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深度組合   》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3)      李大華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雖然與西方文化有着廣泛的接觸,但廣州從未被徹底地“西化”。廣州對於西方的姿態保持着一種“為我所用”的態度,也因此,始終固守着深厚的傳統與個性。廣州與上海不同的“西化”模式,也常常被作為不同的城市風格來進行對比,如下文所評論的:
  到本世紀初,廣州與“外面世界”的聯繫已大不如上海:廣州進出口的噸位數衹有上海的1/4,租界大小則衹有上海的 1/147。所以,上海的“西化”雖在廣州之後,卻比廣州“徹底” 和“地道”。上海除人力車夫一類“苦力”說“洋涇浜英語”外,一般來說衹要肯學,英語說得都很好。廣州人卻喜歡把外來語言“本土化”,發明出諸如“打的”、“打波”之類“中外合資” 的詞語,或諸如“佳士得”、“迷你”、“鐳射”之類中文色彩極濃的譯名。 (《新周刊》2003年153期)
  確實,廣州的“西化”是以我為本的“西化”。上海近代一開埠,就被譽為“東方巴黎”——直接面嚮世界。但自古而今,廣州“互市”的着眼處是“商機”。因此,半個世紀以來,“西化”究其實是“港化”——通過香港而認識世界,通過香港而張望世界。
  如就藝術形式而言,近代崛起的影響深遠的“嶺南畫派”,兼容西方攝影、透視等技巧,原被稱為“折衷派”,但銳意革新後,以國畫傳統技法為本,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獨樹一幟;廣東音樂則在運用民族樂器的基礎上大膽采用外來樂器,以其寬廣豐富的音域和優美嘹亮的音韻深得人們喜愛,享譽海內外。而在最具有嶺南特質的城市建築中,更是中西結合、以我為本的體現。
  上世紀之初的中外衝突和融合,使善於吸納和趨嚮中庸的廣州認同了中西合璧。開馬路、建樓房、造公園等城市建設使廣州步入了近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歐風美雨終於洗禮出亦新亦舊、傳統和現代、中西相融的面目。這時期,平地而起的“洋樓”,正是中西文化激蕩的産物:樓外繁復的羅馬廊柱和精細的鐵鑄文飾或瓶花式的欄桿,而樓內一應俱全的卻是雕竜嵌鳳的繁縟的紅木傢具;門口供着“門官土地福德正神”、 “五方五土地主竜神”、關公像、觀音,門前還張貼着皇恩浩蕩色彩的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種模式說明了近代化廣州的新生活趨勢是在新舊的夾縫中仄行無止的,一切尖銳的排斥都安排在相安相融中。
  嚮近現代化轉型的廣州,既表現了它受歐風美雨熏陶的特質,同時也表現了以我為本的個性,融通在生活方式裏。
  廣州人的故事二
  作為新生活象徵的與西關大屋齊名的是西關小姐。不同於廣州其他地方的女性。西關小姐出入傳統又突破傳統。清中葉,廣州"一口通商"的繁盛,造就了大批富甲一方的商賈,也造就了學貫中西的西關小姐。由於有了與男子同樣受教育的機會,最早接受歐風美雨的熏陶和洗禮。她們以群體的形象集中體現和代表了時代前進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廣州女性解放的先聲mi,代表着廣州20世紀上半葉最風雅和繁華的生活。
  近代以來,活躍在各個階層的新女性,她們的服飾、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學識--無不成為當日"時尚"的標志。一批女醫生、女學生、女運動員、女革命傢等職業女性和社會活動傢的脫穎而出,第一次使中國女性站到了歷史的舞臺上,也使"西關小姐"成為了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綜合符號,成為新生活的象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東教育出版社
代序(1)代序(2)“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1)“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2)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3)中國第一展(1)中國第一展(2)中國第一展(3)
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1)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2)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3)“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1)
“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2)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1)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2)生活滲透着信息
誰左右了我們的消費觀南風這樣吹(1)南風這樣吹(2)沒有硝煙的戰爭(1)
沒有硝煙的戰爭(2)沒有硝煙的戰爭(3)沒有硝煙的戰爭(4)騎樓:廣州符號
第   I   [II]   頁

評論 (0)