午,湖南;辛 卯,江西;己亥,浙江;嘉慶辛酉,順天),五典會試(乾隆乙未、戊戌、丁未、 己酉、庚戌),四任學政(一福建,三浙江),浙江仁和鬍高望(乾隆辛巳榜眼), 五典鄉試(乾隆辛卯、己亥,俱山東;丙午,順天;戊申、己酉,俱江南),兩 典會試(乾隆庚子、甲辰),三任學政(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富陽董誥 (乾隆癸未傳臚),三典鄉試(乾隆甲午,江南;嘉慶甲子、丙子,俱順天), 兩典會試(嘉慶戊辰、辛未),江蘇南匯吳省欽(乾隆癸未進士),七典鄉試 (乾隆戊予,貴州;庚寅,廣西;辛卯,湖北;己亥,浙江;壬子,江西;甲寅、 乙卯,俱浙江),一典會試(乾隆癸醜),四任學政(一四川,一湖北,二,頃 天),安徽青陽王懿修(乾隆丙戌進士),四典鄉試(乾隆辛卯,陝西;甲午, 廣東;庚子,江西;癸卯,廣東),一典會試(嘉慶己巳),三任學政(廣西、 湖北、順天),浙江平湖陳嗣竜(乾隆己醜探花),五典鄉試(乾隆丁酉、江西; 癸卯,湖北;丙午,陝西;己酉,福建;嘉慶庚申,順天),一任學政(福建), 滿洲正黃旗鐵保(乾隆壬辰進士),三典鄉試(乾隆壬子,江南;甲寅,山東; 嘉慶戊午,順天),兩典會試(乾隆己酉、癸醜),江西大庾戴均元(乾隆乙未 進士),五典鄉試(乾隆庚子,江南;戊申,湖北;甲寅,浙江;嘉慶甲子,江 南;道光辛巳,順天),三典會試(嘉慶壬戌、丁醜、己卯),四任學政(四川、 安徽、山東、順天),江西大庾戴衢亨(乾隆戊戌狀元。按衢亨為均元兄子), 四典鄉試(乾隆己亥,湖北;甲辰,江南;壬子,湖南;嘉慶丁卯,順天),一 典會試(嘉慶乙醜),兩任學政(山西、廣東),安徽歙縣曹振鏞(乾隆半醜進 士),三典鄉試(乾隆壬子,浙江;嘉慶戊午,湖北;戊辰,順天),五典會試 (嘉慶辛未、丁醜;道光癸未、己醜、癸巳),三任學政(河南、廣東、江西), 漢軍鑲藍旗蔣攸(乾隆甲辰進士),四典鄉試(乾隆戊申,福建;壬子,貴州; 甲寅,陝甘;乙卯,河南),一典會試(道光丙戌),一任學政(廣西),江蘇 吳縣潘世恩(乾隆癸醜狀元),三典鄉試(嘉慶甲子,浙江;戊辰,順天;道光 己亥,順天),四典會試(道光壬辰、丙申、庚子、丁未),三任學政(南、 浙江、江西),滿洲正白旗英和(乾隆癸醜進士。按英和為德保之子),兩典鄉 試(嘉慶庚申,順天;辛酉,江南),三典會試(嘉慶乙醜、己巳;道光壬午), 陝西蒲城王鼎(嘉慶丙辰進士),五典鄉試(嘉慶己卯、道光乙酉,俱浙江;戊 子、丁酉、庚子,俱順天),三典會試(道光丙戌、丙申、辛醜),一任學政 (江西),浙江蕭山陸以莊(嘉慶丙辰進士),五典鄉試(嘉慶庚申,湖南;丁 卯,江西;戊辰,南;丙子,順天;己卯,江南),一典會試(道光丙戌), 兩任學政(貴州、陝甘),浙江歸安姚文田(嘉慶己未狀元),四典鄉試(嘉慶 庚申,廣東;辛酉,福建;丁卯,山東;道光乙酉,順天),一典會試(嘉慶丁 醜),三任學政(廣東、河南、江蘇),江蘇高郵王引之(嘉慶己未探花),四 典鄉試(嘉慶辛酉,貴州;甲子,湖北;戊寅,浙江;道光辛巳,浙江),兩典 會試(嘉慶己卯、道光癸未),兩任學政(河南、山東),浙江蕭山湯金釗(嘉 慶己未進士),四典鄉試(嘉慶丙子;道光辛巳、壬辰,俱江南;乙未,順天), 兩典會試(道光壬午、丙戌),兩任學政(湖南、江蘇),江蘇山陽李宗(嘉 慶壬戌榜眼),五典鄉試(嘉慶甲子,陝西;道光壬午,江西;戊子、辛卯,俱 順天;壬辰,浙江),兩典會試(道光壬午、己醜),三任學政(貴州、浙江、 江西),湖南道州何凌漢(嘉慶乙醜探花),五典鄉試(嘉慶丁卯,廣東;己卯, 福建;道光壬午,山東;辛卯,浙江;己亥,順天),一典會試(道光乙未), 兩任學政(山東、浙江),滿洲鑲藍旗穆彰阿(嘉慶乙醜進士),三典鄉試(嘉 慶庚午,浙江;道光壬午,江南;甲午,順天),五典會試(道光癸未、壬辰、 乙未、戊戌、乙巳),山東濰縣陳官俊(嘉慶戊辰進士),四典鄉試(嘉慶己卯, 陝甘;道光戊子,貴州;辛卯,江西;丁酉,順天),一典會試(道光甲辰), 一任學政(山西),河南商城周祖培(嘉慶己卯進士),三典鄉試(道光壬午, 南;丙午,浙江;鹹豐己未,順天),三典會試(道光乙巳,鹹豐壬子、庚申), 一任學政(陝甘),浙江錢塘許乃普(嘉慶庚辰榜眼),五典鄉試(道光壬午, 河南;乙酉,湖北;辛卯,山東;癸卯,順天;鹹豐壬子,山東),兩典會試 (道光乙巳、鹹豐丙辰),兩任學政(貴州、江西),滿洲鑲紅旗文慶(道光壬 午進士),五典鄉試(道光乙酉,山東;辛卯,福建;丁酉,順天;庚子,江南; 丙午,順天),兩典會試(道光乙未、甲辰),山東濱州杜受田(道光癸未傳臚), 三典鄉試(道光壬辰,南;甲辰,順天;鹹豐辛亥,順天),兩典會試(道光 辛醜、丁未),一任學政(山西),山東黃縣賈楨(道光丙戌榜眼),七典鄉試 (道光辛卯,貴州;丁酉,湖北;庚子,順天;癸卯,江南;鹹豐乙卯,同治壬 戌、丁卯,俱順天),三典會試(道光庚戌、鹹豐己未、同治乙醜),蒙古正藍 旗柏(道光丙戌進士),五典鄉試(道光壬辰,山東;丁酉、丙午,俱江南; 鹹豐辛亥、戊午,俱順天),浙江蕭山朱鳳標(道光壬辰榜眼),四典鄉試(道 光丁酉,山東;鹹豐壬子、戊午,同治甲子,俱順天),三典會試(道光丁未, 同治戊辰、辛未),一任學政(湖北),蒙古鑲紅旗瑞常(道光壬辰進士),八 典鄉試(道光甲辰,福建;己酉,山東;鹹豐辛亥,江南;己未,順天;同治壬 戌、甲子、丁卯、庚午,俱順天),浙江錢塘瀋兆霖(道光丙申進士),四典鄉 試(道光己亥,南;庚子,四川;鹹豐辛亥,江西;壬子,江南),一典會試 (鹹豐己未),一任學政(江西),漢軍正藍旗徐桐(道光庚戌進士),四典鄉 試(光緒乙亥、己卯、壬午、己醜,俱順天),兩典會試(光緒癸未、乙未), 江蘇吳縣潘祖蔭(鹹豐壬子探花。按祖蔭為世恩之孫),四典鄉試(鹹豐戊午, 陝甘;同治壬戌,山東;癸酉,順天;光緒乙酉,順天),一典會試(光緒己醜), 江蘇常熟翁同(鹹豐丙辰狀元),五典鄉試(鹹豐戊午,陝甘;同治壬戌,山 西;光緒乙酉、戊子、癸巳,俱順天),兩典會試(光緒庚辰、壬辰),一任學 政(陝甘),貴州貴築李端(同治癸亥進士),四典鄉試(同治丁卯,山西; 光緒己醜,廣東;辛卯,四川;甲午,山東),一典會試(光緒壬辰),一任學 政(南),江蘇元和陸潤庠(同治甲戌狀元),四典鄉試(光緒丙予,湖南; 己卯,陝西;甲午,江西;壬寅,順天),一典會試(光緒甲辰),一任學政 (山東)。
  ◎漢大臣不由正途出身者
  國朝定製,凡仕進者以進士、舉人、五貢、蔭生為正途出身。然漢人中官至 一二品若內而尚書侍郎,外而總督、巡撫,其出身惟進士為最多,次則舉人(茲 依科分先後匯記其人於下,五貢蔭生諸條仿此。高而明,山西巡撫;錢珏,廣東 巡撫;彭鵬,廣東巡撫;李煒,山東巡撫;廖騰奎,戶部侍郎;陳詵,禮部尚 書;馬如竜,江西巡撫;李先復,工部尚書;李馥,浙江巡撫;王沛忄,吏部 侍郎;李發甲,湖南巡撫;馮景夏,刑部侍郎;費金吾,湖北巡撫;楊永斌,吏 部侍郎;鬍期恆,甘肅巡撫;馮光裕,南巡撫;許容,湖南巡撫;朱定元,山 東巡撫;唐綏祖,湖北巡撫;張師載,河東河道總督;歸宣光,工部尚書;鬍寶 泉,湖南巡撫;張若震,湖北巡撫;李錫秦,廣西巡撫;蔣炳,倉場侍郎;史 奕昂,兵部侍郎;周元理,工部尚書;程燾,陝西巡撫;吳虎炳,廣西巡撫;袁 守侗,直隸總督;梁敦書,工部侍郎;馮光熊,左都御史;蘭第錫,河東河道總 督;王望,浙江巡撫;阮葵生,刑部侍郎;陸耀,湖南巡撫;吳垣,湖北巡撫; 梁肯堂,刑部尚書;劉秉恬,四川總督;荊道乾,安徽巡撫;汪承霈,兵部尚書; 汪日章,江蘇巡撫;吳熊光,兩廣總督;孫永清,廣西巡撫;汪志伊,閩浙總督; 秦瀛,刑部侍郎;葉世倬,福建巡撫;裘行簡,署直隸總督;葉觀潮,河東河道 總督;趙秉衝,戶部侍郎;姚祖同,河南巡撫;金應琦,刑部侍郎;徐斤,陝 西巡撫;程含章,山東巡撫;楊國楨,閩浙總督;孫善寶,江蘇巡撫;楊名, 陝西巡撫;顔以燠,河東河道總督;齊承彥,刑部尚書;左宗棠,東閣大學士; 張亮基,雲貴總督;韓超,貴州巡撫;吳棠,四川總督;江忠源,安徽巡撫; 鳳文,漕運總督;唐訓方,安徽巡撫;嚴澍森,廣西巡撫;塗宗瀛,湖廣總督; 薛煥,工部侍郎;錢鼎銘,河南巡撫;潘鼎新,廣西巡撫;唐炯,南巡撫;卞 寶第,閩浙總督;朱智,兵部侍郎;陳寶箴,湖南巡撫;鄧華熙,安徽巡撫;彭 祖賢,湖北巡撫;徐用儀,兵部尚書;饒應祺,安徽巡撫;吳重,河南巡撫; 惲祖翼,浙江巡撫;夏[B093],陝西巡撫;邵友濂,湖南巡撫;呂海寰,外務部 尚書;鬍建樞,山東巡撫;顧肇新,農工商部侍郎;楊文鼎,陝西巡撫;李經方, 郵傳部侍郎;楊士琦,農工商部侍郎;瀋瑜慶,貴州巡撫;岑春煊,兩廣總督; 鬍惟德,外務部侍郎;姚錫光,陸軍部侍郎;汪大燮,郵傳部侍郎;張鳴岐,兩 廣總督)。拔貢(徐化成,湖北巡撫;衛哲治,工部尚書;陳淮,江西巡撫;韓 葑,刑部尚書;李逢亨,河東河道總督;溫承惠,直隸總督;顔檢,直隸總督; 楊懋恬,湖北巡撫;趙盛奎,戶部侍郎;慄毓美,河東河道總督;何汝霖,禮部 尚書;劉韻珂,閩浙總督;吳廷棟,刑部侍郎;陳孚恩,吏部尚書;鬍興仁,浙 江巡撫;曹毓瑛,兵部尚書;鬍肇智,吏部侍郎;勒方椅,河東河道總督;劉長 佑,雲貴總督;李瀚章,兩廣總督;任道,浙江巡撫;陳士傑,山東巡撫;錢 應溥,工部尚書。按何汝霖、曹毓瑛、勒方,後皆中式舉人,以由拔貢得官, 故係於此)。又其次則蔭生(宋犖,吏部尚書;王燕,貴州巡撫;於準,江蘇巡 撫;嶽瀎,南巡撫;田懋,吏部侍郎;蔣洲,山東巡撫;蔡長氵雪,兵部侍郎; 崔應階,刑部尚書;姚立德,河東河道總督;陳輝祖,閩浙總督;鬍季堂,直隸 總督;朱澍,漕運總督;翁同爵,湖北巡撫;曾紀澤,戶部侍郎;岑春,湖南 巡撫;孫寶琦,山東巡撫。凡蔭生中有登科甲者,仍論科甲)。副貢(於成竜, 兩江總督;宋駿業,兵部侍郎;張渠,湖北巡撫;陸費泉,湖南巡撫;何彥升, 新疆巡撫)。歲貢(孔毓璞,左都御史;王廷揚,吏部侍郎;元展成,甘肅巡撫; 方顯,廣西巡撫;韓鑠,兵部侍郎)。優貢(陳桂生,江蘇巡撫;曾國荃,兩江 總督;李經羲,雲貴總督)。恩貢(章欽文,河南巡撫;孔毓,江南河道總督)。
  至以諸生及例貢監入官而位至八座者,自康熙迄道光中,如傅弘烈(江西進 賢人,流寓廣西,以應募隨徵兩廣補韶州府同知,官至廣西巡撫,謚忠毅)。趙 弘燮(甘肅寧夏人,監生,由直隸完縣知縣官至直隸巡撫,加總督銜,謚敏恪)。 李維鈞(浙江嘉興人,附貢生,由江西都昌縣知縣官至直隸總督)。劉聲芳(順 天宛平人,附監生,由□□□□縣知縣官至吏部侍郎)。裴亻率度(山西麯沃人, 附貢生,由刑部主事官至左都御史)。謝(江蘇武進人,監生,由陝西安寨縣 知縣官至工部侍郎)。俞兆嶽(浙江海寧人,廩貢生,由宣平縣教諭擢福建大田 縣知縣,官至吏部侍郎)。李衛(江蘇銅山人,監生,由兵部員外郎官至直隸總 督,謚敏達)。陳樹萱(湖南湘潭人,附貢生,由戶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王 璣(浙江錢塘人,附貢生,由直隸正定縣知縣官至戶部侍郎)。郭一裕(湖北天 門人,監生,由江蘇清河縣知縣官至南巡撫)。吳紹詩(山東海豐人,附生, 由刑部七品京官歷官禮部尚書,終吏部侍郎,謚恭定)。方觀承(安徽桐城人, 監生,以中書銜為平郡王書記,隨赴北路軍營,回京補內閣中書,官至直隸總督, 謚恪敏)。葉存仁(湖北江夏人,監生,以州同分發河南,補銅山縣知縣,官至 河東河道總督)。鬍文伯(山東海豐人,附貢生,由濟南府學訓導擢河南禹州知 州,官至安徽巡撫)。宮兆麟(安徽懷遠人,附貢生,由湖北安陸府通判官至貴 州巡撫)。何胃(浙江山陰人,監生,以州同投效南河,補桃源同知,官至河 南巡撫,加兵部尚書銜,謚恭惠)。裴宗錫(倅度子,監生,由山東濟南府同知 官至南巡撫)。楊景素(江蘇甘泉人,監生,由直隸蠡縣縣丞官至直隸總督)。 顔希深(廣東連平人,附貢生,由山西太原府同知官至貴州巡撫)。李世傑(貴 州黔西人,由吏員選補江蘇常熟縣巡檢,官至兵部尚書,謚恭勤)。朱椿(江蘇 婁縣人,監生,以通判效力江南海塘,工竣議敘補湖北荊州府同知,官至左都禦 史)。查禮(順天宛平人,監生,由戶部主事官至湖南巡撫)。張若氵亭(安徽 桐城人,附貢生,由刑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謚勤恪)。蔣賜(江蘇常熟人, 附貢生,由捐職選授南楚雄府知府,官至戶部侍郎)。劉峨(山東單縣人,監 生,由直隸麯陽縣知縣官至兵部尚書,謚恪簡)。江蘭(安徽歙縣人,附貢生, 由兵部主事官至南巡撫)。何裕城(胃子,附貢生,由捐職補山東糧道,官 至安徽巡撫)。司馬(江蘇江寧人,監生,以從九品揀發南河,補興化縣縣 丞,官至河東河道總督)。徐端(浙江德清人,監生,由東河蘭儀通判官至江南 河道總督)。陳鳳翔(江西崇仁人,監生,由直隸新城縣縣丞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方受疇(安徽桐城人,監生,由兩淮伍場大使官至直隸總督)。朱勳(江蘇靖 江人,監生,以按察司經歷分發陝西,藉補鹹陽縣縣丞,官至陝西巡撫)。錢臻 (浙江嘉興人,監生,由兵馬司副指揮官至山東巡撫)。曹師曾(江西新建人, 監生,由兵部郎中官至兵部侍郎)。張文浩(順天大興人,監生,以布政司經歷 投效東河,工竣改發江南署通州州判,官至江南河道總督)。嚴良(浙江仁和 人,監生,以主簿分發南河,捐升通判,補外河北岸通判,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等,凡不由正途進身者統計之,僅三十餘人而已。迨鹹豐辛亥以還,以及光緒甲 午而後,國傢多難,破格求纔,一時奇傑之士,或效力戎行,或通知時務,其由 諸生布衣不次超擢官至督撫者甚多(其官尚書者,惟彭剛直玉麟為兵部尚書,袁 世凱、梁敦彥俱為外務部尚書,盛宣懷為郵傳部尚書)。以時代較近,其姓名人 所共知,茲不復一一臚舉焉。
  ◎八旗大臣起傢科甲者
  本朝八旗子弟,專重騎射,風尚質樸,不以文事爭能,故起傢科第、馳聲藝 苑諸人,大都不甚貴顯(如納蘭性德、法式善、盛昱皆是)、其氵存膺高位者, 如進士中之順治壬辰科範忠貞承謨(福建總督)、丁思孔(雲貴總督)、麻勒吉 (兩江總督)、折庫納(兵部督捕侍郎)、瑪清恪(江寧巡撫)、額庫裏(戶 部侍郎)、達哈塔(吏部尚書)、祁通格(工部侍郎)、納布(兵部侍郎);乙 未科張可立(刑部侍郎)、圖爾宸(工部侍郎)、達爾布(山西巡撫)、伊文端 桑阿(文華殿大學士)、薩穆哈(工部尚書)、色楞額(刑部侍郎)。康熙庚戌 科王敏愨維珍(浙江巡撫)、牛鈕(內閣學士)、博極(兵部督捕侍郎);癸醜 科李基和(江西巡撫)、徐文定元夢(戶部尚書)、白碩色(工部侍郎);丙辰 科石文桂(倉場侍郎);甲戌科滿保(閩浙總督)、高文良其倬(戶部尚書)、 法海(兵部尚書);丁醜科蔡(吏部尚書)、福文端敏(武英殿大學士);庚 辰科年羹堯(川陝總督);己醜科阿文勤剋敦(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塞楞 額(湖廣總督);壬辰科鄂爾奇(戶部尚書)、春山(盛京兵部侍郎)、吳拜 (盛京工部侍郎);癸巳科王國棟(刑部侍郎);乙未科德齡(盛京禮部侍郎)、 德新(內閣學士)、索柱(工部侍郎);戊戌科伊爾敦(內閣學士);辛醜科留 保(吏部侍郎)、孫國璽(安徽巡撫)。雍正癸卯科嵩壽(禮部侍郎)、尹文端 繼善(文華殿大學士)、牧可登(刑部侍郎);甲辰科開泰(四川總督)、和其 衷(陝西巡撫);丁未科瓦爾達(盛京戶部侍郎)、世臣(盛京禮部侍郎)、柰 曼(□□旗□□副都統);庚戌科鄂樂舜(安徽巡撫)、敷文(盛京兵部侍郎); 癸醜科鄂剛烈容安(兩江總督)、雙慶(禮部侍郎)、介福(禮部侍郎)。乾隆 丙辰科鶴文勤年(兩廣總督)、鐘文恪音(禮部尚書)、吳勤毅達善(陝甘總督); 丁巳科觀文恭保(禮部尚書)、李質穎(浙江巡撫)、德文莊保(禮部尚書); 己未科三文敬寶(翻譯,東閣大學士)、壬戌科奉文勤寬(兵部侍郎);乙醜科 溫敏(盛京禮部侍郎)、夢麟(工部侍郎)、勒爾謹(翻譯,陝甘總督)、依蘭 泰(翻譯,內閣學士);戊辰科旌額理(翻譯,吏部侍郎);辛未科全魁(盛京 戶部侍郎);壬申科景福(兵部侍郎)、德風(盛京戶部侍郎)、博恭勤清額 (翻譯,理藩院尚書)、諾穆親(翻譯,鑲藍旗蒙古都統);甲戌科阿肅(吏部 侍郎);庚辰科達椿(禮部尚書);辛巳科嵩貴(內閣學士)、孫曰秉(南巡 撫);己醜科奇豐額(江蘇巡撫);辛卯科馬清恪慧裕(禮部尚書)、和簡勤瑛 (刑部尚書);壬辰科百文敏齡(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圖敏(內閣學士)、 鐵保(吏部尚書);乙未科瑞保(內閣學士)、長文敏麟(刑部尚書,協辦大學 士);戊戌科恭泰(盛京禮部侍郎)、廣厚(湖南巡撫)、富文誠俊(翻譯,東 閣大學士);庚子科薩秉圖(盛京戶部侍郎);辛醜科玉保(吏部侍郎)、清安 泰(河南巡撫);甲辰科文(禮部侍郎)、蔣攸(體仁閣大學士)、成書 (戶部侍郎);丁未科瑚圖禮(禮部尚書)、瑚素通阿(刑部侍郎);己酉科那 文毅彥成(直隸總督)、榮麟(倉場侍郎);庚戌科德文(禮部尚書)、恩普 (戶部侍郎);癸醜科英和(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同麟(翻譯,盛京刑部 侍郎);乙卯科玉文恭麟(伊犁將軍)、多山(盛京戶部侍郎)。嘉慶丙辰科桂 齡(吏部侍郎)、鄂山(刑部尚書)、成格(禮部尚書);己未科廉善(熱河都 統)、桂文敏芳(漕運總督)、貴慶(禮部尚書)、佛保(吏部侍郎);辛酉科 伊文敏裏布(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秀(刑部侍郎)、普保(盛京禮部侍 郎)、凱音布(成都將軍)、常英(兵部侍郎);壬戌科善慶(盛京禮部侍郎)、 果文僖齊斯歡(黑竜江將軍)、惠端(盛京兵部侍郎)、訥爾經額(癸亥翻譯, 文淵閣大學士);乙醜科和桂(禮部侍郎)、寶文莊興(文淵閣大學士)、特恭 慎登額(兵部尚書)、穆彰阿(文華殿大學士)、那恭勤清安、(兵部尚書)、 色卜星額(安徽巡撫)、常德(翻譯,江寧副都統);戊辰科恩銘(刑部尚書)、 隆端毅文(戶部尚書)、武忠額(理藩院尚書)、鐘祥(河東河道總督);己巳 科鐘昌(倉場侍郎)、惟勤(熱河都統)、麟慶(江南河道總督);辛未科奕澤 (盛京工部侍郎)、福申(內閣學士);甲戌科呈麟(內閣學士)、奎照(禮部 尚書)、德厚(兵部侍郎)、蔣忠愨文慶(安徽巡撫)、慶祿(駐藏辦事大臣)、 廣林(盛京兵部侍郎)、奕毓(翻譯,工部侍郎);丁醜科裕靖節謙(兩江總督)、 德文恭興(刑部尚書)、那斯洪阿(內閣學士)、功普(兵部侍郎);己卯科德 春(倉場侍郎)、明勤果誼(烏裏雅蘇臺將軍)、鬆峻(工部侍郎)、訥勒亨額 (盛京刑部侍郎)、鐵文恪麟(荊州將軍)、鄂爾端(泰寧鎮總兵)、托渾布 (山東巡撫);庚辰科明訓(吏部侍郎)、文蔚(戶部侍郎)、恆春(雲貴總督)、 桂森(和闐辦事大臣)、徐恭勤澤醇(禮部尚書)。道光壬午科文文端慶(武英 殿大學士)、恩文肅桂(吏部尚書);癸未科海樸(阿剋蘇辦事大臣)、赫果威 特賀(駐藏辦事大臣)、和色本(理藩院侍郎)、吉恭愨明(葉爾羌參贊大臣); 丙戌科麟文端魁(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德誠(倉場侍郎)、柏(文淵閣 大學士);己醜科全文恪慶(體仁閣大學士)、倭文端仁(文華殿大學士)、楊 霈(湖廣總督);壬辰科瑞文端常(文華殿大學士)、花文定沙納(吏部尚書)、 慶恭肅祺(直隸總督)、舒興阿(陝甘總督)、阿彥達(倉場侍郎)、善燾(戶 部侍郎);癸巳科福濟(烏裏雅蘇臺將軍)、毓科(江西巡撫)、博迪蘇(盛京 工部侍郎)、德齡(內閣學士)、法莊勤福禮(烏魯木齊都統);乙未科景霖 (馬蘭鎮總兵)、蔣勤愨{尉}遠(貴州巡撫);丙申科毓檢(駐藏辦事大臣)、 慧成(閩浙總督);戊戌科靈文恭桂(武英殿大學士)、寶文靖(武英殿大學 士)、熙忠勤麟(陝甘總督);庚子科和潤(工部侍郎);辛醜科麒莊敏慶(熱 河都統)、文瑞(刑部侍郎)、寶(兵部侍郎)、載文恪齡(體仁閣大學士)、 青麟(湖北巡撫)、聯捷(伊犁參贊大臣)、錫齡(工部侍郎)、蘇勒布(盛京 禮部侍郎);甲辰科富呢雅杭阿(盛京兵部侍郎)、文格(山東巡撫)、煜綸 (盛京兵部侍郎);乙巳科皂保(刑部尚書)、宜振(戶部侍郎)、奎章(禮部 侍郎)、文文忠祥(武英殿大學士);丁未科廣鳳(翻譯,刑部侍郎)、伍忠阿 (翻譯,內閣學士);庚戌科成琦(倉場侍郎)、徐桐(體仁閣大學士)、崇文 勤實(刑部尚書)、常恩(刑部侍郎)、載肅(盛京工部侍郎)、清安(翻譯, 盛京工部侍郎)。鹹豐壬於科景廉(戶部尚書)、綿宜(理藩院侍郎)、衍秀 (倉場侍郎)、繼格(廣州將軍)、豫師(西寧辦事大臣)、魁端恪齡(戶部尚 書)、志和(兵部尚書)、文彬(漕運總督)、桂清(翻譯,倉場侍郎)、額文 恭勒和布(翻譯,武英殿大學士);癸醜科麟文慎書(武英殿大學士)、恩棠 (理藩院侍郎)、瑞聯(兵部尚書)、訥仁(翻譯,盛京工部侍郎);丙辰科延 煦(禮部尚書)、銘文肅安(吉林將軍)、錫縝(駐藏辦事大臣)、紹祺(理藩 院尚書)、霍穆歡(內閣學士)、愛廉(內閣學士)、烏拉喜崇阿(兵部尚書)、 全忠壯順(翻譯,內閣學士);己未科福文慎錕(體仁閣大學士)、廣敏達壽 (翻譯,吏部尚書);庚申科阿剋丹(理藩院尚書)、惠泉(理藩院侍郎)、寶 森(盛京兵部侍郎)、鬆氵桂(翻譯,荊州將軍)。同治壬戌科昆文達岡(文淵 閣大學士)、桂昂(馬蘭鎮總兵)、耀年(兵部侍郎);癸亥科邊寶泉(閩浙總 督)、鐵祺(理藩院侍郎)、奎潤(禮部尚書)、景善(禮部侍郎)、文(刑 部侍郎)、延忠恪茂(黑竜江將軍);乙醜科崇文節綺(戶部尚書)、鬆森(理 藩院尚書)、文治(兵部侍郎)、啓秀(禮部尚書)、崇勳(翻譯,正紅旗蒙古 都統);戊辰科錫珍(吏部尚書)、寶廷(禮部侍郎)、嵩文恪申(刑部尚書)、 聯文直元(內閣學士);辛未科英煦(盛京刑部侍郎)、良弼(盛京戶部侍郎)、 貴恆(刑部尚書);甲戌科鳳鳴(工部侍郎)、趙爾巽(東三省總督)、寶昌 (禮部侍郎)、尚賢(科布多參贊大臣)、烏拉布(工部侍郎)、恩壽(陝西巡 撫)、錫良(熱河都統)、祥麟(翻譯,察哈爾都統)。光緒丙子科裕文慎德 (東閣大學士)、會章(理藩院侍郎)、廷傑(法部尚書)、裕祥(成都將軍)、 慶恕(西寧辦事大臣);丁醜科長萃(倉場侍郎)、訥欽(駐藏幫辦大臣);庚 辰科志文貞銳(伊犁將軍)、崇寬(內閣學士)、溥良(察哈爾都統)、福 (內閣學士)、薩廉(禮部侍郎)、鐘靈(成都副都統)、長麟(翻譯,戶部侍 郎);癸未科壽耆(荊州將軍)、志鈞(正黃旗滿洲副都統)、準良(泰寧鎮總 兵)、綿文(禮部侍郎)、定成(大理院正卿)、清銳(翻譯,江寧將軍)、恩 順(翻譯,理藩院侍郎);丙戌科闊普通武(西寧辦事大臣)、瑞洵(科布多參 贊大臣)、榮慶(學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景厚(禮部侍郎)、伊剋坦(翻譯, 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己醜科熙瑛(學部侍郎)、希廉(泰寧鎮總兵)、紹昌 (法部大臣)、文海(翻譯,內閣學士);庚寅科載昌(內閣學士)、儒林(翻 譯,山海關副都統);壬辰科寶熙(學部侍郎)、貽(綏遠城將軍)、熙彥 (工商部副大臣);甲午科李傢駒(法製院院使)、達壽(理藩大臣)、毓隆 (典禮院學士)、舉人中之順治戊子科高爾位(工部尚書);甲午科瑪恭勤爾漢 (吏部尚書)。康熙癸卯科姚啓聖(福建總督)、閻興邦(貴州巡撫)、朱衣客 (甘肅西寧鎮總兵);壬子科朱都納(兵部侍郎)、李國亮(河南巡撫);癸酉 科常安(浙江巡撫);己卯科鄂文端爾泰(保和殿大學士)、伊都立(雲貴總督); 壬午科張楷(戶部尚書);辛卯科世貴(內閣學士)、養善(泰寧鎮總兵)。雍 正甲辰科鄂昌(甘肅巡撫)、壽長(□□旗□□副都統)、雅爾哈善(翻譯,兵 部尚書);丙午科常鈞(翻譯,湖南巡撫);壬子科英文肅廉(東閣大學士)、 李瀚(南巡撫)、托恩多(翻譯,吏部尚書)、永寧(翻譯,盛京禮部侍郎); 乙卯科弁塔哈(翻譯,阿剋蘇辦事大臣)。乾隆戊午科阿文成桂(武英殿大學士)、 索琳(翻譯,理藩院尚書);辛酉科蘇凌阿(東閣大學士)、傅襄勤顯(翻譯, 漕運總督);丁卯科徐績(正紅旗漢軍都統)、鄂寧(雲貴總督)、王秉韜(河 東河道總督)、穆和蘭(河南巡撫)、薩誠恪載(翻譯,兩江總督)、彰寶(翻 譯,雲貴總督);庚午科輔德(江西巡撫)、趙釒英(翻譯,兵部侍郎);癸酉 科成策(工部侍郎)、嵩濂(駐藏大臣);丙子科珠魯訥(翻譯,工部侍郎); 己卯科虔禮寶(刑部侍郎);戊子科圖薩布(廣東巡撫);辛卯科伯文慎麟( 仁閣大學士)、嶽起(江蘇巡撫)、伊湯安(內閣學士);己亥科書銘(盛京兵 部侍郎);癸卯科彥德(正紅旗蒙古都統)、潤庠(倉場侍郎);丙午科嵩孚 (刑部尚書);戊申科普恭(禮部尚書)。嘉慶庚申科升勤直寅(禮部尚書)、 英瑞(刑部侍郎)、繼昌(馬蘭鎮總兵);辛酉科阿愨勤靈阿(兵部尚書);甲 子科賡福(翻譯,理藩院尚書);丁卯科毓書(熱河都統);戊辰科薩恪僖迎阿 (正白旗滿洲都統);癸酉科富呢揚阿(陝甘總督)、烏爾恭額(翻譯,浙江巡 撫);丙子科智林(鑲白旗漢軍副都統)、賽尚阿(翻譯,文華殿大學士);戊 寅科琦琛(內閣學士);己卯科柏貴(廣東巡撫)。道光辛巳科英文勤桂(翻譯, 體仁閣大學士);壬午科關聖保(翻譯,兵部侍郎);戊子科固慶(吉林將軍); 辛卯科愛清恪仁(翻譯,兵部尚書);壬辰科載慶(內閣學士);丁酉科耆恪慎 齡(福州將軍);庚子科勝保(兵部侍郎);己酉科英果敏翰(兩廣總督)、崇 厚(左都御史)。鹹豐辛亥科慶麟(翻譯,內閣學士);壬子科興廉(翻譯,倉 場侍郎);乙卯科成林(吏部侍郎)、定安(吉林將軍)、崧蕃(閩浙總督); 戊午科崧駿(浙江巡撫)、銓林(翻譯,內閣學士)。同治壬戌科文海(駐藏辦 事大臣);丁卯科溥(熱河都統)、岫(綏遠城將軍)、楊儒(戶部侍郎); 癸酉科恩忠愍銘(安徽巡撫)。光緒乙亥科世續(文華殿大學士);丙子科文哲 琿(歸化城副都統);己卯科臺布(寧夏將軍);壬午科升允(陝甘總督)、端 忠敏方(直隸總督);乙酉科那桐(文淵閣大學士)、鳳勤節山(翻譯,廣州將 軍);甲午科樸忠肅壽(福州將軍)等,皆官至二品以上。然二百餘年來,尚不 足四百人,較之由他途進身之旗員,實居少數(按旗人一二品京外文武職員共約 一百七十餘缺),視漢大臣中之多由科甲者,其情形轉有不同,此以見朝廷立賢 無方,量材授官,固不拘一格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