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胡锦涛执政理念初探:情系民生 》
第5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4)
伍鸿亮 Wu Hongliang
3、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西方人道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
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人物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他们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贡献在于:
一是提出了"人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的观点。康德认为,人不仅仅只是感性的存在,而是"自然人"和"理性者"的统一体。他提出了一条最著名的道德原则就是,"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把他只当作工具。" 这个"人是目的"命题的提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二是看到了人的巨大的能动作用。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即人的观念不断展现、不断对象化的过程,亦即精神劳动的过程。他认为现实的人就是这种劳动的结果。因此,尽管黑格尔是把人作为一个纯粹观念来考察,但却看到了人的能动性。如1806年10月13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这里,拿破仑被黑格尔当成了世界精神的化身。黑格尔比康德的进步在于:他不仅强调精神的能动性,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性与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在他看来,自由不在他物中,而在自己本身;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而在于认识必然。
三是提出了"人的最高本质即人自身"的观点。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惟一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毕生愿望就是要建立人的哲学以取代神的哲学。为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他认为"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人必须从自然界开始他的生活和思维" 。费尔巴哈认为,人栖息于自然界,最本质的特征是理性、意志和爱的统一体。人的本质不是神,其最高本质是人自身,神是人本质的异化。可见,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较之于康德和黑格尔,又前进了一大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是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历程
人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八十多年来,始终把"人民"视为历史的主体,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其一切言论行动都以是否合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人民"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思想和感情。他一生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也正是以这个信念为基点,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经几十年的奋斗,重写了整个中国历史。毛泽东"人民"思想主要特点在于:
一是,第一个真正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开明的君主,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等,都从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威力,因而在政治上相应采取了一些安民、抚民、惠民的措施,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这种认识,是一种"假象",是因为"害怕"而不得不产生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的认识是被动的、被迫的。而毛泽东同志就不同了,他对于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是积极的,主动的,并逐渐化为一种内在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反复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等等。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力量深刻、科学的认识。而他的一生,也就是依靠人民的伟力,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一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导 论 "以人为本":中华政治文明的精华 | 第2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1) | 第3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2) | | 第4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3) | 第5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4) | 第6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5) | | 第7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6) | 第8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1) | 第9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2) | | 第10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3) | 第11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4) | 第1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 | | 第1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2) | 第1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3) | 第15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4) | | 第16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5) | 第17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6) | 第18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7) | | 第19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8) | 第20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9) | 第21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0) | | 第2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1) | 第2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2) | 第2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