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玄奘西遊記 》
第5節:玄奘身世(3)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玄奘的生父陳慧因為隋朝的政治腐敗,很早就辭官在傢。由於他對儒傢的經典都非常熟悉,因此親自教育玄奘,給他講授儒傢的經典。玄奘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有一天父親給他講《孝經》(當時很多名門望族教育孩子的啓蒙讀物是《孝經》),講到開始第一章“開宗明義章”中曾子“避席”回答老師提問: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之一,古人都席地而坐,避席就是站起身來,不坐在席子上。按照禮儀,“師有問”,弟子應當“避席起答”。當聽完父親解釋這一段意思時,年方七八歲的小陳褘突然也站起身來避席,他的父親覺得非常詫異,玄奘便答道:“曾子聞師命避席,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老師發問,曾子避席站起來回答,現在我受父親教誨,又怎麽能安然坐着呢?)這段話被史籍記載下來,證明玄奘能聞一知十,“早慧如此”。
回到《西遊記》第十一回,為什麽會突然講到玄奘歷經磨難,又用如此悲切甚至令人不安的詩句來描寫玄奘的降生呢?這在真實的歷史之中沒有記載,但記載民間傳說的《西遊記》第八、第九回間附錄中卻有提到。
《西遊記》第八、第九回間的附錄中寫到,玄奘的父親中了狀元,又被當朝丞相之女殷小姐的綉球打中,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正是得意之時。次日一早,唐太宗即召集官員開會,授予狀元郎江州州主之職,令他即刻上任。陳狀元接到聖旨後便帶着新婚的殷小姐回老傢海州去接張太夫人。張太夫人見到兒子娶了一個美貌的相府千金,還高中了狀元回來光大門楣,自然非常高興,便跟着夫妻二人和一衆僕從到江州去上任。而玄奘父母的磨難、玄奘降生的磨難,在民間傳說當中也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話說張老夫人隨着她的兒子與兒媳千裏趕路,途經一個地方叫萬花店,在當地一傢客棧住下,客棧的主人叫劉小二。老太太由於旅途勞累而染病,暫歇在客棧,陳狀元是個孝子,見母親生病非常着急,就趕到市場上,用一貫錢買了一條金色的鯉魚,準備熬湯給老太太補補身子好接着趕路。正要把魚殺了拿去熬湯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金色鯉魚直衝他叭嗒叭嗒地眨眼,陳狀元見多識廣,馬上想起當時有句話,叫“魚蛇眨眼,必不是等閑之物”,覺得這條魚非同一般,於是趕緊問那個賣魚的人,這條魚從何而來。漁夫答說是從附近的洪江捕上來的,陳狀元便趕到洪江江邊把這條鯉魚放生了。稍後回到劉小二的店中回稟給老太太聽,老太太見兒子有慈悲心,也非常欣慰,又跟陳光蕊商量說,不要誤了去到江州赴任的日程,還是帶着溫嬌先走,留下點盤纏讓她在劉小二的店裏安心養病,待二人到得任上安頓好之後,再派人來接她不遲。陳光蕊一想,這也不失為一個妥當的處置辦法,便按照老太太說的,留下盤纏安頓好她之後,帶着自己新婚的妻子溫嬌先行到江州上任去了。
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禍事來。
陳光蕊帶着夫人到了洪江口渡江,正好遇見兩個船公,一個叫劉洪,一個叫李彪,二人靠擺渡為生。看到非常美麗的殷小姐,劉洪就動了歹心,在月黑風高之夜,船擺渡到江心的時候,這兩個人就先把陳光蕊的僕人殺了,然後把陳光蕊也打死,將兩個人的屍首拋進了洪江。眼見丈夫被賊人謀害,殷小姐就要跳江隨夫而去。劉洪的目的在於殷小姐,當然不會讓殷小姐跳江,遂一把將她抱住,說:“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這段話按現在的語言習慣乍聽起來有點奇怪,事實上是威脅殷小姐如果不從將會身首異處。殷小姐當時已經有了身孕,無奈之下,衹能假意順從了劉洪。
兩個船公之中,李彪是一個正常路數的賊,把陳光蕊和他的僕人殺了以後,分了點財寶,扒了幾件衣服,然後等着下一個作案對象。而劉洪則是個很另類的賊,居然穿戴好陳光蕊的衣冠,拿了他的官憑文書,帶了他懷孕的妻子,冒充陳光蕊的名字到江州去上任,當了陳狀元該當的江州州主。
掉到洪江裏的陳光蕊是不是就此死了?殷小姐能不能順利地生下玄奘?玄奘又是如何為父母報仇的?請看下一講“皈依佛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目 錄 | 第3節:玄奘身世(1) | 第4節:玄奘身世(2) | 第5節:玄奘身世(3) | 第6節:皈依佛門(1) | 第7節:皈依佛門(2) | 第8節:皈依佛門(3) | 第9節:求學之路(1) | 第10節:求學之路(2) | 第11節:求學之路(3) | 第12節:求學之路(4) | 第13節:潛往邊關(1) | 第14節:潛往邊關(2) | 第15節:潛往邊關(3) | 第16節:偷渡國境(1) | 第17節:偷渡國境(2) | 第18節:邊關被擒(1) | 第19節:邊關被擒(2) | 第20節:邊關被擒(3) | 第21節:險象環生(1) | 第22節:險象環生(2) | 第23節:身臨絶境(1) | 第24節:身臨絶境(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