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      田居儉 Tian Jujian

  李煜及其父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由統一走嚮分裂、又由分裂走嚮統一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是天下政治風雲瞬息萬變的動亂年代,也是刀光劍影閃爍、群雄逐鹿的年代,更是黎民百姓橫遭血雨腥風洗劫的苦難年代,還是人才脫穎而出亂中求治的創業年代。
  唐朝末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怒濤席捲華夏大地。特別是把“平均”、“衝天”作為改朝換代的奮鬥目標綉上戰旗,並為之殊死搏鬥的黃巢大軍,更是糞土王侯,力轉乾坤,所嚮無敵,威震海內。唐廣明元年歲尾(公元880年),他們以電閃長空、風捲殘雲般的凌厲攻勢,一舉攻剋西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把帝王將相的宮殿府邸搗得如同湯澆蟻穴,火燎蜂房。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打擊,正像這場事變的目擊者、當時在長安應舉的詩人韋莊,在他的長詩《秦婦吟》中藉女主人公“秦婦”之口所述: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禦溝柳。
  華軒綉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①
  這麯哀嘆王朝末日的輓歌,用白描的筆法款款敘述,層次分明,形象生動,絶少斧痕鑿跡,謀篇遣辭,深得前賢古體敘事長詩真諦,堪稱古代詩林不可多得的佳作。《秦婦吟》問世以後,時人爭相傳抄,韋莊名噪一時,被譽為“秦婦吟秀纔”。然而沒過多久便失傳了。直到千年以後,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人們纔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石窟中發現多種手寫本,得以再窺全貌。
  在這幕威武雄壯的偉大史劇上演前五天,當浩浩蕩蕩的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陷東都(今河南洛陽),下潼關,嚮八百裏秦川勇猛挺進的時候,偌大的長安城就已陷入樹倒猢猻散的混亂氛圍之中。預感末日降臨的唐朝君臣,個個如喪傢之犬,茫然若失,不知所措,或策劃逃命,或坐以待斃。酒囊飯袋的當朝天子,往日靠列祖列宗積攢下的傢業過活,以擊球、鬥雞為能事的唐僖宗李儇,嚇得魂不附體,在小馬坊使出身的宦官頭目、被他親熱地喚為“阿父”的專權人物田令孜,及其選派的五百神策軍護衛下,拋下宰相和文武百官,衹帶領為數很少的親王妃嬪,不顧皇傢體面,轍亂旗靡地擠出金光門,星夜急馳,倉皇逃往興元(今陝西漢中)。隨後,又流亡到成都棲身。聲威顯赫的大唐帝國,剎時淪落到名存實亡的地步。
  不甘心輕易讓出金鑾寶座的唐僖宗,逃到“天府之國”的成都以後,驚魂稍定,就緊急詔示各地藩鎮(又稱方鎮,係唐初為戍邊而設置的軍事機構,統兵一方的最高長官是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擴展到各地,其治所稱軍鎮,節度使權力亦隨之加大,總領一州或數州的軍事、行政、監察、財政等大權)調兵遣將,雲集關中,解救京畿。然而,那些自唐中葉以來,隨着募兵製盛行而崛起的“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②的武裝割據者們,亦即手中緊握政權、兵權、財權的地方藩鎮,特別是那些邊遠地區的藩鎮,自恃“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非但坐視不救,反而藉機謀叛。有的藩鎮即使出兵彈壓義軍,也是陽奉陰違,假公濟私,藉機膨脹實力。這些“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及其甚則起而弱王室”③的新老藩鎮,開始擁兵自重,割地稱雄;繼而幹戈相尋,爭奪皇冠;造成無地不藩,無時不戰的廝殺局面。④五代中期,後晉成德(鎮鎮州真定,今河北正定)節度使安重榮,一語道破了他們當初爭鬥的天機:“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⑤
  這些列鎮相望的大小軍閥,乘堂堂帝國瓜分豆剖,令不行禁不止之機,以強凌弱,以大吃小,屢經火並,最後界定出若幹不容他人插足的勢力範圍。其中:朱全忠,據宣武(今河南開封以南地區及與之毗連的安徽部分地區);李剋用,據河東(今山西太原以南、太行山以北地區)。這是北方藩鎮中實力最為強大、爭奪最為激烈的兩霸,也是當初鎮壓黃巢起義隊伍最為殘酷的兩支反動武裝。此外,稱雄割據的主要人物還有,王建,據西川(極盛時轄今四川大部和湖北、陝西、甘肅部分地區);楊行密,據淮南(極盛時轄今江蘇、安徽、湖北部分地區和江西全部);錢,據鎮海和鎮東(極盛時轄今江蘇和浙江部分地區),劉隱,據嶺南(極盛時轄今廣東、廣西和雲南、湖南部分地區);馬殷,據武安軍(極盛時轄今湖南和貴州、廣西部分地區);王審知,據威武軍(極盛時轄今福建大部)。這些人後來幾乎都稱王稱帝,搖身變成“五代十國”的鼻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