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施蜇存 Shi Zhecun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傢。(韻一)
  洛陽兒女惜顔色,行逢落花長嘆息。(韻二)
  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韻三)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顔子,應憐半死白頭翁。(韻四)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綉,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韻五)
  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韻六)
  這首詩的體裁,名為“七言歌行”。魏晉以來,這種詩體,多用於樂府歌辭,到了唐代,漸漸脫離樂府,成為一種七言古詩的形式,名曰“歌行”。歌行是詩,不是樂府麯辭了。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詩人都有篇幅較長的歌行,不過他們的句法,還繼承齊梁詩的濃麗風氣,又多做對句。劉希夷的歌行,極少用對句,也不多用典故。文字明白流利,詩意也不隱晦。這些特徵,都是繼承了古詩的傳統,和當時流行的文風不合。因此,他這一類詩在同時代是被認為膚淺俚俗,有乖風雅。直到六七十年以後,在玄宗天寶年間,麗正殿學士孫翌,字季良,編選了一部《正聲集》,把劉希夷這首詩選進去,以為全集中最好的詩,從此纔被人註意。
  《唐才子傳》稱:劉希夷,字延芝,潁川人。《全唐詩·小傳》說:劉希夷,一名庭芝,潁川人。歷代選本,或稱劉庭芝,或稱劉希夷,大概他的名與字已無法辨正了。《唐才子傳》又記錄他是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的進士,是宋之問的外甥。但宋之問也是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齡差不多。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極其喜愛,知道這首詩還沒有流傳出去,就嚮劉要這一聯,用入他自己的詩中。劉希夷當時答應了,但後來又反悔,因而泄漏了這件秘密,使宋之問出醜。宋之問大怒,叫人用土袋壓死劉希夷,當時劉還不到三十歲。這是唐人小說中所記的一段文藝軼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這首詩是很著名的。當時及後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竊。《才調集》選錄賈曾的一首《有所思》雲: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傢。
  幽閨女兒愛顔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歲花開君不待,明年花開復誰在。
  故人不共洛陽東,今來空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完全是剽竊了劉希夷的主題和詩句,甚至連宋之問贊賞的兩句也據為已有。直到清朝,曹雪芹作《紅樓夢》,代林黛玉作《葬花詞》,還偷了好幾句。
  這首詩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詩歸》、《唐詩品匯》、《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文苑英華》、《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此詩又見於宋之問詩集,題作《有所思》。唐人編《搜玉小集》題作《代白頭吟》。聞一多以為應當以《代白頭吟》為是,因為《白頭吟》是樂府舊題,晉宋人擬作古樂府,都加一個“代”字,例如鮑昭所作樂府,就有《代白頭吟》、《代東門行》等。
  按,《樂府古題要解》說:《白頭吟》是漢代卓文君所作。因為司馬相如要娶一個茂陵姑娘為妾,卓文君乃作《白頭吟》表示要與司馬相如離婚。相如纔放棄了娶妾之意。後世詩人擬作此麯,都以女人被丈夫遺棄之事為主題。如果用比興的方法,也大多是寫忠臣失寵於帝王的苦悶。劉希夷這首詩的主題,顯然並無此意。《韻語陽秋》作者葛立方又誤解“紅顔子”為婦女,因而說此詩是寫男為女所棄,離作者的本意更遠了。劉希夷另外有兩首詩,題為《代閨人春日》,《代秦女贈行人》,這兩個“代”字之後,並不是樂府舊題,可見《代悲白頭翁》决不是《代白頭吟》之誤。又同時詩人崔顥有《江畔老人愁》,張謂有《代北州老人答》,都是代老人訴苦的作品,可知當時曾流行過這樣的主題。因此,我以為這首詩的題目仍當以《代悲白頭翁》為是。題意表示,不是作者自己悲嘆白頭翁,而是代別人悲嘆。代什麽人呢?代那些“紅顔美少年”。全詩的主題是警告青年人,不要耽於行樂,須知青春不能長駐,公子王孫的歌臺舞閣,最後都成為黃昏時鳥雀悲鳴的地方。今天看見一個白頭翁,應當憐憫他,也就是憐憫自己的將來。作品的思想傾嚮是消極的,它衹有指出華年易逝,而沒有鼓勵青年如何抓住華年的積極因素。
  全詩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為前半篇,以落花為中心。大意說:花有謝落之時,但明年仍然開花,人則紅顔一改,便成老翁。從此轉到下半篇,勸告青春旺盛時代的青年人,應該憐憫“半死白頭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到的白頭翁,當年也是“紅顔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孫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祿勳、大將軍的園林、樓閣裏飲酒作樂。可是,一轉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請他去參加“三春行樂”。從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經久,不到幾年,便已滿頭白發。著名一時的豪傢的園林、樓閣,曾經是多少青年宴飲作樂的地方,到後來都成為一片荒地,衹有鳥雀在黃昏時候喧噪,好像是有所悲悼。後半篇是全詩的主體,前半篇衹是一個引子。這樣的藝術手法,用古典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叫做“以落花起興”。
  什麽叫“起興”,說來話長。但既然講到了這個語詞,就不能不全面地講解一下。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姓毛的學者,不知其名。有人說是毛亨,有人說是毛萇,弄不清楚,相傳稱為毛公。毛公研究《詩經》,給每一篇詩標明了主題思想,稱為“詩序”。捲首有一篇總序,稱為大序,於是每首詩的序,就稱為“小序”。在《大序》中,他提出了詩的“六義”。他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他所謂詩的六種意義,其實是詩的體裁和創作方法。“風、雅、頌”是詩的三種作用。因作用不同而體裁也不同。《詩經》這部古代詩選集是按照“風、雅、頌”三種作用來編定的,“賦,比、興”是創作方法。但是這位毛公解釋了“風、雅、頌”,而沒有解釋“賦、比、興”,好像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後來鄭玄箋註《詩經》,常常在詩的第一章下註曰:“興也。”但是他絶不註出“比也”,或“賦也”。他以為比和賦是人人都知道的,不用註明。衹有興,他還特別作瞭解釋:“興是譬喻之意。意有不盡,故題曰興。”意思是說:興也是譬喻(比),不過不是單純的對比,而是超越了對比的範圍的。因此,他專把用“興”的手法做的詩註明,使讀者瞭解比和興的區別。從此以後,我國古典詩歌的刨作方法,就一直用“賦、比、興”三字來說明。劉勰的《文心雕竜》裏有一篇《銓賦》,又有一篇《比興》,對這三個字作了細緻的解釋。現在我把他對賦、比、興所下的定義節錄在這裏:
  賦——賦者,鋪也。鋪采捕文。體物寫意也。
  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也。
  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比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這些銓釋,為六朝人的文體所局限,今天看來,不夠明確。到南宋時,朱熹作《詩經集傳》,他在每一首詩下都註明了“賦也”、“比也”或“興也”。他還給每一個字下了簡明的定義: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賦就是正面描寫某一事物,修辭上可以用渲染、誇張的手法。比是引用一個事物來比擬另外一個事物。興是先講一個事物,引起主題思想中要用到的事物。這三種創作方法,賦最單純,比和興則似同實異,在某些作品中,不易區別。劉勰也說:“比顯而興隱”。(《文心雕竜·比興》)朱熹對某些詩的註釋,曾用“賦而興也”,或“比而興也”,可知他也感到不容易劃定。由此,我們應當註意,這三個字並不代表絶然不同的三種創作方法,特別是比和興。我們可以說,比是直接的比喻,興是間接的比喻。從比喻這一作用來看,它們原是相同的。所以在文學批評的術語中,“比興”總是結合成為一個名詞,和“賦”對立。而做詩為什麽要用比興手法,為什麽不能像散文一樣的直說,而偏要用一個事物來比喻或興起另一個事物?這是為了要用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思想概念,即所謂形象思維。
  現在,我們回頭來再看劉希夷這首詩。前半篇裏的落花與人的關係是比,但前半篇對後半篇的關係卻是興。按照朱熹的方法來講,這就是“比而興也”。先以落花為比,以引起白頭翁之可悲。
  這首詩的比興方法運用得簡單,所以一讀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後半篇,區分得很明顯。初學作詩的人,可以從這一類詩的習作入門。歌行體詩發展到盛唐,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寫了不少著名的歌行。他們的藝術手法更高超,比興的運用也更復雜、更深刻、更隱晦。
  歌行與律詩不同之處,第一是句數可隨作者自由,不象律詩那樣有規格。第二是不需要用對句。有些作者偶爾用幾聯對句,例如此詩衹有第四、六、十聯是對句。也有作者通篇都用對句,例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第三是平仄粘綴沒有律詩那樣嚴格。第四是它不限韻數,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便轉韻。這些特徵,都與古體詩同,而與律體詩不同。所以歌行屬於古詩,而不屬於律詩。
  這首詩用了六個韻腳,即轉韻五次。第一聯和第二聯都是二句一韻。第三、四聯四句一韻,第三句(即第四聯上句)不協韻,這和一首絶句同。第五、六、七聯六句一韻,第三、五句不協韻,這和一首律詩同。第八、九、十、十一聯八句一韻,也和一首律詩同。第十二、十三兩聯四句一韻,第三句不協韻,亦和絶句同。由此可見,一首歌行的句法、章法組織,包含了各種詩體在內。學作歌行體詩,同時就是學作各體詩。
  歌行都是長篇。如果一韻到底,一則音樂性太單調,二則作者不易選擇韻腳。因此就需要轉韻。盛唐以後,歌行轉韻,漸漸地有了規律,一般都是四句或八句一轉。轉韻處總是在一個思想段落處,隱隱還保存四句一絶的傳統,劉希夷這首詩的轉韻方式,特別是第一聯一韻之後,第二聯立刻轉韻,第三聯又轉韻,這種不規則的轉韻方式,在以後的歌行中,是極少見到的。
  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