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
刘绍铭 Liu Shaoming
有关文化的联想
1988年7月11日美国《时代周刊》以一半的篇幅报道拉丁美洲文化日渐蔓延美国,到公元2000年时可能会出现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趋势。这个特辑分别从电影、音乐、戏剧、艺术、时装设计与饮食习惯来分析这种外来文化对美国人生活习惯影响的程度。
特辑最后一篇文章是《失去自己文化之恐惧》(The Fear of Losing a Culture),乃罗德里格斯(Richard Rodrigues)之手笔。他开门见山就说:
究竟什么是文化?你若问新来的移民,说不定他会耸耸肩膀。到美国来的拉丁移民,心中只想着他们要的东西——但绝非像文化这些抽象的观念。他们要钱、要衣食。也许有些人是为了逃命而来。
换句话说,罗德里格斯如果不是移民的后代,他大概也不会有时间和心情注意到像文化这些“抽象”的东西。依《时代周刊》的统计,在美国的拉丁裔美国人,以墨西哥裔占绝大多数,约为百分之六十三。其次是波多黎各和古巴裔。我们都知道,以种族歧视而言,说西班牙语的移民在美国的遭遇,实不比亚洲人的好得了多少。罗德里格斯的父执辈谋生的方式纵然不是从事洗衣店和餐馆工作,但操的准是“主流”美国人眼中的“贱业”,如做菜园、果园的临时帮手,或旅馆的清洁工人,栉风沐雨,胼手胝足,但求免于恐惧与饥馑的自由。工余后即有可用之时间和精力,大概也会多找一份散工,以增加收入。
的确,你问这些劳动人民“文化”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们只能苦笑,或耸耸肩。
但《时代周刊》报道的,不是这一类边缘人,而是像罗德里格斯这类在美国已生了根的专业人士。
看来衣食足然后谈文化与然后知荣辱同样有理。正因罗德里格斯再无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后顾之忧,才意识到失去母语文化之可怕。
拉丁美洲人士的面貌与性情,跟英、法、德和其他西欧裔的美国移民大不相同,他们不大可能跟“主流社会”打成一片,更不用说什么水乳交融了。以此角度来看,他们肯定母语文化的根,无疑就是肯定自己民族的气质、特性和生存在这世界上的意义。
“文化”一词,含义极广,但此文既属随笔,不必引各家各派之言为证。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人类满足了若干本能的要求后,对生命认知与提升所作的各种努力。文化的追求,自然是知性的,因此我们一说到文化,很自然便想到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音乐这些心灵活动的范畴去。
由于语言、价值系统和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每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别具特色和风格。所谓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原是两个笼统得不能再笼统的概念。不说别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又是一个为了方便而设的笼统指示语)虽与美国和欧洲诸国的同属基督教文化,但精神面貌却别具一格。引罗德里格斯的话说,此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火焰的舌头”——西班牙语。但语言人人可学,民族精神却来自传统。这传统蕴含于拉美民族的呼吸中,表现于灵魂的感应能力和求生的意志上。罗德里格斯和他这一代觅食于北美洲的知识分子心之谓危,就怕失去这种传统。
文化之建立既以语言文字为本位,冷静点看《时代周刊》用大红字标题所说的拉美“激荡的新精神”,仅是浮象而已。在迈阿密和南加州这种拉丁裔民族聚居的地方,不知有无类似国人开设的“侨校”这类学校,供子弟习母语。一般在美国为人父母的“侨胞”都知道,让子女上周日中文课,野心不大;如果孩子因此机会学会几句应酬话,予愿已足。但即使实际的功效收不到,无形的效果却不可轻视。相同血统的小顽皮定时凑在一起,写几个方块字,闲来吃些“阿姨”带来的春卷,这不正是“相濡以沫”?
就此意识来说,拉丁美洲情调之饮食、娱乐节目、衣着款式在美国若干地区流行,并不表示拉美文化出现了中兴气象。像罗德里格斯这一代的拉丁裔美国人在美国本土受教育,天分高的或可用西班牙语录唱片、演说,甚至写些新闻稿,却不太可能产生直接反映拉丁美洲民族经验的作品来。
我说上述那种“激荡的新精神”仅是浮象,意为其道理与在异邦喝功夫茶、穿棉袄、听京戏一样,仅是对主流文化之捕风捉影而已。
美国初期移民以西欧移民为主。“五月花”后人更是名门望族。其后南欧、东欧、北欧各系相继出现,各代“杂交”有年,血统虽复杂得不可辨识,但因英国人在那里开了风气之先,只好纷纷认同起来。英语系统的文化成了主流,靠的就是这种强势。
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强势文化,因此也霸道得不得了。论在政治、金融、学术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影响力,美国诸多“少数民族”中,没有比得上犹太人的。但他们做事,也自知分寸,深知至少在人口方面力量单薄。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小说界不少名家是犹太人,像索尔·贝娄更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作品即使带点犹太味,也点到为止。要在强势文化中谋一席之地,下笔时不能不作各种实际的考虑。作品要全面犹太化也可以,干脆用意第绪语写作,在纽约犹太人地区发行的刊物上发表。
美国国势虽然今不如昔,但尚不至一蹶不振。《时代周刊》是世界性的大刊物。正因主流文化对自己的分量有信心,不怕任何“异国情调”的文化威胁,才会津津乐道于拉丁文化“弥漫”佛州、加州的事。
若无经济活动在后面撑腰,“异族”的文化“弥漫”不足为虑。你不喜欢西班牙情调的音乐艺术,不屑一顾就是。可是假如墨西哥和古巴的产品能如日本的那样左右美国市场和经济,《时代周刊》的报道就不会这么“有容乃大”了,说不定会抱怨“文化入侵”,赶紧呼吁有关人士谋对策。
由此可见没有强势经济和政治,就没有强势文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文学细胞 | 第3节:诗的功用 | 第4节:成语与文字 |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 | 第6节:“支那人的机会” | 第7节:认同与执著 | 第8节:同事·朋友 | 第9节:金漆屁股 | 第10节:入禅的境界 | 第11节:轻薄文学(1) | 第12节:轻薄文学(2) | 第13节:阶级与民族 | 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 | 第15节:谢师宴 | 第16节:Mea Culpa | 第17节:英伦名士录 | 第18节:去中国的方法 | 第19节:忽然天国 | 第20节:大散文识小 | 第21节:可读 bility | 第22节:我的第一步(1) | 第23节:我的第一步(2) | 第24节:童年今昔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