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1.玄滋素液(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雪域驮盐队
  中国古代盐业技术史的发展,据盐史专家的研究,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从史前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即距今1万多年以前,至公元前三四世纪,是中国古代盐业资源的最初利用和开发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春秋战国至汉魏之际(公元前三四世纪—公元二三世纪),是中国古代开凿大口盐井、长途输卤和普及煮海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汉魏之际到宋金时代(公元二三世纪—十一、十二世纪),是池盐人工浇晒和渐用天然气煮井的阶段。
  第四阶段,从宋元时代至清末(公元十一、十二世纪—二十世纪初),是用顿挫法开凿小口深井,以及矿盐采用斜井掘进,海盐煎晒并举的阶段。这一时期,盐井已深及千米以下的黑卤和岩盐层。
  制盐工具在不同阶段都有新的进步。在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最初阶段,制盐工具大约以陶器为主,后来使用了青铜器。进入开凿盐井和普及煮海的阶段以后,制盐工具改用铁器为主。铁器对盐业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凿井技术方面。铁制盐盘的耐高温和传热性能,大大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秦汉时期盐产区不断增加,其中井盐产区,已由战国时的广都一县扩大到三个县。到汉初的沿海地区,燕有“鱼盐枣粟之饶”;齐有“山海之利”,人民多“布帛鱼盐”;吴则“东有海盐之饶”,燕、齐、吴三地所属的沿海地区构成当时主要的海盐产区。
  西汉中叶以后,在池盐的生产中,发明了盐田,通过开畦引水,水干成盐。池盐生产从全凭自然产盐发展到开畦引水成盐,标志着池盐生产技术的明显进步。
  西汉时期的井盐生产也有长足的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提高,凿井技术有所进步,已经出现了“深六十余丈”(约合今140米)的盐井。开始采用楼架,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提高采卤效率。在煎盐时采用温锅热卤水蒸发水分,可以节约燃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盐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在巴蜀之地,天然气被广泛用于煮盐。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提到的“临邛火井”,是世界上最早创建的一批天然气盐井之一。天然气在食盐生产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盐的产量提高了一倍。
  唐代时海盐生产超过池盐,在南起岭表北至幽州的沿海五道都有海盐生产,而以“两浙盐”和“两淮盐”最为闻名。盐池约有25处以上,集中在河东、关内、陇右三道,而又以河东池盐最为著名。盐井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
  唐代食盐生产技术,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晒制池盐的垦畦营种法的成熟、凿井采卤法的发展等都有力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唐代海盐生产还处于煮制阶段,主要有取卤、试卤和煎煮等工序。
  唐代池盐的生产技术有了突破性发展,盐工们采用并完善了垦畦营种法,从而改变了池盐天成的原始方法。采用垦畦成盐、人工种晒的方法以后,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池盐年产量达到80万担以上。这种方法不仅为后世池盐生产所沿用,而且对现代制盐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井盐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凿井、汲卤、煎制等工序。唐代凿井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深处卤水的开采。盐井采卤还发展了东汉就出现的辘轳式滑车采汲法,在井口小、井身深的井架之上,滑车可以直接悬挂于覆盖在井口的井架上,使用木桶采汲卤水。杜甫在《盐井》一诗中提到“汲井岁,出车日连连”,就是滑车在唐代井盐生产中被普遍运用的真实写照。
  唐代井盐生产中火井煮盐也有所增加,至今在四川的邛崃还存有“自唐时古火井处”的碑刻。在唐代井盐的煎制中,除传统的煎制技术外,还出现了提纯技术。
  宋代盐业生产技术包括煎制和晒制两大类,其进步则集中表现在井盐和海盐的生产中。四川地区的井盐钻井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川人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大口径浅井的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凿出了一种新型盐井—卓筒井,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卓筒井技术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古代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开采地下丰富的矿藏资源成为可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