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王直方詩話   》 捲五      王直方 Wang Zhifang

  二○一、戲用語訛為詩
  
  京師人呼大夫為大斧,呼承製為承池,蓋語訛也。有人戲為句云:“大夫何嘗斧,承製豈當池?”①(《總龜》前二十九)
  
  ----------------
  ①原註:“豈當池”,或云“石當池”。
  二○二、王維詩取前人句
  
  舊以王維有詩名,而好取人章句,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乃《英華集》詩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乃李嘉祐詩也①,餘以為有摩詰之才則可;不然,是剽竊之雄耳。(《總龜》前二十九)
  
  ----------------
  ①案以上數語見《古今詩話》。
  二○三、劉貢父詩話誤解功曹
  
  劉貢父作《詩話》,稱“杜甫雲:‘功曹非復漢蕭何’。按光武謂鄧禹何以不掾功曹,謂曹參嘗為功曹,雲酇侯非也”。雍丘江子載雲:“《高祖紀》‘何為主吏’,孟康曰:‘主吏,功曹也’,貢父之言過矣。”(《總龜》前二十九)
  二○四、劉貢父詩話誤讀請字
  
  貢父又云:“白樂天詩云:‘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江子載亦云:“顔師古註《漢書》,請,或音纔性反,或不音。唐或以請作平聲,誤矣。”(《總龜》前二十九)
  二○五、王安石落星寺詩
  
  舒王①集中有落星寺詩,其末雲:“勝概惟詩可收拾,不纔羞作等閑來。”落星寺在彭蠡湖中。劉鹹臨嘗親見寺僧言幼時目睹閩中章傳②道作此詩,其前六句皆同,其末雲:“勝概詩人盡收拾,可憐蘇石不曾來。”蘇、石謂子美並曼卿也。後人愛其詩者,改末句作舒王③詩傳之,遂使一篇之意不完,其體與舒王所作詩語不同也。④(《總龜》前二十九、《叢話》前三十四、《玉屑》十七)
  案:鬍仔謂“細觀此詩句語體格,真是荊公作,餘人豈能道此?今具載全篇,識者必能辨之。詩云:‘窣雲臺殿起崔嵬,萬裏長江一酒杯。坐見山川吞日月,奮無車馬送塵埃。雁飛雲路聲低過,客近天門夢易回。勝概惟詩可收拾,不纔羞作等閑來。’”
  
  ----------------
  ①《叢話》、《玉屑》“舒王”作“荊公”。
  ②《玉屑》“傳”作“源”。
  ③《叢話》、《玉屑》“舒王”作“荊公”。
  ④《叢話》、《玉屑》“語不同也”作“亦不類”。
  二○六、陳無己詩讖
  
  陳無己賦《高軒過①詩》雲:“因②知書畫真有益,卻怪③歲月來無多”,不數月遂卒。〔或以為詩讖。〕④(《總龜》前三十二、《叢話》前四十)
  
  ----------------
  ①案“過”下當有“圖”字。
  ②《叢話》“因”作“老”。
  ③《叢話》“怪”作“悔”。
  ④《叢話》有此五字。
  二○七、東坡詩讖
  
  東坡有《送戴傢赴成都玉局觀詩》雲:“莫欺老病未歸身,玉局他年第幾人。”又有過嶺一篇雲:“劍南西望七千裏,乘興真為玉局遊。”後卒於是觀。(《總龜》前三十二)
  案:《叢話》前四十引《王直方詩話》雲:“東坡在定武作《鬆醪賦》有雲‘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雲濤’,蓋自定再謫惠州,自惠而遷昌化,人以為語讖。”
  二○八、共釣城南方
  
  方元修,宇時敏,一日與楊信祖、饒次守過餘,坐中分題,人以姓為韻,而楊有“共約城南方”之句。後數日,錄此唱和於前,忽有一同人讀雲:“共釣城南方”,蓋釣字以約字草不相辨,而讀者誤之。時敏大以為惡,不三日,其父省中歸,暴卒,後數月,其母亦亡。(《總龜》前三十二)
  二○九、東坡絶筆
  
  東坡將亡前數日,夢中作一詩寄朱行中雲:“舜不作六器,誰知貴璵璠?哀哉楚狂士,抱璞號空山。相如起睨柱,投璧相與還。①何如鄭子産,有禮國自閑。雖微韓宣子,鄙夫亦醉環。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覺而記之,自不曉所謂,東坡絶筆也。②(《總龜》前三十四、《東坡詩話錄》下)
  
  ----------------
  ①案《東坡集》“投璧相與”作“頭璧與俱”。
  ②案曾慥《百傢詩遜雲:“東坡《寄朱行中》一篇,北歸時絶筆也。”
  二一○、蕭貫夢中作詩
  
  陳明信雲,蕭貫少時,嘗夢至宮廷中,長廊邃館,如王者所居,有千門萬戶,望之洞然,金碧爍耀,既過數門,見群婦人如神仙,視貫,驚問何所從來?貫愕然,亦不知對。貫自陳進士,能為詩。中有一人投貫紙,曰:“此所謂衍波箋,煩賦宮中曉寒歌。”貫援筆立成,既有奇語,其人甚賞之,因曰:“先輩異日必貴,此天上,非人間也。”貫寤,尚能記所賦。俞秀老往嘗得之於蕭翰林之孫。其詩有雲:“十二嶢關隱空緑,獸猊呼焰①椒壁馥;渴烏涓涓不相續,轆轤欲轉霏紅玉;百刻香殘隕蓮燭。九竜吐水漫寒漿,紅絹②佩魚無左璫;兩兩趨走③瞻扶桑。紅萍半圭山④波面,回首觚棱九霞絢。鳴鞘聲⑤從天上來,大劍高冠滿前殿。”秀老誦之,尚有四五韻忘之。(《總龜》前三十四)
  
  ----------------
  ①《宋紀》八“呼焰”作“呀酒”。
  ②《宋紀》“絹”作“綃”。
  ③《宋紀》“趨走”作“懸足”。
  ④《宋紀》“圭山”作“規出”。
  ⑤《宋紀》“鞙聲”作“鞘遠”。
  二一一、鬼詩
  
  王太初傳言有焦仲先者傢於南徐,元豐末年,因詣京師訪知己,忽夢一婦人相顧遇,或以詩筆相往來。其一聯雲:“吳王臺下無人處,幾度臨風學舞腰。”又曰:“吳山之北,會稽之陽,①古木蒼蒼。”其最後一章雲:“仲鼕之月,二七之間,月圓風靜,車馬相扳。”其人如病狂,緣太初而後愈。至秦少遊書柳鬼事②所載詩語前後皆同,但年月乃是熙寧九年,所病者乃是嘉興令陶集,③而所論者乃是天竺辯纔法師。二者不知孰是。(《總龜》前三十四)
  
  ----------------
  ①案《異聞總錄》所載詩句雖少異,當出同一典型。“會稽之陽”下句當有“是吾之傢”四字。
  ②案此事見《稗海》本《異聞總錄》。此書不着撰者姓名,據此或是少遊作。
  ③案《異聞總錄》“集”當作“彖”。
  二一二、潘邠老答張耒齊安行
  
  張文潛嘗作《齊安行》,詞甚不美,末雲:“最愁三伏熱如甑,北客十人九人①玻百年生死嚮中州,千金莫作齊安遊。”而潘邠老,黃人也,為作解嘲雲:“為邦雖陋勿雌黃,我曾侍立蘇公旁,見公顔色不憔悴,不似賈誼來江湘。它州雖粗勝吾州,無此兩公相繼遊。”(《總龜》前三十七)
  
  ----------------
  ①案《右史集》六“九人”作“八九”。
  二一三、水鏡集
  
  東坡號思聰詩為《水鏡集》,又作序贈之,雲:“聰能如①水鏡以一含萬,②則書與詩當益奇,吾將觀焉,以為聰得道深之候。”及聰來京師,種種不進,有人戲之雲:“水鏡年來亦太昏。”(《總龜》前三十九)
  
  ----------------
  ①“如”,原作“為”,據《東坡後集》九改。
  ②“萬”,原作“方”,據《東坡後集》改。
  二一四、東坡詞古今人不曾道到
  
  以道雲:“初見東坡詞雲:‘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退唇紅’。①便知此老須過海。”餘問何邪?以道曰:“衹為古今人不曾道到此,須罰教遠去。”(《總龜》前三十九)
  
  ----------------
  ①《野客叢書》六引此詞舉“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二句。
  二一五、饒次守十七字詩
  
  吳賀迪吉者,撫州人,一日載酒來余家,並召劉夷、李洪、龜父、饒次守輩,酒酣頗紛紛。龜父先歸,作一絶題於餘書室曰:“再為城南遊,百花已狂飛。更堪逢惡客,騎馬風中歸。”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雲:“當時為舉首,滿意望竜飛。而今已報罷,且歸。”蓋龜父是年自洪州首薦,自今上初即位,無建試也。(《總龜》前三十九)
  二一六、碗脫蒸餅
  
  山𠔌既返袁,在館中時多食東華門碗脫蒸餅。後徙黔南,王定國寄之以詩云:“北海未常樽有酒,馮驩何止食無魚。黔州碗脫無蒸餅,自合官稱削校書。”(《總龜》前三十九)
  二一七、詩嘲張文潛
  
  張文潛〔在一時中〕,①人物〔最為〕②魁偉。故陳無己有詩云:“張侯魁③然腹如鼓,雷為饑聲酒為雨,〔文雲要瘦君則肥〕”。④山𠔌雲:“六月火雲蒸肉山”,〔又云:“雖肥如瓠壺。”而文潛臥病,秦少遊又和其詩云:“平時帶十圍,頗復減臂環。”〕⑤皆戲語也。(《總龜》前三十九、《叢話》前五十一)
  
  ----------------
  ①《叢話》無“在一時中”四字。
  ②《叢話》無“最為”二字。
  ③《叢話》“魁”作“便”。
  ④《叢話》無此句。
  ⑤《叢話》無“又云”至“頗復減臂環”諸語。
  二一八、揭諦揭諦念茲在茲
  
  劉季孫景文公頓年,①王安石使對“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季孫對之以“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安石大笑。(《總龜》前三十九)
  
  ----------------
  ①“公頓年”三字當有脫誤。
  二一九、張安道送蘇子由詩
  
  元豐三年,蘇子由謫官筠州,張安道口占一絶送之雲:“因嗟①萍梗纔名②客,自欺匏瓜老病身。一榻從茲還倚壁③,不知重掃是④何人1已而涕下。東坡雲:“安道平生未嘗⑤出涕嚮人。”(《總龜》前四十一)
  案:此則出《東坡題跋》,故《漁隱叢話》二十七引張方平此詩,亦謂為東坡語,此亦直方述坡語耳。
  
  ----------------
  ①《宋紀》十一“因嗟”作“可憐”。
  ②《宋紀》“纔名”作“飄蓬”。
  ③《宋紀》作“從此空齋挂塵榻”。
  ④《東坡題跋》三及《宋紀》“是”均作“待”。
  ⑤“嘗”原作“能”,據《東坡題跋》改。
  二二○、王崇拯送別王棫詩
  
  王崇拯字拯之,①與先君同在熙河;先君自熙河入京,相別於中塗,送先君雲:“渭城楊柳己青青,強駐行人聽渭城。不問使車歸路遠,且從壿②酒滿杯傾。相逢洮塞休兵後,此去秦州③照眼明。若立螭頭藉前④著,且教充國事春耕。”先君誦於吳衝卿⑤丞相,緣此知名於朝庭。(《總龜》前四十一、《叢話》前五十五、《宋紀》三十)
  
  ----------------
  ①案《叢話》、《宋紀》均作王崇拯之,考蘇轍《樂城集》有贈王崇拯詩,則《總龜》所引為不誤。
  ②《宋紀》三十“壿”作“蘆”。
  ③《宋紀》“州”作“川”。
  ④《宋紀》“藉前”作“前藉”。
  ⑤“吳衝卿”原作“吳卿”,據《叢話》改。
  二二一、洪駒父李希聲送直方詩
  
  洪駒父有詩送餘赴官河內,末雲:“眼中人物東西盡,肺病京華故倦遊。”潘邠老每誦而喜之。李希聲亦有詩送余云:“散盡平生眼中客,暖風晴日閉門居。”可以相上下也。是時紹聖改元之二月。(《總龜》前四十一)
  二二二、張文潛題奉先寺詩
  
  “荒涼城南奉先寺,後宮美人官葬此。角樓相望高起墳,草間柏下多石人。秩卑焚①骨不作塚,青石浮屠當②丘壠。傢傢墳上作享亭,朱門相嚮旡人聲。樹頭土梟作人語,月黑風悲鬼搖樹。宮中養女作子孫,年年犢車來作主。廢後陵園③官道側,傢破無人掃陵域。官傢歲結半千錢,街頭買餅作寒食”。此張文潛《題奉先寺》詩。晁以道嘗與江子之言:“文潛近來詩不甚好。”子之因誦此詩以對。以道雲:“莫不是文潛詩否?”(《總龜》前四十三)
  
  ----------------
  ①《宋紀》“焚”作“埋”。
  ②“當”原作“唱”,據《右史集》及《宋紀》改。
  ③《右史集》“園”作“國”,《宋紀》“陵園”作“園林”。
  二二三、洪駒父過李公擇尚書墓詩
  
  洪駒父有《過李公擇尚書墓》一篇。其間雲:“鹿場兔徑白晝靜,稻壟鬆□青嶂深。”說者以為大逼老杜。(《總龜》前四十三)
  案:《說詩樂趣》捲十六引此則誤作《摭言》。
  二二四、邢居實呻吟集
  
  邢居實字惇夫,年少豪邁,所與遊皆一時名士。方年十四五時,嘗作《明妃引》,末句云:“安得壯士霍嫖姚,縛取呼韓作編戶。”諸公多稱之。①既卒,餘收拾其殘章,編成一集,號曰《呻吟集》。惇夫自少便多憔悴感慨之意,其作《秋懷》雲:“高歌感人心,心悲將奈何?”其作《棗陽道中詩》雲:“有意問山仙,②此生更③來否?”已而果卒於漢東。④惇夫之卒也,山𠔌以詩哭之雲:“詩到年來⑤更老成,江山為助筆縱橫。眼看白骨⑥埋黃土⑦,何況人間父子情。”蓋〔謂〕⑧惇夫與其父歆嚮也。⑨蔡天啓亦有詩云:“人物於今嘆渺然,孤墳宿草已生煙。日暮行人道傍會,⑩應逢年少共談玄。”其餘作者甚衆,皆載於《呻吟集》後。(《總龜》前四十三、後三十五,《叢話》前五十二,《玉屑》十八,《竹莊十七》,《宋紀》三十四)
  案:《說詩樂趣》捲十六引至此則誤作《摭言》。
  
  ----------------
  ①《竹莊》引至此。
  ②《叢話》、《玉屑》“仙”作“神”。
  ③《叢話》、《玉屑》“更”作“復”。
  ④《宋紀》僅引惇夫自少雲雲至此數語。
  ⑤《叢話》、《玉屑》“年來”作“隨州”。
  ⑥《叢話》、《玉屑》“骨”作“壁”。
  ⑦《叢話》“土”作“壤”。
  ⑧《叢話》有“謂”字。
  ⑨《玉屑》引至此。又居實為恕子,恕字和叔,此雲“歆嚮”疑誤。
  ⑩《玉屑》“會”作“歇”。
  二二五、邵堯夫哭其弟睦詩
  
  邵堯夫之弟名睦者,無疾而化。前此有《重九詩》雲:“擬問東籬事,東籬事渺茫。”後果殯於東籬之下。故堯夫哭之雲:“自茲明月清風夜,蕭索東籬看斷腸。”又云:“腸斷①東籬何所尋,東籬從此事沉沉。”(《總龜》前四十三)
  案:《聞見前錄》亦言“伯溫之叔父諱睦,少康節先生二十餘歲,事康節如父。熙寧元年四月八日暴卒,年三十三。康節先生哭之慟。既卒,理其故書,得叔父所作《重九詩》雲:‘衣如當日白,花似去年黃。擬問東籬事,東籬事渺茫。’及死,殯後圃東籬下。”
  
  ----------------
  ①案《總龜》原作“斷腸”,據《擊壤集》六校改。
  二二六、周仲美郵亭題詩
  
  餘於一雜編中,見有書郵亭事,既不曉其誰作,但觀其詩有足哀者,故載之於此。其末雲:“周仲美不知何許人,自言世居京師,父遊宦,傢於成都,既而適李氏子,侍舅姑宦泗上,從良人赴金陵幕,偶因事棄官入華山,有長住①之意。仲美即寄身合淝外祖傢,方求歸未得,會舅遽調任長沙,不免共載而南,雲水茫茫,去國益遠,形影相吊,灑涕何言。因書所懷於壁。”詩曰:“愛妾不愛子,為問此何理?棄官更棄妻,人情寧可已。永决泗之濱,遺言空在耳。三載無朝昬,孤幃淚如洗。婦人義從夫,一節誓生死。江鄉感殘春,腸斷晚煙起。西望太華峰,不知幾千裏。”(《總龜》前四十三)
  
  ----------------
  ①《宋紀》八十七“妝作“往”。
  二二七、詠鬆詩
  
  或有稱詠鬆句云“影搖千尺竜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雲影亂鋪地,濤聲寒在空。’”或以語聖俞。聖俞曰:“言簡而意不遺,當以僧語為優。”(《總龜》後二十八、《叢話》前三十二、《玉屑》三)
  二二八、山𠔌以詩嘲戲
  
  〔山𠔌〕①《謝王炳之惠玉版紙詩》雲:“王侯鬢若緣坡竹。”此出《髯奴傳》,炳之大以為憾。送《零陵主簿夏君玉詩》末雲:“因行訪幽禪,頭陁煙雨外。”蓋君玉頭甚大,故以此戲之。(《總龜》後三十八、《叢話》前四十八)
  
  ----------------
  ①當有“山𠔌”二字,今補。
  二二九、山𠔌論東坡和陶詩
  
  〔紹聖間〕①山𠔌見東坡《和淵明飲酒詩》,讀至“前山正可數,後騎且勿驅”,雲:“此老未死在。”②又云:“東坡在揚州《和飲酒詩》,衹是如己所作;至③惠州《和歸田園》六首,乃與淵明無異。”(《叢話》前四、《竹莊》十、《總龜》前八、《鑒衡》一引作《詩文發源》)
  
  ----------------
  ①《總龜》、《鑒衡》無此四字。
  ②《總龜》引至此。《竹莊》無以上諸語。
  ③《鑒衡》“至”下有“於”字。
  二三○、王荊公四傢詩
  
  荊公編集四傢詩,其先後之序,或以為存深意,或以為初無意。蓋以子美為第一,此無可議者;至永叔次之,退之又次之,以太白為下,何邪?或者雲,太白之詩固不及退之,而永叔本學退之,而所謂青出於藍者,故其先後如此。或者又以荊公既品第了此四人次第,自處便與子美為敵耳。(《叢話》前六)
  二三一、杜甫杜鵑詩類古謠語
  
  《杜鵑詩》,識者謂前四句非詩也,乃題下自註,而後人寫之誤耳。餘以為不然,此正與古謠語無以異,豈復以韻為限也!(《叢話》前七)
  二三二、論杜詩者之誤
  
  範蜀公雲:“武侯廟栢今十丈,而杜工部雲‘黛色參天二千尺’,古之①詩人好②大其事,大率如此。”而瀋存中又云:“霜皮溜雨四十圍,乃是七尺,③而長二千尺,無乃大細長乎?”餘以為論詩正不當爾,④二公之言皆非也。(《叢話》前八、《鑒衡》一引《詩文發源》)
  案:《叢話》引此與前五九《假藉對條》合。
  
  ----------------
  ①《鑒衡》“古之”作“從來”。
  ②《鑒衡》“好”下有“誇”字。
  ③《鑒衡》“乃是七尺”四字作“若四十圍”。
  ④《鑒衡》引至此。
  二三三、註杜詩出處之誤
  
  近世有註杜詩者,註“甫昔少年日’,乃引賈少年。“幽徑恐多蹊”,乃引《李廣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絶域三鼕暮”,乃引東方朔三鼕文史足用。“寂寂係舟雙下淚”,乃引《賈誼傳》不係之舟。“終日坎壈纏其身”,乃引孟子少坎坷。“君不見古來盛名下”。乃引《新唐書·房琯贊》雲“盛名之下為難居”。真可發觀者一笑。(《叢話》前九)
  二三四、蔡寬夫和人治字韻詩
  
  蔡寬夫啓為太學博士,和人治字韻詩,有“先生萬古有①何用?博士三年冗不治”。(《叢話》前九、《梅磵詩話》上)
  案:韋居安《梅磵詩話》捲上謂近時方烏山《蒙仲吟稿》中亦有此聯。《宋詩紀事》三十七引作蔡居厚詩,誤。
  
  ----------------
  ①《梅磵詩話》“有”作“名”。
  二三五、老杜哭鄭司戶蘇少監詩
  
  老杜遺詩二十九篇,而《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一首,山𠔌雲:“語似不類”。予最愛其“葉葉自開春”之句。(《叢話》前十三)
  二三六、詩用史漢語
  
  山𠔌〔嘗〕①謂餘〔雲〕②:“作詩使《史》《漢》間全語為有氣骨。”後因讀③浩然詩,見“以吾一日長”,“異方之樂令人悲”及“吾亦從此逝”,④方悟山𠔌之言。(《叢話》前十五、《鑒衡》一引作《詩文發源》)
  
  ----------------
  ①《鑒衡》無“嘗”字。
  ②《鑒衡》無“雲”字。
  ③《鑒衡》“讀”下有“孟”字。
  ④《鑒衡》“逝”誤作“遊”。
  二三七、山𠔌惟愛退之南溪始泛詩
  
  洪龜父言山𠔌於退之詩少所許可,最愛《南溪始泛》,以為有詩人句律之深意。(《叢話》前十八、《竹莊》七、《玉屑》十五)
  二三八、樂天開成大行輓詞
  
  “帝與九齡雖吉夢,山呼萬歲是虛聲”,此樂天作《開成大行輓詞》,對事精切,少有其比也。(《叢話》前二十一、《玉屑》七)
  二三九、半夜鐘
  
  歐公言唐人有“姑蘇城下①寒山寺,半夜②鐘聲到客船”之句,說者雲,句則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鐘時。餘觀於鵠《送宮人入道詩》雲:“定知別後宮中伴,遙③聽緱山半夜鐘。”而白樂天亦云:“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豈唐人多用此語也?儻非遞相沿襲,恐必有說耳。④溫庭筠詩亦云:“悠然逆旅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鐘。”庭筠詩多纘在白樂天詩後。⑤(《叢話》前二十三、《詩林》二)
  案:吳曾《能改齋漫錄》捲三及《辨誤錄》上《夜半鐘》條謂王直方《蘭臺詩話》亦嘗辨論,第所引與予不同。又王楙《野客叢書》二十六《半夜鐘》條亦謂《王直方詩話》引於鵠、白樂天、溫庭筠詩半夜鐘句,以謂唐人多用此語雲雲。然則此則當出《直方詩話》,《總龜》謂出《古今詩話》者,誤也。
  
  ----------------
  ①《全唐詩》九張繼詩“下”作“外”。《總龜》“城下”作“臺下”。
  ②《全唐詩》“半夜”作“夜半”。
  ③《全唐詩》十一“遙”作“應”。
  ④《詩林》引至此。
  ⑤案此則末數語費解。考《詩話總龜》前集捲七引《古今詩話》,亦有此則,文與之同。溫庭筠雲雲即在白樂天之後,然則“庭筠詩多纘在白樂天詩後”者,乃校者語誤入正文耳。
  二四○、溫公題趙捨人庵語
  
  溫公嘗題趙捨人庵曰:“清茶淡話難逢友,渴酒狂歌易得朋。”(《叢話》前二十八)
  案:《溪詩話》一亦引此語。
  二四一、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乃江南李後主所製,國初亦不甚以為貴。自劉貢甫首為題之,①又邀諸公賦之,〔然後〕②世〔以〕③為④貴重,貢甫詩云:“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⑤佳人聞名寧復得,就令得之當不識。”文忠公詩云:“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黃埃。……⑥君傢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1梅聖俞雲:“寒溪浸楮春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幹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東坡雲:“詩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又從宋肇求此紙雲:“知君也厭雕肝腎,分我江南數斛愁。”(《叢話》前三十、《歷代》五十六、《宋紀》六十七、《鄭五代》十)
  
  ----------------
  ①《五代詩話》“首為題之”作“始為題詠”。
  ②《歷代詩話》無“然後”二字。
  ③《歷代》無“以”字。
  ④《五代詩話》“以為”作“爭”。
  ⑤《宋紀》引至此。
  ⑥此原文刪節。
  二四二、詩不可泥於對屬
  
  荊公雲:“凡人作詩,不可泥於對屬。如歐陽公作《泥滑滑》雲:‘畫簾陰陰隔宮燭,禁漏杳杳深千門。’千字不可以對宮字。若當時作朱門,雖可以對,而句力便弱耳。”(《叢話》前三十、《玉屑》七)
  二四三、歐陽公令梅聖俞續詩
  
  歐陽公《歸田樂》四首,衹作二篇,餘令聖俞續之。及聖俞續成,歐陽公一簡謝之雲:“正如雜劇人上名,下韻不來,須副末接續。傢人見誚,好時節將詩去人傢廝攪,不知吾輩用以為樂。”真所謂一時之雅戲也。(《叢話》前三十)
  案:前二條《漁隱叢話》原合為一,今析為二。
  二四四、聖俞詩佳句
  
  山𠔌嘗稱聖俞“聲喧釜且裂,點疾盎繭立”之句,謂追古作者。陳無己喜聖俞詩,獨誦其兩句云:“鬍地馬牛歸隴底,漢人煙火起湟中。”(《叢話》前三十一)
  案:鬍仔謂《臨川集》荊公《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詩》即是此兩句。王直方稱陳無己喜聖俞詩獨誦此兩句。餘遍閱《宛陵集》無此兩句,乃直方之誤。
  二四五、蘇子美詩讖
  
  子美嘗作《春睡詩》雲:“身如蟬蛻一榻土,①夢似楊花千裏飛。”歐公見之驚曰:“子美可念。”未幾果卒。(《叢話》前三十二、《詩林》四、《宋紀》十四)
  
  ----------------
  ①《詩林》、《宋紀》“土”作“上”。
  二四六、山𠔌愛子美絶句
  
  山𠔌愛①子美絶句云:“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②風雨看潮生。”〔山𠔌纍書此詩,或真草與大字〕。③(《叢話》前三十二、《總龜》前十一、《竹莊》十六、《詩林》四、《玉屑》十七、《宋紀》十四)
  
  ----------------
  ①《總龜》無“山𠔌愛”數字。
  ②《詩林》“川”作“洲”。
  ③《總龜》無此二句。
  二四七、王平甫靈芝宮詩
  
  平甫直宿館中,夢一人與之同至海中,有樓臺榜曰靈芝宮,其間笙簫聲妓甚衆。其人欲與俱往,俄聞有告之者,曰:“未嘗來,今非其時也。”平甫驚覺,禁中鳴鐘矣。乃自作詩云:“萬頃波濤木葉飛,笙簫宮殿號靈芝。揮毫不似人間世,長樂鐘聲①夢覺時。”數年果卒。曾子固為傳其事甚詳。②(《叢話》前三十六)
  案:此事亦見釋惠洪《冷齋夜話》捲二及魏泰《東軒筆錄》捲六。又《總龜》前三十三紀此事作《紀詩》。
  
  ----------------
  ①《冷齋夜話》、《東軒筆錄》“聲”作“來”。
  ②《侯鯖錄》引此即言為曾子固語。
  二四八、蔡天啓誦月蝕詩
  
  夏畸道言,蔡天啓初見荊公,荊公坐間偶言及盧仝《月蝕詩》,人難有誦得者,天啓誦之終篇,遂為荊公所知。(《叢話》前三十七)
  二四九、袁世弼詩
  
  袁世弼能為詩,慕韋應物,而遒麗奇壯過之。王介甫嘗手書世弼《贈郭功父詩》雲:“方山憶共泛金舡,屈指於今五六年。風送梨花吹醉面,月和溪水上歸韉。浮生聚散應難料,末路窮通盡偶然。欲同故人牢落事,鹿裘深入白雲眠。”①世弼自號遯翁,臨死一篇尤佳:“青靄千峰暝,悲風萬古呼。其誰挂寶劍,應有奠生芻。皎月東方隕,長鬆半壑枯。山泉吾所愛,聲到夜臺無。”(《叢話》前三十七、《玉屑》十八、《宋紀》十六)
  
  ----------------
  ①案《潘子真詩話》所舉王介甫書世弼《贈功甫詩》與此不同。
  二五○、賀方回論詩
  
  方回言學詩於前輩,得八句云:“平澹不流於淺俗;奇古不鄰於怪僻;題詩①不窘於物象;敘事不病於聲律;比興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見於成篇,②渾然不可鎸;氣出於言外,浩然不可屈。”盡心於詩,守此③勿失。(《叢話》前三十七、《玉屑》五、《竹莊》一、《詩林》四)
  案:《修辭鑒衡》捲一引此則作《古今總類詩話》。
  
  ----------------
  ①《玉屑》、《竹莊》、《詩林》“詩”作“詠”。
  ②《竹莊》“成篇”作“篇成”。
  ③《詩林》“此”作“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