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武术 叶隐闻书:一部武士修养书   》 第5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5)      山本常朝 Chang Korean Yamamoto

  2. 关于浪士复仇
  《叶隐闻书》第一,有关于赤穗浪士的记载。
  关于赤穗浪士的复仇,儒者也视为义举。当赤穗浪士切腹时,林罗山作诗咏道:"天还未助忠贞啊!"林门之儒者也都纷纷奉诗唱和。
  赤穗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元禄十四年(1701)三月十四日,因幕府向朝廷贺年,作为答谢,朝廷派遣使者回访,将军德川纲吉决定在白书院接待回访的使者。
  就在接待活动即将开始时,在通往白书院的松之大廊下,被任命为敕使御厨的播州赤穗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砍伤了高家笔头吉良上野介义央。
  因此,浅野长矩不仅被命即日切腹,而且断绝家名,没收领地。
  为什么浅野长矩要砍伤吉良义央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吉良义央曾向浅野长矩勒索钱财未遂,因此处处刁难浅野长矩,积怨已深;另一种说法是,正忙于接待时,吉良义央突然当众羞辱浅野长矩,浅野长矩一怒之下动刀伤人。
  将军德川纲吉也没有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就匆忙地下了切腹令,而且整个切腹的过程都明显地不合礼仪,使浅野之死有失大名的尊严。
  第二年,也就是元禄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大雪纷纷,以大石良雄为首的赤穗浪士四十七人发动袭击,跃入吉良宅邸,取其首级。
  吉良家是大宅院,南北纵深有三十多间,东西宽约七十多间,护院一百多人投入战斗,结果被大石良雄等用山鹿流兵法击溃,死伤数十人。
  而大石等人竟然无一死伤,拿着仇人的首级,供于主君墓前。
  事件发生时,素行已去世了十七年之久,这些浪士与他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四十六人中,没有一个是他的门人,可是他却因这件事而饱受褒贬。原因是,他曾侍奉过赤穗城主,在赤穗教过兵法,而且他的思想体系也是在赤穗完成的,因此,这次事件虽说与他本人无关,却与他的思想和兵法有关。兵法上的影响是明显的,批评者多着眼于此。荻生徂徕(荻生徂徕(1666-1728):江户中期的儒学家,号徂徕,典出中国山东泰安东南有徂徕山。他创办的学塾号称萱园。因模仿中国风习,自称物茂卿,在《孔子画像赞》上自己署名为"日本夷人物茂卿",引起周围人对他贬低日本的攻击。据说,他为了能够离他心仪的中华更近一点儿,不惜在江户城中屡次搬家。他开创了属于日本儒学中的"古学派"的一支。)就以此为由批评了素行:"赤穗之士,不知义,共杀吉良子,此乃唯山鹿氏之兵法也。"
  3. 常朝的批评
  常朝与荻生同时,年龄比荻生还要大几岁。赤穗浪士事件发生后,两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角度不一样:荻生从儒教礼法的角度进行批评,而常朝从武士道的角度进行批评。
  常朝的批评,只说了一句话:"浪士复仇,错在没有立断。"他认为,浪士复仇,不一定要成功,因此,要放下兵法。既然是武士,成败当作别论,结果不重要,行动就是意义。复仇就是复仇,既没有什么大道理,也不要挖空心思地用计,只要冲上前去,杀!杀!杀!冲决一切生和死的束缚和顾虑,立即去复仇,方为大义。否则,假如仇人不幸死了,那仇向谁报去?连复仇也要算计,仇恨服从功利主义,如同做买卖一样,复仇也不能亏本,还有什么意思?!
  有道理才能行动,此乃儒教武士道,乃所谓仁之勇者;有计划才能行动,此乃兵学武士道,是以战争代替复仇。山鹿素行的武士道就是如此,常朝不欣赏,他欣赏狂者。狂者复仇,是立即奔到现场,哪怕敌人成千上万,也要奋勇搏杀!不要用谋,只要一根筋地豁出命来突进,至死方休,那就是最好。他说:"行中道,那不是武士道,武士道要求武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敢为天下先。武士道的精神是狂,不是仁。"
  4. 狂者的复仇
  作为例子,他列举了"长崎喧哗"事件。
  "长崎喧哗"事件发生在赤穗浪人袭击吉良义央的两年前,而且事件发生的地点就在长崎锅岛藩,那是常朝的老家,也是他的奉公之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1)第2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2)
第3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3)第4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4)
第5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5)第6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6)
第7节:狂与死的美学--《叶隐闻书》导读(7)第8节:叶隐闻书卷一(1)
第9节:叶隐闻书卷一(2)第10节:叶隐闻书卷一(3)
第11节:叶隐闻书卷一(4)第12节:叶隐闻书卷一(5)
第13节:叶隐闻书卷一(6)第14节:叶隐闻书卷一(7)
第15节:叶隐闻书卷一(8)第16节:叶隐闻书卷一(9)
第17节:叶隐闻书卷一(10)第18节:叶隐闻书卷一(11)
第19节:叶隐闻书卷一(12)第20节:叶隐闻书卷一(13)
第21节:叶隐闻书卷一(14)第22节:叶隐闻书卷一(15)
第23节:叶隐闻书卷一(16)第24节:叶隐闻书卷一(17)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