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3)
蔣勝男 Jiang Shengnan
劉邦看到劉盈這副樣子,就恨不得再踹上一腳。反之,天真可愛的劉如意,見着父親就會開心地撲過來,撒個嬌,因為如同他的母親一樣,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劉邦的負面形象。
戚姬有了劉邦有意無意的縱容、撐腰,又有人給她出主意,野心自然膨脹。所謂“手握兇器,殺心自起”,哪怕戚姬是個蔓藤一樣的弱女子,她也敢嚮皇后呂雉動刀子。
朝中的大臣,從來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統一立常有了呂後,自有呂後黨;有了戚姬,自然也會有戚派臣子。
怎麽樣搬掉呂後?她身上沒錯就從她兒子身上找錯,她不犯錯就逼她犯錯,一個人要存心對另外一個人生事,哪裏找不出辦法來。
第一次是針對魯元公主。公主丈夫趙王張敖涉嫌趙國宰相貫高謀反案,被貶為宣平侯。張敖被削去趙王之爵,公主回到呂後身邊居祝而這塊最肥美的趙國封地不久即轉入了戚姬愛子如意的囊中。很叫人懷疑這整個過程是否就是戚姬要把魯元公主丈夫的封地,奪來給自己的愛子,為此不惜要除去張敖性命?
第二次是針對太子劉盈。呂雉母子一體,多年來呂雉謹言慎行,勞苦功高,劉邦要廢後還真找不出理由來,難道說衹是因為她老了?還是他喜歡上年輕漂亮的女人了?這些都不是光明正大的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劉盈,說他太懦弱,說他沒有能力執掌一個帝國。劉邦召集文武大臣們商議此事,以太子無能為由要改立如意為太子。
第三次又是針對魯元公主。然要把已經居住在呂後身邊的魯元公主送到匈奴去和親,要她拋夫棄子嫁到蠻夷!無從得知是怎麽生出來的主意,或許是為了傷害呂雉,讓她在痛苦中失去理智,出現差錯?
第四次還是針對劉盈,當時九江王黥布謀反,劉邦本要親自領兵,戚姬出主意讓劉盈代父出徵,誰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麽。黥布是個身經百戰的大將,而劉盈從來沒上過戰場,一旦戰敗莫說有性命危險,就是活着回來也是有罪,正可以藉此廢除太子之位,由如意取而代之。
對於呂雉來說,像戚姬這樣的年輕女子,搶去她的丈夫,覬覦她的後位,對她進行的種種手段,還在她的忍受範圍之內,但是接二連三地將黑手伸嚮她愛之勝過性命的兒女們,則是絶不可恕的。這或可解釋她在劉邦死後放過薄姬、管姬等情敵,讓她們回兒子的封地去做享受封國太後的榮耀權力,卻獨獨不肯放過傷害過她兒女的戚姬。
對於戚姬接二連三的進攻,呂雉為了保住自己和一對兒女,雖身為皇后之尊,但她什麽事都可以做,什麽屈辱都可以受,怎樣屈膝都可以。
第一次,她猝不及防,積極奔走雖僅能夠保住女婿張敖的性命,把趙國奉送給戚姬的兒子如意,但卻把魯元公主接到了自己的身邊好好保護。
第二次,劉邦要廢劉盈,她衹得求助於朝中文武大臣們,好在舊臣們總有一種強烈的新舊意識。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十餘年,一得以回國登基,就高興地把舊衣服扔掉,結果引起舊臣們的不滿,認為重耳潛意識裏希望像扔舊衣服一樣把他們給扔掉,害得重耳不得不把那堆破衣服撿回來供得高高的。衣服尚如此,何況人乎?一個人連自己的發妻骨肉都可以拋棄,這比扔舊衣服更加重了老臣們的憂患意識,所以他們怎麽樣也得保住呂後母子。這這同樣也說明,呂雉平時在老臣們心中的威望如何。因為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上力保劉盈,呂雉不惜以皇后之尊嚮周昌跪拜,磕頭致谢。呂雉恩怨分明,此後周昌因為其他原因轉到她的對立面力保趙王如意時,她也記得當日恩情,從未問罪周昌。
第三次,為了救魯元公主,她整夜跪在劉邦面前,哀訴往事,十幾年來的夫妻骨肉之情,終於打動了劉邦,放過了魯元公主。
第四次,則是呂雉運用她多年的政治遠見和手段,給劉邦做了一個“可行性分析報告”。不管劉邦出於什麽目的,對於出戰黥布這種大事,萬不可意氣用事。若讓劉盈出戰,若是輸了,輸掉的不止是他一個人,甚至有可能是劉邦前半生打出來的大漢江山。劉邦或者會被戚姬這樣年輕美麗的女子一個撒嬌弄得神志昏亂,但同樣也會在呂雉極具理智的分析下恢復神志。這話,他聽進去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序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1)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2)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3)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4)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5)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6) |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7)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8)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1)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2)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3)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4) |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5)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6)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1)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2)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3)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4)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5)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6) |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7)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8)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